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讚或毀,知有
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至於當世」,當是講我們現前,現在,「若問何人正是當機」?我們現前在這個世
間這些人,哪種人是當機?這一生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叫當機。下面的解答,「則不論男
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都不分,這都無所謂
,「祗要於此法門」,這下面就重要了,對於淨土法門「能生實信」。你真相信它,你對
它沒有懷疑,所以真信比什麼都要緊。
我在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老師苦口婆心勸我。他說你看,歷代多少名
人,歷史上留名的,多少大德,他們都相信、都發願,都往生了,我們為什麼不信?看到
這些榜樣應該生起信心。縱然如果它不是真的,那些人都上當、都受騙了,我們被它騙一
次也不妨。李老師這樣勸我。我相信,感謝老師勸勉,但是我還不想往生,對淨土經典還
沒有產生興趣,心目當中都是大經大論。那個時候我學《華嚴》,實在講,在《華嚴》的
末後真相信了。為什麼?文殊、普賢這是華嚴的三聖之二,華嚴三聖,毘盧遮那、文殊、
普賢,代表華嚴的。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我相信了,看到這個經文相信了
,不再懷疑。如果沒有看到《華嚴經》是這麼說,疑沒斷。我在那個時候不毀謗,讀過《
印光大師文鈔》,看過《彌陀經》的三大註,就是《要解》、《疏鈔》、《圓中鈔》,對
淨土讚歎,但是自己對大乘經教很嚮往,不知道這是大乘經教的精華。老師那個時候教我
,沒有像我這樣講得這麼詳細,要像我現在講得這麼透徹的話,我早就相信了。經教要不
能契入,沒有真正通達,這種難信之法怎麼教人?
我信了之後,尤其是晚年,專修專弘,這對於許許多多同學增長信心。我從《華嚴》
、從《法華》、從法相、從性宗回到淨土,那些大經大論不是不知道,都曾經涉獵,最後
選到這一門,很多人相信了,不再去走彎路。我學佛六十五年,三十多年才回頭,最近十
年的時間就專門就在這部經上,對這部經非常歡喜。
所以,這幾句話很重要,「祇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因信發願」,信了之後,一定
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從願起行」,行就是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
正是當機」。這樣的人個個往生,一個都不漏。要把自己日常瑣碎的事情打發得乾乾淨淨
,不再操心、不再牽掛,一心一意只求淨土。我來到世間幹什麼?就是到極樂世界去。不
放下不行,不放下那是障礙,所有障礙統統放下。發菩提心就是真信、真願,這就是無上
菩提心,蕅益大師解釋的。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生淨土。這一段「所被
根機」,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六、藏教所攝
下面是概要第六段,「藏教所攝」。我們看黃念老居士的註解,二百一十一頁倒數第
三行。「凡體究經典」,體是體會,究是研究,也就是通常講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
於何藏,說在何時,判屬何教」?這都是祖師研究經教用的一些規矩,很有系統、有次第
的給我們介紹,讓初學的人感到很方便,「則有助於理解全經」。下面告訴我們。「夫一
代聖教之判分,諸家有異」。自古以來,講經弘教的這些大師,他們見解並不完全相同,
志趣也不一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內容太豐富,好比一個完整的大學,裡面什
麼科系都有,絕對不是一個人統統能學的,我們只能在這麼多當中選擇幾門。好像念大學
,不能把所有科系都念完,只能選擇一、二個科系,佛法亦如是。它這些經教愈分愈細,
細心去觀察,佛所講的這一切經教包括今天全世界大學裡頭所有的科系,而所有大學裡頭
的內容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全部能包括它們。海賢和尚這句話說的,「我什麼都知道」,
這句話裡頭味道很深。什麼都沒有學過,什麼都知道,這裡頭有深密,不是祕密,深密,
太深了。換句話說,上中下根的人都不知道,只有上上根人。佛法沒有祕密,是你的智慧
、功夫達不到,這功夫講定力,達不到你不知道。
佛法教學,自古以來多少大德不認識字,像惠能那種人不少。惠能出名了,怎麼出名
?因嫉妒而出名。他要不是被人嫉妒的話,誰知道?各人緣不一樣,他必須避免嫉妒障礙
