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攝持六度決定 (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7-18 06:27: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菩薩行〉 pg257L11~pg258L2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學處;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科判:{癸一、何所學處}
───────────────────────────────────────
【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分三: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於此如
何學習次第。今初
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菩薩道一切扼
要大嗢柁南。四攝亦即於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
立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爾,故以
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
.(首先應修欲學之心,至心發起欲學之心後,再受取菩薩律儀,之後應學六度四攝。
“修欲學心”、“受菩薩戒”、“學習六度”三者,前前為因,後後為果。)受取菩薩律
儀後如何學習?分三點宣說: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於此如何學習
次第。(一、何所學處)若廣說菩薩學處的差別,雖然無有邊際,但若按大類簡要歸納,
則在六度中無餘含攝了菩薩所應修學的學處。因此,六度是總攝菩薩道一切扼要的大綱要
。四攝也含攝在六度中,顯然,佈施度中含攝了佈施攝。其他三種攝中,愛語是依六度法
教誡所化,利行是將他人安立於所教導的六度中,同事是自己也和所化一同行持六度。雖
然以福慧二資糧、戒定慧三學等,也能攝盡菩薩的一切正道,但卻不能如六度那樣引生許
多不共的瞭解,因此在各種能統攝菩薩道的能攝事中,以六度最為第一。
■ 解說──
心中若有菩提心,則應學習菩提心學處。心中有菩提心很重要。心中若無菩提心,則
不會想學學處,菩提心像動機一般,無意樂就不會有加行。
菩提心是意樂,加行是修學六度﹑四攝法及金剛乘。做不做加行完全觀待有無意樂,
例如不想吃東西就不會吃;不想做事就不會做;故意樂極為重要。如《寶鬘論》說:「欲
得無上圓菩提,其根本是菩提心。」欲得圓滿菩提,其根本是菩提心。若有菩提心「意樂
」,必然會有六度﹑四攝法及果金剛乘「加行」。菩提心是圓滿菩提的根。
請看文,「初中分三: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三﹑受已如
何學習道理。」
必須先學習欲學學處之心,若無此欲求心,則不會想學學處。若此欲求心不強,將修
持時也不會嚴格遵守戒。
要怎麼學習欲學之心呢?首先要了解菩薩學處,例如十八根本墮﹑四十六惡作,菩薩
絕不傷害其他有情,只作饒益而已,了解後,對菩薩學處產生興趣﹑信心,又加上思惟功
德,透過這樣生起欲學菩薩學處之心。
先學習菩薩戒,之後會歡喜菩薩的修行是多麼清淨,一點都沒有想害他人的念頭,非
常圓滿;再想其功德,慢慢地希求心越越增加,自己就會想修學處。
第二科判「修已受取佛子律儀」,學習了欲學菩薩學處之心後,為了如理學習菩薩學
處而進一步受持菩薩戒,未受菩薩戒前必須先聽聞,未受別解脫戒或密咒戒前,不可事先
觀看。為什麼?以修學毘奈耶而言,修學毘奈耶是自利,不是利他,為自己的關係,所以
未受戒前不會有大開許;菩薩戒是利他故有比較大的開許,是利他故,師長會做推廣﹑先
介紹。
這樣講,或許有人會想:密咒的法也是追求圓滿菩提的利他法,是不是也該如此呢?
不是,密咒雖然也是利他法,但太過甚深,因此是先由上師往下觀察弟子是否具有能修的
緣分,才會傳授。雖然弟子往上向上師求法,但主要由上師觀察弟子是否具有能修的緣分
才會傳授,傳授也是秘密進行,不可推廣,不可事先介紹。
請看文,「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
先當善知淨修相續,次樂受者,乃可授與諸律儀故。」
毘奈耶和密咒二者中,未受戒前不可先作介紹,但此菩薩戒不同於彼,受菩薩戒前必
須先了解菩薩戒學處,先知道菩薩戒的功德,對菩薩戒起好樂心後,先淨修自心續,生起
強烈欲求﹑信解心﹑強烈欲受菩薩戒的心,才進一步受戒,方可受戒。
請看文,「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其中說
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註:如《菩薩地》說:為了
讓求受律儀的菩薩內心堅固,應在傳授律儀之前,為他宣說菩薩法藏論藏,即《菩薩地》
中所說的菩薩學處及犯處之相,讓他觀察自己能否修學。若他以智慧觀察自己堪受律儀且
至心愛樂,並非不愛樂而僅由他人勸導,也不是為了勝過他人,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
如是淨戒律儀。按照受戒之法,他也應受取菩薩戒,也應為他傳授菩薩戒。)
「法藏摩怛履迦」指《華嚴經‧菩薩地》。從真心對菩薩律儀起信解﹑欲求心,對此
應先為說菩薩學處,彼聽聞後,內心深處起信解﹑好樂﹑欲取要義心,即可傳授菩薩律儀
,這樣的次第是無著菩薩在《菩薩地》中說的,與前面宗大師說的一模一樣,是前說的能
立因。
請看文,「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若於學處至心愛樂,修欲學已,次受律儀
