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布施波羅蜜〉 pg268L7~pg268L12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科判:{卯三、布施差別─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
【巳三、財施
午一、實捨財施
未一、捨財道理
財施分二:一、實捨財施;二、唯意樂施。初中分三:一、捨財道理;二、若不能捨當
如何行;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
初中分四:一、惠施何田;二、何心惠施;三、如何行施;四、施何等物。今初
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怨,四、有
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犯戒等,六、劣於己,七、與自等,八、勝於自,九者富
樂,十者貧苦。
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
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緣行施田為善知識,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
波羅蜜多。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
.財施分二: ① 實捨財施; ② 唯意樂施。初中(實捨財施)分三: ① 捨財道理;
② 若不能捨當如何行; ③ 習近對治佈施障礙。初中(捨財道理)分四::① 佈施的對
象; ② 佈施的意樂; ③ 佈施的方法; ④ 佈施的物品。今初(惠施何田─佈施的對象
)佈施的對境略有十種:一、親友:直接利益自己的有恩者;二、怨敵:直接損害自己的
人;三、中庸:與自己無恩無怨的人;四、有德:具有戒律等凡聖功德之人;五、有過:
具有毀犯戒律等過失之人;六、劣於己:功德、安樂等各方面比自己低劣的人;七、與自
等:各方面與自己平等的人;八、勝於自:各方面超勝自己的人;九、富樂:在功德、財
富等方面富貴而安樂的人;十、貧苦:在功德、財富等方面貧乏而可憐的人。(何心惠施
)以何意樂佈施分二: ① 應具的意樂 ② 應斷的意樂。其中應具的意樂分二: ① 總的
應具三種意樂 ② 別說。緣所為事的意樂,即想:我將依靠現在佈施來圓滿無上菩提的資
糧——佈施波羅蜜多。緣所施物的意樂:要把自己的財物看成是別人的,就像歸還他人的
寄存物一樣,應想:我所有的一切早已佈施給有情,因此完全屬於眾生。否則,口中雖說
:“我的身、財、善根無餘普施一切有情”,但到了佈施時又認為這屬於自己,如此豈不
相違?所以要緣所施物作他物想。緣行施田的意樂:不論對前來乞討或未來乞討的諸田,
都要觀想他們是圓滿我佈施度的善知識。即應作如是三種想:目的,應作圓滿菩提資糧想
;所施物,應作他物想;對象,應作善知識想。
■ 解說──
請看文,「財施分二:一實捨財施,二唯意樂施。初中分三:一捨財道理,二若不能
捨當如何行,三習近對治布施障礙。初中分四:一惠施何田,二何心惠施,三如何行施,
四施何等物。今初。略有十種,一諸親友於自有恩,二諸怨敵謂作損害,三中庸者俱無恩
怨,四有德者謂具戒等,五有過者謂戒犯等,六劣於己,七和自等,八勝於自,九者富樂
,十者貧苦。」
「惠施何田」即布施的對境,有十種。布施有各種不同的對象,一般人會認為布施是
「我有錢,對方沒錢,所以我布施他,就像布施乞丐。」可是,菩薩修行布施時,不會只
布施沒錢的乞丐,即使對方非常有錢也會布施他,不會因為對方很有錢就不布施他,菩薩
主要看對方的心﹑須不須要。所以,菩薩布施的對象有多種各類,有:敵人﹑朋友﹑中庸
者﹑有德者﹑無德者﹑比自己低的﹑和自己相等的﹑高於自己的﹑比自己富有許多倍的﹑
可憐貧困的,多種各類都是菩薩布施的對象。
若說:「我布施給郭台銘一百塊。」人家一定會笑,但是菩薩是以對方的心﹑須不須
要的角度決定的,所以他的布施對象什麼都有。
請看文,「意樂分二。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緣所為事謂作是念,當依此故圓滿無上
菩提資糧,圓滿布施波羅蜜多。」
意樂分二:當具足何等意樂﹑當斷除何等意樂。「當具足何等意樂」分三:緣所為事
﹑緣所施物﹑緣行施田。
甚麼是「緣所為事」?必須是思維「依現在的布施,願能圓滿布施度」之意樂。以前
講到「二十二種發心」時,講到布施度是生起「為安置慳吝者於布施,故自己必須先圓滿
布施度」之菩提心,圓滿布施度就成就佛果了。想要圓滿菩提心之動機是菩提心,必須以
此菩提心攝持。一般而言,菩提心的所緣是圓滿菩提,圓滿菩提分為很多類,例如布施度
﹑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靜慮度﹑般若度都是圓滿菩提,都是相智。所以,若有「依
於現在的布施,將來會得到何種等流果圓滿菩提」之意樂,以此意樂攝持,一定有助於修
持布施,故必須有此意樂。
請看文,「緣所施物,謂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當念菩薩一切所有,
於有情所先已施故。」
已將物品迴向他人了,這些物品已是屬於他人的,應作他物想,不可仍然執為己物,
應如是緣念,若不如此,和「我的」的念頭間雜在一起時,會有生起慢心的危險性。
請看文,「緣行施田,為善知識,謂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
當具如是三種意樂。」
緣念布施之田﹑布施對境是檢查我布施度修行之善知識﹑師長,協助我究竟圓滿布施
度之師長。「於來乞未乞諸田,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必須具足如是三種意樂,其
根據是《攝波羅蜜多論》。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