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攝持六度決定 (9)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05 08:16: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學菩薩行〉 pg260L8~pg261L3
壬一、淨修欲學菩薩學處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儀 壬三、受已如何學習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學處;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癸三、於此如何學習次第
科判:{癸二、其中能攝諸學道理─子一、正義數量決定}
───────────────────────────────────────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
捨離彼貪故。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芻律儀,
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增善方便
,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
。故六度決定。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
非義散亂。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淨
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恆常猛利勇進。暫伏煩惱,須修
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
.午五、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量決定。對已獲得的境界受用心無貪欲的方便(道),即
是行持佈施,通過修佈施便能捨離對受用的貪欲之故。為了追求未得到的境界受用,而引
起勤作的散亂,能防止這些散亂的方便,即是持戒,因為若能安住比丘律儀,一切事業的
散亂都不會產生。不捨棄有情的方便,即是能堪忍,因為修習安忍便能不厭離怨敵損害等
一切苦惱之故。增長善根的方便即是精進,由發起精進能令善根輾轉增長之故。淨除二障
的方便,即是後二度——靜慮和般若,因為以靜慮能壓伏煩惱障、以般若主要能淨除所知
障之故。一切種類的方便,都包含在六度中,因此六度數量決定。如《大乘莊嚴經論》所
說:不貪五欲境界的正道即是佈施,因為捨與貪相違,施捨了一切所有,心也就無貪無執
了;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內心散亂的正道,即是持戒,因為持戒可以約束自心,不令心趣入
追求、經營世間瑣事的散亂中;當有情以各種邪行損害自己時,能夠不捨棄有情的正道,
唯一是安忍;令善根不斷增長的正道,即是精進;剩餘的靜慮和般若能清淨二障,大乘靜
慮是壓伏二障的正道,般若為根斷二障的正道。不隨已產生的欲塵散亂,自在而轉的方便
,即是無貪的佈施。尚未產生之前,若要預先遮止、息滅,則須以戒律防止無有實義及具
有邪義的散亂。行為惡劣的有情數量眾多而且容易值遇,菩薩往往因此退失或捨棄利他,
對此能對治的方便,即是修習有力量的安忍。對於眾多清淨的善法,要由長期修持使其增
長,必須依靠思惟此善法的利益等,以發起恒常猛利的勇猛精進。暫時壓伏煩惱,須依修
習靜慮。摧滅煩惱種子和所知障,須依修習般若。思惟這些道理,能給予學人應修六度的
最大定解。
■ 解說──
請看文,「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這是第五點。「道或方便」二者同義,可擇其一:道之一切相或方便之一切相。雖有
很多方便,主要是能修六度之方便。有哪些方便呢?第一「無貪欲道或方便」是布施,第
二「防止散亂方便」是持戒,第三「不捨有情方便」是忍辱,第四「增善方便」是精進,
第五﹑第六「淨障方便」是淨化煩惱障和所知障之方便,即靜慮度和慧度。我們修行欲證
圓滿佛果之方便有很多,如前說的無貪欲方便﹑防止散亂方便…等六種方便,都含攝在六
度中。不論任何方便,沒有不在六度中者。因此,稱為「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量決定」。
在六度之外無餘方便。
請看文,「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捨離彼貪故。」
