[法語]《律海十門》(10) 結戒十義-2.令僧歡喜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6-26 21:24:12
《律海十門講記》 (10)
智敏上師
上次講了第一個義,「攝取于僧」,就是住持僧團:沒有得戒的使他得戒,已經得了
戒的能夠安住戒中,大家和合共處;「僧」就是和合眾,「僧」本身名字就是「和合」,
所以說「和合」很重要,這樣僧團才能組織起來,「令成僧伽」!僧團,把它組織起來!
這是第一個條件。
那麼組織起來之後該怎麼辦呢?「令僧歡喜」。不要僧團組織好了,卻在裡面天天打
架,吵吵鬧鬧,人家看到都害怕、都不敢來了,那還說什麼住持正法呢?所以要「令僧歡
喜」。
丙二 令僧歡喜
「如法知事,如法羯磨,增德除罪;六和相親,四緣調順,身心無違,歡喜不諍,猶
如水乳。」
怎麼樣「令僧歡喜」?在《律海十門》中舉了十條,沒有詳細、具體的注解,這是海
公上師的注解,是海公上師根據自己的心得和經驗寫上去的。
「如法知事」,在僧團裡面如法地知事(知事就是當執事的人)。當執事的人要如法
地當,不能亂搞。比如說管庫房的、管經濟的,那就是該付的付、該給的給,不該給的就
一分也不給,一點也不給。
僧團的財物是三寶財物,不能亂用;若浪費、亂用,都是「愚癡波羅夷」,是波羅夷
罪(根本罪)。你說你不懂,不懂──愚癡,愚癡還是要波羅夷。
貪瞋癡都是大的罪根,不能說「我不懂」就解決問題。不懂,哪個叫你不懂的?你受
了戒就要學的,你不學、不懂,你就是愚癡;你做錯了就是犯罪,那沒有辦法的。所以說
要如法地知事。
這在後邊「盜戒攝修」就講了,真正執持三寶的事情,最好是阿羅漢,或者是初果二
果三果,再不如的話,要真正懂戒的人。
如果不懂戒的話,你在僧團裡邊對一些人不公平,分東西不公平,「有愛、有恚」,
愛的,偏向他;討厭的,就給他少一點,或者不給;「有怖、有癡」,看到那些人很凶,
害怕他,就給他好一點;還有一些就是愚癡(不知道),該給的不給,不該給的給。
我們僧團裡分東西,有上下順序的,假使僧團有一百個人,施主供養了七十件衣服,
怎麼分?從上座分起,最好的先分。上座怎麼分?依戒臘標準,戒臘最高的,最好的給他
,然後就是戒臘差一點的,一點點地分下去,分到後頭沒有了,那就算了。
前面是根據戒臘分的。假使後邊東西又來了,那麼從下邊又分過去,前邊得到的就算
了。假使又來了一些衣服,剛才分了七十位,還有後邊三十位沒有分,假使衣服沒有三十
件,分到二十九件就沒有了,最後一位沒有就沒有了。
不要嘔氣:「他們有,我沒有,怎麼的?」你戒臘小嘛,你是該少,不要怨別人,這
是僧伽的規矩,這個要知道。分的人要知道,被分的人也要知道,不要跟吵架:「我怎麼
沒有啊!」你是沒有,因為他戒臘比你高,他該有。
這是規矩。這些事情都要知道,知道如何知事,然後僧團裡就沒有諍,否則的話,就
會有諍。
「如法羯磨」,作羯磨要如法。羯磨裡邊有傳戒羯磨、說戒羯磨、安居自恣羯磨,還
有除罪羯磨,這些各式各樣的羯磨都要如法地做,不如法就不行。
這樣能夠如法地知事、如法地做羯磨,「增德除罪」,都是在增加我們的功德。羯磨
中的懺罪羯磨就是除罪的,這樣做,使我們僧團裡的人大家功德增長、罪障消除,「六和
相親」。
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六和」,看《律海十門》(《基本三學》第八二頁)。
「六和相親
僧皆如來子 攝以六和敬 身和堪共住 互禮拜問訊
或服勞讓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親
口和無諍言 稱德作讚歎 施惡語不報 有過輾轉諫
學問互相教 犯罪互悔懺 不作口四惡 罵訾等離間
意和同僧事 謙卑心慈愍 不固執己意 不違逆眾心