則極堅固,是善方便。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
學習欲求心已才受戒,受戒後必須學習學處,這樣的次第是善方便。這樣的次第是無
著的《菩薩地》講的,先了知菩薩學處,之後生起好樂心和信解心,受戒後學習菩薩學處
。宗喀巴大師說這樣的次第是善方便。宗大師的科判有三種次第:學習欲求心﹑受戒﹑學
習學處。「此及下文二處宣說,文恐太繁,當於後釋。」下面將會解釋。
了解學習欲求心的方法後,應參閱開示菩薩學處的論著,例如,《菩薩地》的「戒品
」﹑《二十戒》﹑宗大師寫的《菩薩戒論》(註:即《菩提正道菩薩戒論》,法鼓佛教學
院校長釋惠敏法師曾講授過,可參考http://seelandmonastery.org/huimin/?p=1226),
應了解菩薩學處,不只了解而已,應一再思惟菩薩戒功德,使內心增長欲求﹑信解﹑好樂
心。
請看文,「第二者初當如何正受道理,受已無間於根本罪及惡作罪防護道理,設有毀
犯還出道理,戒品釋中已廣抉擇。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第二者是科判「修已受取佛子律儀」。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中對如
何守護十八根本墮﹑四十六惡作,以及違犯菩薩戒如何還淨軌理,有詳細的解說,在此論
中不再特別寫。「未受律儀定須先閱,如彼當知。」還未受菩薩戒前,必須先看受菩薩戒
後該遵守哪些戒條,例如根本墮﹑惡作及如何還淨軌理,未受菩薩戒前必須先看,若受了
戒,仍然不知道,有可能在受戒的第一天就犯了根本墮。因此「定須先閱,如彼當知」。
一般法王傳授大灌頂前,都會提前講解《事師五十法》及《二十戒》,有時間則廣作
解說,沒時間則簡略說明,為什麼?因為未受戒前先了解會比較好。因為大灌頂時必須接
受菩薩戒和密咒戒,講解《事師五十法》及《二十戒》,就是使了解學處的替代法。
宗喀巴大師講解「奢摩他」時,經常提到應參閱《毘奈耶》﹑《聲聞地》等,這裡也
說應參閱《菩薩地》等,因為有些人錯認為「我只要學《菩提道次第論》就可以了」的關
係,這是錯誤的。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裡經常提到「應參閱此﹑應參閱彼」的理由
我們應該知道。
請看文,「第三分三:一﹑何所學處,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三﹑於此如何學習次
第。」
第一「何所學處」,菩薩主要該學之處是六度,六度含攝菩薩的全部修行,是重要關
鍵處。第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六度含攝其他學處的道理,對六度含攝其他學處的道
理了解後,要了解如何修學次第,是第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如何修學菩薩學處的次
第。
請看文,「若廣差別雖無邊際,隨類略攝,於六度中盡攝菩薩諸應學事,故六度者攝
菩薩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學的各種學處,若一一講是述說不盡,有無量無邊﹑不可計
數之多,若隨類約攝起,可攝於六度中,六度完全含攝菩薩應學之處,所以,六度是一切
重要的綱要(大嗢柁南),如根本。四攝也攝在六度中,理由下面將說。
請看文,「四攝亦即攝於其中,攝施易知,愛語者是依六度教誡所化,利行者是安立
他於所教義,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四攝亦即攝於其中」這是說明六度如何含攝四攝法的道理。
有人可能會質疑,未必攝於六度中,二資糧﹑三學也可含攝一切菩薩應學的學處,為
什麼只特別指出六度呢?六度可表達菩薩能成就所欲證的,菩薩應學的學處都在六度中,
六度能表達菩薩可成就修行的目標。比如菩薩要增上生﹑自利圓滿﹑利他圓滿…下面會提
到總共六種。所以,菩薩追求的所有目標,修六度都可達到,六度有表達這樣的意思。但
是,二資糧和三學則無法這樣解釋,比較難這樣理解。但是,不可說三學和二資糧不可達
到菩薩的一切目標,只是說透過六度比較能夠理解可達到這些目標,所以,六度含蓋一切
菩薩要學的法,學這些法可達到菩薩追求的一切目標,六度比較能表達。
請看文,「又二資糧及三學等,亦攝菩薩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
不能爾,故以六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
二資糧和三學雖然也含攝一切菩薩學處,可是,六度可讓我們了解到它可表達一切菩
薩所需的學處,所以,六度是能含攝其他學處中的最好者,其他的無法讓我們了解有含攝
其他的學處,只有六度能讓我們了解有含攝其他學處。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諸餘能攝則不能跠」指二資糧和三學雖也含攝其他學處,可是
,無法從它上面了解到含攝其他學處,在六度上比較容易了解它含攝其他學處,「故以六
度為能攝事最為第一」因此六度是「能攝事」能攝一切學處中的最殊勝者。
「諸餘能攝」指二資糧和三學,此二者是可含攝,但無法像六度般能讓我們了解有含
攝其他學處。若人家問你:「菩薩的學處是什麼?」你一定會回答:「六度。」若更進一
步問你:「為什麼是六度?」要用答案回答,有兩點:一是六度含攝其他學處,二是由六
度可了解菩薩應學的其餘學處。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7-18 12:29:00
隨喜
作者: AnpingTW (七月七日安平見)   2014-07-18 17:03: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