第一,為去除貪著故,將已得的受用布施出去,會使貪欲越來越小,因為串習能捨貪
欲故。
請看文,「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比丘律儀,一
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第二,會產生散亂,主要由貪產生的,貪是一顆欲得未得之欲求心。為得到故,想盡
辦法,心自然就散亂掉了。那麼,要怎麼防止呢?守持淨戒,少欲少事,嚴守身語意三門
,不接觸貪欲境,就可防止產生渙散﹑散亂。故「安住比丘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
生故」。
請看文,「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第三,會捨棄有情是因為無法忍受有情的傷害,心中一直記著他曾經講過什麼話﹑他
曾經怎麼加害過我,因而產生難以容忍的心,然後想著:「從以此後我不再理他了,甚至
生生世世都不要再見面了。」心捨棄有情,要防止心捨有情,須要修忍辱。故不捨有情的
方便是忍辱。遇到任何苦﹑任何傷害,心不生厭離。
請看文,「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第四,要使善增長不容易,因為不習慣故,但是,惡卻自然增長,很容易增長。要增
長善業必須經過一番努力,否則善不會增長。有些修行人會說我沒有因緣聽法,或說聽了
法後沒有感覺,或修了某法後沒有感覺,這都是過去的惡習。若於善品說沒有因緣就放棄
的話,是錯誤的,反而應該更努力,否則任何時中於善品都會沒有因緣,故應發精進。
請看文,「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淨知障故,故六度決定。」
第五﹑第六,淨障方便是後二度:靜慮度和慧度。由靜慮度淨煩惱障,由般若(慧)
度淨所知障。「靜慮伏惑」不是指滅除煩惱根本「執實」,而是滅除由執實產生的貪瞋癡
三毒等煩惱。滅除煩惱根本「執實」是由般若(慧)滅除的。
在此沒有特別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講,若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解釋,執著心(實有執
)也是屬於煩惱。若從自續派以下解釋,實有執﹑法我執是屬於所知障,而不是屬於煩惱
障,從法我執之上產生出來的貪瞋等煩惱是屬於煩惱障,它們的根源(法我執)則不屬於
煩惱障。以應成派的角度來看,法我執也是屬於煩惱障,這裡的根據是《莊嚴經論》,所
以不會從應成派的角度解釋。
請看文,「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因此六度數量決定,原因是引《莊嚴經論》的這個偈頌。宗大師立的標題為「依一切
種道或方便」的「道和方便」是相同的意思。「不貪諸境道」的「道」主要指不貪著對境
之「方便」。前面提到「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雖然詞句中有「道」字,
但當宗大師解釋時,認為「方便」更易理解。若照《莊嚴經論》說的「道」一詞,配合第
一「無貪欲道」還可理解,但配合下面「防護道」﹑「不捨有情道」就有點彆扭,不易了
解。若改為第一「無貪欲道或方便」,第二「防護方便」,第三「不捨有情方便」就比較
好了。實際上,「道」是方便的意思,因此,宗喀巴大師在標題使用「道或方便」,用「
方便」一詞會比較好了解。
「不貪諸境道」是不貪著對境之方便,即布施度;「餘防為得散」的「餘」是持戒度
,是防止為得未得之受用而渙散;「不捨有情」是忍辱度;「增」是增善,是精進度;「
餘二能淨障」的「餘二」是靜慮度和慧度。
到此是宗喀巴大師對《莊嚴經論》的偈頌解釋後,又講到:依於《莊嚴經論》的詞句
,我們應於六度得決定解,六度對我們有何益處應當了解。《莊嚴經論》說任何方便皆攝
於六度中,之後,宗大師說應當了解六度對我們有何益處,對此應得定解。
請看文,「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
布施度對我們有何益處呢?有助於不隨妙欲轉。當擁有某件很難得的東西時,心就貪
著,在此上隨著它轉,例如某人有幾百萬﹑幾千萬…很多錢時,心就隨著錢轉,要防止心
落到這種地步,須要靠無貪的布施。
請看文,「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
持戒度對我們有何益處呢?持戒度可防止渙散。先前未得的受用,為了得到會做一些
無意義的事,因此心渙散,要防止心渙散到這些事上,必須由持戒度防止。
請看文,「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
忍辱度對我們有何益處呢?可防止心捨有情。一般遇到的都是不怎麼好的有情,遇到