戒和不雜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輕人
見和理同解 正真淨不違 善符合法印 不墮邪見類
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親」
哪六個和?我們先看看名字,詳細的以後要說。第八二頁「妄語戒攝修」的前面,倒
數過去第七行:第一身和,第二口和,第三意和(身口意,這很好記);第四戒和;第五
見和,這個最重要,見解相同才行,如果見解不相同的話,再也和不了;第六利和,就是
利養共同分,如法地分,這是按上下、按次第地分,不是亂分,也不是不分。
不分,有的人他是管事的,自己享受,其他的人(清眾)不給,這是不行的。亂給也
不行,跟自己好的就給一些,不好的就不給,或者那些是自己的弟子就給一些,如果不相
干的就不給,這些都是不如法。
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這六個和做到之後,就不會諍,大家和合。
僧團的和合,就具體表現在這六和裡邊,這六和裡邊的中心(核心)又是見和,見解要一
樣。如果你持這個見,他持那個見,那始終合不了。
那麼這個見是什麼?是不是說宗派見呢?不是,主要是戒和,是對戒的見。持戒的見
大家都一致的話,統一在戒裡邊,不管你是什麼教、什麼宗、什麼派,只要大家尊重戒,
就和得起來。
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都是合戒的。語
,合戒的;命,合戒的;見,合戒的;思惟等,都是合戒的。合戒就是合般若。剛才有人
問,這合乎戒的就是合般若的。所以說,大家在這個方面以戒為標準的話,見就會和起來

這樣子「六和相親,四緣調順」,「四緣」,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調順」,
調和,順著自己,生活能夠調順,既不過分,也不太少。
佛教是中道。太苦了,修行不容易進道;太舒服了,會生起貪心煩惱。剛剛夠用就夠
了,衣服,佛制的三衣,因為印度地方不冷,三頂衣可以過冬,那麼再多就不要了。
在中國,我們漢地是多寒國土,三頂衣過冬你過不了,那就開許一些其它的衣,但是
袈裟只能三頂,不能再多。你說這個袈裟好的我要,看到那個好的我再要,拼命什麼好的
料來了,又做一頂,弄了十幾頂袈裟,那是不准的!最多三頂衣。所以你們現在才來的,
假使我們常住的袈裟你要的話,你要把自己的舍掉,只能三頂衣,不能超過,長衣就犯戒
了。
「身心無違」,大家不爭吵。有的人表面上不跟你吵,而懷恨在心。身不違心違也不
行,身心都不要違,大家互相地團結。
「歡喜不諍」,大家心裡歡歡喜喜,沒有爭吵。
「猶如水乳」,水跟牛奶合起來之後,哪是水、哪是牛奶,分不出來了。僧團裡邊和
合共處也是不分你我,不要說這是我的、那是你的,分得清清楚楚,界限分明,這個樣子
決定會鬧事。僧團裡邊就像一個大家族,大家要互通有無,不要說這是我的,或者說你的
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這更不行,那肯定要爭吵。在家人就是這樣的,自私心重。我
們僧團裡邊,說了半天的「和合」,就是要把自己「我執」去掉。
海公上師經常打一個比喻:僧團的生活,一般人才進來的,肯定有諍,他各人各人的
習氣不同。一個房間假使住五個人,這個人晚上不要睡,那個人晚上要睡,這個人要念經
,那個人要修禪,這五個人合在一起,肯定要起矛盾。
那怎麼辦呢?互相遷就,他要睡覺,你就不要哇哇哇念,把燈關了去修禪定,或者把
先背下來的背誦,默念默背都可以,坐在床上背你的經,那沒關係。不要把燈開得亮亮的
