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17 23:21:39《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月稱菩薩造論
宗喀巴大師疏
翻經沙門釋法尊謹譯
───────────────────────────────────────
釋第一勝義菩提心之二
戊二、諸地各別建立。分三:己一、釋極喜等五地,己二、釋第六現前地,己三、釋遠行
等四地。
初又分五:庚一、極喜地,庚二、離垢地,庚三、發光地,庚四、焰慧地,庚五、難行地
初又分三:辛一、略說地體性,辛二、廣釋地功德,辛三、結說地功德。今初
【佛子此心於眾生,為度彼故隨悲轉,由普賢願善迴向,安住極喜此名初。】
安住初地之佛子,由見眾生皆無自性,以無自性為悲心緣境之差別,此心為度諸眾生
故,隨大悲轉。由普賢菩薩之大願,迴向眾善。其無二相智,名曰極喜。證得功德數量等
果。此地菩薩之勝義心,名最初出世間心。
初地菩薩發無數億大願,如《十地經》之十大願等,皆可攝入普賢願中,故本論唯說
普賢大願。於中「文殊室利勇猛智」等兩頌,《集學論》尊為無上迴向。《釋論》說:「
如聲聞加行道非初果向,如是無間將入初地之勝解行地上上品菩薩,亦是未發菩提心地。
」此約未發勝義心說。於彼地前,早有菩薩已發無上菩提心,為此宗所許,如前已說。
若作是念:《雜集論》說:「始從一座順抉擇分,乃至未得初果,是預流向。」故譬
喻不成。答:此兩派,《俱舍論》說要得聖道方立初果向,而《集論》則如上說。今此師
所許同《俱舍論》,亦與《集經論》相順。彼說:「假使有人經殑伽沙數劫,於日日中以
百味飲食、天妙衣服,供養世界微塵數隨信行者,若復有人,於一日中以一餐食,供養一
隨法行者,其福過彼無量數倍。復次,設有人如前供養爾許隨法行者,若有餘人於一日中
以一餐食供養一八人地者,其福過彼無量數倍。」此中二隨行人,顯然是約資糧、加行位
說。
辛二、廣釋地功德。分三:壬一、莊嚴自身德,壬二、勝過他身德,壬三、初地增勝德。
初又分二:癸一、別釋功德,癸二、總明功德。
初中又三:子一、得真義名初功德,子二、生佛家等四功德,子三、趣上地三功德。今初
【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
菩薩入初地以後,已得勝義心,已超異生地,爾時唯應以勝義菩薩之名稱之,不應稱
以不稱之名,以彼已成聖者故。《釋論》引《寶雲經》說: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未得勝
義菩薩地。故知特說勝義菩薩,非通名也。又《般若經二千五百頌》(即第十六會)說:
「如實知無實、無生、亦無虛妄,非如異生所執所得,故名菩薩。」此說諸法實性,應如
聖者所得而得。故彼所說之菩薩,亦是勝義菩薩,非異生菩薩也。
子二、生佛家等四功德
【生於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三種結,此菩薩持勝歡喜,亦能震動百世界。】
住初地之菩薩,過一切異生二乘地故,內身已生定趣佛地之道故,名生於如來家中。
謂於自道種姓決定,不復更趣餘道也。又此菩薩已現見補特伽羅無我,故薩迦耶見及隨眠
疑、戒禁取等三結,一切永斷,不復生。此說已斷三結種子。其薩迦耶見,是見所斷之分
別起者,非俱生者。餘見所斷之隨眠,亦初地斷。何故唯說此三耶?雖有二釋,以《俱舍
》所解為善。彼云:「或不欲發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脫,故唯說斷三。」如趣向他
處有三大障礙,謂不欲趣行,及迷失正道、疑惑正道。如是趣向解脫亦有三障,由第一結
怖解脫而不願趣行,由第三結依止餘道而失正道,由第二結於道疑惑。故遍說斷此三結。
又此初地菩薩,入種姓決定,由得彼果功德,遠離彼地過失,故生不共之歡喜。由喜
多故,說彼菩薩為持最勝歡喜者。由喜勝故,說此名極喜地。又此菩薩能周遍震動一百世
界。
子三、趣上地等三功德
【地登地善上進,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盡。】
初地菩薩為欲進趣第二地故,起大勇猛,善進上地。又於得證初地時,此菩薩之一切
惡趣皆悉永盡。豈不從得加行道忍位,便能不因業力而往惡趣,已盡惡趣道耶?得忍位已
,不墮惡趣,非以對治壞彼惡趣之種子,特緣不具耳。此以真對治壞彼種子名滅惡趣。《
集論》亦說「惡趣之蘊界處等是所斷」也。又得初地時,此菩薩之異生地一切永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