,到獵人隊裡頭躲藏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對這樁事情淡化了,大概嫉妒障礙人也有不少
,都不在了,他出現了。出現了又巧合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也不是普通人,應該像舞
台表演,能大師唱主角,他來唱配角的,這台戲才演得好。印宗當時在嶺南,現在廣東這
一帶,大法師,沒有人不知道,講經教學。惠能知道時節因緣到了,離開獵人隊,到現在
的廣州光孝寺。印宗正在講《涅槃經》,他坐在最後一排,聽到有兩個出家人,不好好聽
經起妄想,看到外面風吹到外面旗桿上的幡,一個人說你看風動,那個人說,不是風動是
幡動,兩個人吵得誰都不肯服輸。惠能大師看到兩個人相爭不下,告訴他:仁者,不是風
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把兩個人說服了。
印宗這堂課講完了下台之後,看到這幾個人後頭說話,問他講什麼?這一問,印宗很
聰明,就問,聽說第六代祖惠能隱居了,多少年不知道在哪裡,他就問是不是你?能大師
就答應了,是。他說請衣缽出來我們大家看看,這衣缽一打開,就證明了。惠能出家,印
宗法師給他剃度,所以印宗是能大師的剃度師,剃度完之後,印宗拜他為師父,傳法師。
他們兩個是這樣的關係,互為師徒,說傳法,惠能是師父,他是法子;剃度,印宗是剃度
師,他是徒弟。真不容易!能大師在當時,教誨大眾,在他會下明心見性,達到他相同的
境界,四十多個人。在過去都是單傳,就傳一個,到他這個地方禪宗真正興旺起來。往後
再沒有這個盛況,六祖以後,有法師成就大概二、三個,四、五個,再就沒有了,沒有像
他會下四十多個。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我們中國祖師建立的宗派,華嚴(賢首宗)、法華(天台宗)、
淨土,這都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從印度傳過來的,法相唯識,玄奘大師傳來的,玄奘的
學生窺基,在中國是法相宗的第一代祖師。性宗是印度傳過來的,禪宗也是,達摩傳過來
的。所以在教下,判教的這些大德很多,可是最著名的,也就是判得最好、最方便的,大
家都認同的,無過於天台跟華嚴。華嚴的五教、十門開啟,華嚴,賢首的;天台智者大師
的四教藏通別圓,五重玄義,非常受後代講經教學法師所遵循的。這底下給我們說,藏有
三藏、二藏,時有五時,教有二教、有四教、有五教。「凡釋經者,須先判明」。「今本
經」,我們《無量壽經》,在三藏當中,它屬於經藏;在二藏當中,屬於菩薩藏。三藏是
經律論,現在的《大藏經》是這樣分法,就是分為三部分。二藏是外國傳進來的,就是大
乘跟小乘,菩薩藏跟聲聞藏。二藏裡面,這部經是菩薩藏,是大乘,不是小乘。五時當中
主要是方等,實際上,後頭我們會學到,它五時都通。二教裡面屬於頓教,四教、五教裡
面都屬於圓教。
我們再看底下為我們細說,首先講三藏。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第四行。「三
藏。藏者,《大乘義章》云:包含蘊積名藏。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經文,文裡頭有義
,有義理,稱它為藏。三藏,「一經藏,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我們通常省略,把契
字省掉,就稱經。契,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經典才產生作用,理論
正確,不違背真理,也就是事實真相。同時要適合聽眾的程度,下根人,說得太深他聽不
懂,上根人,說得淺了他不滿意,所以一定要適合聽眾的程度。
這個教學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它跟學校不一樣,學校學生程度是整齊的,所以好教。
佛講經,聽眾是四面八方來的,有程度很高的,有很低的,佛有本事,「佛以一音而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每個人都聽得歡喜,每個人都聽懂,深的人聽得講很深,淺的人聽
說很淺,這是本事,一般人做不到。什麼人能做到?開悟的人就能做到。換句話說,古時
候講經,給經做註解,這個註解能流傳到後世,到現在還被人尊敬。什麼原因?他開悟了
,他要不開悟說不出來,他要不開悟寫不出來。他寫的東西流傳到現在,你看,深程度人
看得有味道,他看得深;淺程度也有味道,他不寂寞,他能看得懂,妙在此地。
中國文學名著,四大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這四大小說。能攝受人,可以讓人看幾遍?頂多十遍,叫你看十遍之後再不想看了。那就
很難得了,能叫你看十遍。這一部佛經,真的,你從開始學習,到你活到一百歲老死,還
津津有味,還天天不斷,這個攝受力量多強大。為什麼?愈看愈有味,遍遍不一樣,活的