,哇哇哇大聲地念起來,那他睡不著,肯定要吵。第一天熬過去了,三天以後,非吵不可

僧團裡邊大家將就習氣,海公上師就說了一句話:洋芋(五臺山洋芋很多)從地裡採
上來,有很多泥。我們以前住在清涼橋,人最多的時候有九十幾位,那洋芋就需一大桶,
如果每一個都用手去擦的話,哪有那麼多的工夫?大寮裡只有兩三個人,那怎麼辦呢?把
水倒進桶裡,用棍子攪,你碰我,我碰你,把泥都碰掉了。
就是說,僧團裡邊,各式各樣的人,身上都帶有很多「泥巴」(煩惱習氣),互相擺
在一起,你碰我,我碰你,習氣就碰掉了。如果沒有人碰你的話,你的「泥巴」一點也掉
不了,就是要讓人家碰你才行,碰了以後才能斷煩惱除習氣。
不要說「我要一個人一個寮房,我這麼住,我自己一個人,沒有人干涉我」,這樣你
的煩惱永遠去不了。最好是大寮房,我們以前二十六個人一個大寮房,那你碰來碰去的話
,你的習氣非改不可。不改的話,就住不下去,這個地方就要起矛盾,要吵架,那麼你就
要將就人家,不能將就自己了。
你們在戒堂裡不曉得講過沒有,在戒堂裡不能說「我」,你一說「我」,「我要怎麼
樣」,「啪!」一個香板就來了。我在哪裡?沒有我的!「我」,什麼叫「我」呢?「我
執」這個東西在僧團裡就是要除掉的。你要將就自己的煩惱習氣,你還修什麼行呢?
說得徹底一點的話,真正修行的目的就是證兩個空:人空、法空。第一個是人空,把
「我」破掉。如果你受了戒,在僧團裡學法,「我執」還是重得不得了、什麼都碰不來的
話,那你這個人修什麼「人空」呢?
你是在維持人空,把經教裡的道理來滋養你的「我執」,把自己的「我執」養得胖胖
的。「我會講經,我會說法……,我什麼都懂!我了不得,唯我獨尊」,「我」就是魔─
─我執大魔。
所以修法的目的要知道,修法的目的是去我執,並不是抬高自己的。自己學得好一點
,就認為了不得,「我了不得了!」這個話與目的已經是背道而馳。
所以說僧團裡邊的好處就是大家的我執互相地摩擦,跟洋芋一樣,在桶裡一攪的話,
泥巴就要掉下來的,你碰我我碰你,一碰,泥巴就掉了。如果你碰不得的話,那泥永遠掉
不了。
所以我們勸大家,尤其是初學、才受了戒的新學比丘,不要害怕人家來碰你。碰了你
就照照鏡子,看自己的習氣,要發脾氣了,一照:不對頭,瞋心來了!趕快自己克制下去

如果沒有人碰你的話,你還不知道自己的習氣有多大,你瞋心有多大還不知道,糊里
糊塗。人家碰了你,你才知道煩惱習氣在哪裡,才可以改。
所以說,真正的僧團,初學的比丘一定要住大寮房,住單寮房是在加行堂以後。我們
以前的規矩是,沒有受具足戒的是在沙彌堂,受了具足戒以後是學戒堂,學戒堂再過至少
五年以上才升加行堂,五年以上升加行堂就擔任執事,那個時候幹事情就要單寮房。
你管錢的,如果跟大家住在一起的話,這個錢丟了哪個負責呢?那個時候就單寮房或
者兩人一個寮房。一般的學戒堂都是廣單,至少五六個人一個房間。
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一個廣單,最多的時候二十六個人,最少少到後來五個人以上
總是有的,學戒不能少過五個人。這樣子互相摩擦,習氣才磨得掉。
所以現在不要追求一定要一個人一個寮房,一個人一個寮房你還是維護你自己的習氣
,這樣對你除煩惱是很困難的。
大家要和合,和在一起,還要和合,「猶如水乳」,跟水和乳一樣,和在一起分不出
來了,這才是僧團和合的現象。這是「令僧歡喜」。
作者: newnewer (努力到不會後悔的程度!)   2014-06-28 07:41:00
感謝分享與法師開示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6-29 22:04: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