的都是凡夫,凡夫都是惡行惡狀,因此會有心捨有情的危險性,要防止心捨有情,須要修
忍辱。
請看文,「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恆常猛利勇進。」
精進對我們有何益處呢?沒有精進是不可的,因為要修的善法非常多,不可計數,又
必須長時間修才能使善增長,因此就一定要有精進。
請看文,「暫伏煩惱,須修靜慮。」
靜慮對我們有何益處呢?要鎮伏煩惱,必須修靜慮,我們的心一向隨著煩惱轉,為使
心不隨煩惱轉,必須修靜慮。暫伏,有壓住﹑鎮伏﹑不隨著轉的意思。若不把煩惱鎮壓下
來,煩惱會越來越高漲;要把它壓伏住,就必須修靜慮。
請看文,「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
般若對我們有何益處呢?不只把煩惱鎮壓下來而已,應當滅除煩惱的因或種子,煩惱
主要依於不了知對境實情的所知障而生起。要滅除煩惱的種子「所知障」,必須修般若(
慧度)。煩惱種的「種」是能生煩惱的「能力」。
請看文,「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此於六度」的「此」是《莊嚴經論》的偈頌:「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不捨有
情增,餘二能淨障」。解釋此偈時,有兩種解說方式:第一任何方便都攝於六度中,第二
修六度有如是功德利益。在此階段是談到第二點,故應於六度得決定解。
「決定知解」有深入了解的意思。以布施度為例,深入了解布施度,是對已經擁有的
受用物質心不貪著,這樣已有擷取到布施度的要義,否則會以為布施只是把現在擁有的東
西布施出去即可,這樣並沒有真正擷取到布施的要義。若有擷取到它的意義,就不會有誤
解,而且心會改變。決定知解﹑深入了解的方式即此。
於布施度的認識要有深度,一般於布施度的認識不是那麼深入,一般認為我把東西給
你就是布施,實際上,這邊講布施的意義是「我要去除我自己於擁有的東西的貪心」,了
解之後,原來布施的意義在這裡,所以,在布施時應該有的心態,做布施才能調伏心。
下面的持戒度也是一樣的道理,布施度會減少或除掉「在所擁有的東西之上」的貪心
,持戒度是於沒有的東西上面的貪著有防護,心會散亂主要是因為貪心的關係,貪心會帶
著我們的心到處亂跑,為了要達到某目標就要追求這樣東西,貪著的東西越來越多,心就
散亂了,持戒度會對此防護。
在受戒之後,一方面不允許做的事情很多,另一方面,一天到晚都要注意身語意三門
,守護根門。這樣做之後,我們的心就不會一直想「我要這﹑我要那」,因為本身跟境沒
有接觸,以就不會想,所以,持戒度裡面也會防護心的散亂。
總結兩個來說,布施度是使我們的心不會被本來擁有的東西拉走,另外,持戒度是使
我們的心不會一直跟著沒有的東西走。兩者都沒有問題之後,我要做的事情是跟人接觸,
要利益更多的人,我自己也要努力的行善。在我跟人接觸時,若沒有忍辱度,就沒有辦法
一直跟人接觸及利益他人,因為要利益的對境都是凡夫,所以就一定會煩,此時若心裡安
忍的程度不夠,就會容易捨棄他們,比較糟糕的是心想生生世世都不要跟他們接觸,這是
沒有修忍辱度帶來的。所以在利益眾生時一定要心胸擴大,肚量必須大。
在行善時,自己也是在累積福德,不管是做七支供養或其他的功課上的修行,剛剛說
過:「我聽一聽東西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我沒有因緣,我要跟著因緣走,不要聽了,不
要學了。」當然沒有因緣,在善根上面有因緣就已經是菩薩了,不可能是有因緣的,這是
因為沒有因緣才要讀,要具足資糧或因緣,所以就要認真學習。常常說沒有因緣,這種想
法在修行上是很大的障礙。這邊說增長善根要精進,意思是沒有因緣所以要精進,有因緣
就不用精進了,所以是要努力的意思,聞思修一定要靠精進。
接著更進一步就要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前面有精進的聞思修,也有做利益眾生的事
,還要再繼續往上走,不只是行為上面表現很好而已,連自己的內心也不可有雜染的心,
此時就要修奢摩他(禪定度)。禪定度只是使暫時離開煩惱而已,還沒有辦法對治煩惱的
根(執著心),要用毗缽舍那(慧度)來對治執著心。在對治執著心時,同時也會去除煩
惱的種子,因為煩惱的種子依靠的是法我執,只要把法我執除掉,煩惱的種子同時也就可
除掉,所以就需要毗缽舍那(智慧度)來對治所知障跟煩惱的種子。
這就把六度的整個修行方法講出來了,自己就會知道六度是非常殊勝的,六度的作用
很清楚,就會覺得它是很殊勝且對我們幫助很大的,這裡說的「定解」就是這個意思。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05 17:55: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