。祖師當年講經講活了,用文字來寫寫活了,為什麼?他們真正懂得自性,自性無一物。
從自性流出來的就是無一物,起作用,一切法都在裡頭,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佛四十九
年無說,無所不說,這是一般人很難體會的。所以佛慈悲,佛法傳給你不是有言有說的,
有言有說是有盡的、是有侷限的,那不算慈悲。佛傳給我們的是無言無說的《無量壽經》
,那是什麼?是自性的「無量壽經」。這個東西可以把自性「無量壽經」引發出來,讓我
們自性「無量壽經」跟這個經本融合成一體,妙!
這種教學的理念跟方法,全世界沒有,沒有第二個人。佛傳到中國,中國人很聰明,
儒接受了,就是戒定慧,道也接受了。湯恩比過去有讚歎,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
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法,印度的,中國人能接受,中國人喜歡學習。而佛法大幅度把中國
傳統文化提升了,我們用大乘理論、方法來講四書五經,它真有味道,可以把四書五經講
得像《華嚴經》一樣的精彩。意境不一樣。所以,經論裡頭的義趣無有窮盡,不要說一輩
子學不完,生生世世都學不完。為什麼?自性是沒有邊際的,自性沒有限量,到明心見性
就明白了,沒有限量。自己的心清淨平等覺,裡頭沒有一念,沒有一個念頭,更沒有分別
執著。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能解一切法,能說一切法,能修一切法。
經藏,這契經。「二律藏,梵語毘奈耶,此云調伏」。「三論藏,梵語阿毘達磨」,
翻成中國意思是「對治」。「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
「二藏」,就是聲聞、菩薩。「《智度論》曰: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
,故有大小乘差別」。世尊當年在世,求解脫是共同的目標,解是解除煩惱、習氣,脫是
脫離六道輪迴,脫離生死,這是學佛的人共同追求的。但是這裡面,有些人自利,完全是
顧自己,沒有顧及到別人;有些人心地慈悲,他顧及到別人。所以有大小乘之分,小乘顧
自己,大乘是顧眾生。「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就叫聲聞藏
跟菩薩藏。「聖教雖眾」,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得很多,不出於這二大類。這有個括弧,緣
覺包括在聲聞裡頭,所以只有二藏,沒有說三藏,就是聲聞藏與菩薩藏。
《淨影疏》裡頭說,「龍樹云」,龍樹菩薩,佛滅度後七百年出現在印度。龍樹菩薩
說,「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也就是小乘法。「文
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經是阿難複講出來的,阿難在佛的弟子當中記
憶力最好,我們中國人講一聞千悟,他有這個能力。聽一遍,一生都不會忘記,能夠原原
本本把它宣說出來,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他變成主要的一個人。在小乘,結集小乘也是他
說出來,迦葉尊者跟五百阿羅漢為他作證。五百阿羅漢、大迦葉尊者在聽,沒有一個反對
,這才把阿難所說的寫出來,變成經本。如果有一個阿羅漢提出意見,說這個我不清楚,
我沒聽說過,就得刪掉。所以把關非常之嚴,小乘結集。文殊、阿難在鐵圍山,這是大乘
的結集,文殊菩薩與法身大士給他做證明。像華嚴這一會,是釋迦在定中所說的,不是大
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沒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凡是參加這個法會的,全是法身大士。阿難
,阿難是法身菩薩示現的,他不是真正的阿羅漢,真正阿羅漢他就入不了大乘。
下面念老又給我們舉例,說《地持經》上也說,有這個經文,「佛為聲聞、菩薩行出
苦道,說修多羅」。這是先把說法的目的說出來,佛出現在世間講經教學只有一個目的,
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沒有別的,就為這個。什麼是苦?六道輪迴苦,十法界雖好一點
,不究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佛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了。他什麼都
不要,什麼都不為,完全是看到眾生苦,他來幫助你離苦得樂。所有一切方法都是為這一
個目標,身給我們做榜樣,他把他所說的統統做出來。像海賢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我
看他的光碟,他把《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理論、修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全都做到
了。那個光碟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生活化了。
他生活雖然艱苦、貧窮,他活得多快樂,活得多幸福,活得多麼圓滿,天天歡喜,叫
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許許多多人學《無量壽經》,是在經本上、是在口頭上,沒有變
成生活、沒有變成工作、沒有變成處事待人接物,老和尚全給我們表演到了。所以我說這
個光碟,是我們《無量壽經》的總結,要把它當作經來讀。他的光碟五十多分鐘,不到一
個小時,一天看三遍,看一年就一千遍。一千遍你要是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看,
你就成就了。你再回頭來看《無量壽經》,字字句句就放光,然後你對老和尚佩服,五體
投地,對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得受用,一年時間。每天
只要三個小時,一年別中斷,一年之後超凡入聖。
我們在這裡看到,就是阿難,你看結集聲聞藏的時候他參加,結集菩薩藏的時候他也
參加。結集聲聞藏沒有問題,結集菩薩藏,這法身大士,那阿難的本地我們就明白了。在
世尊法會裡頭,他示現的身分是初果聲聞,實際上?實際上他是法身大士再來的。像釋迦
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這一次是來表演的,不是真的八相成道。八相
成道是做給我們看,鼓勵我們的,你看我也是個凡夫,一生能成佛,成就,你們也能成就
,是表這個意思的。
下面說,「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今本經中,廣演大乘」
,這部經說的完全說大乘。「詳陳」,陳是陳說,「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
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說明這部經的內容,把極樂世
界詳細介紹給我們。極樂世界緣起,為什麼會有極樂世界出現?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
出家修道,看到眾生苦,悲心發出來。他向他的老師自在王如來陳說自己有這麼個願望,
希望幫助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六道眾生。六道是最苦的,幫助他們都能夠在一生當中圓滿成
就,這一句很重要,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那用什麼方法?諸佛如來都沒想到,被他想到了。老師沒教他,也不是他自己想出來
的,老師只教他用一個方法。你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去參學,像現在講的考察,去觀
察,取長捨短。每個佛國土都有它的優點、也有缺點,取人之長,捨人之短,提供你參考
資料,你再建一個佛國土,就能滿你的願,這非常合乎邏輯。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一切
諸佛剎土真善美慧的集大成。他用了五劫的時間,做了總結,總結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
願就是他參訪總結的報告。極樂世界成就之後,跟四十八願完全相應,統統落實了。殊勝
因果,清淨的佛國土,阿彌陀佛無邊願海就是四十八願,普度眾生,道就是理論跟方法。
所以這部經,是全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大小乘經典裡頭,咱們講《群書治要》,這
是治要,精華的精華。特別是今天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海賢老和尚的表法就表這
個法。所以他必須要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這個問題端上檯面了,他來表法給大家做證明,
真的不是假的,表完他走了。我們有幸遇到會集本,遇到黃念祖的集註,他這個註解也是
集大成,裡面用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這部經。經是會集
,註解也是會集,確實能度世尊往後九千年的末法眾生。所以佛找海賢來表法,慈悲到極
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