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第一勝義菩提心 (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22 21:12:53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月稱菩薩造論
宗喀巴大師疏
翻經沙門釋法尊謹譯
───────────────────────────────────────
釋第一勝義菩提心之二
子二、引教證。分二:丑一、引大乘經證,丑二、引論及小乘經證。今初
《顯句論》引《增上意樂請問經》云:「如有人聞幻師奏樂,由見幻師所幻之女,起
貪心而為貪所縛。惟恐眾知,深生羞恥,從座起去。到靜處已,即緣彼女作意不淨,作意
無常、苦、空、無我。善男子於意云何?當言是人為正行耶?為邪行耶?白言:世尊!女
尚非有,況緣彼女作意不淨,作意無常、苦、空、無我。當言彼人是為邪行。世尊告曰:
善男子,若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緣於不生不起諸法,作意不淨,作意
無常、苦、空、無我,當知與彼無異。我終不說彼愚癡人是修正道,當說彼等是行邪行。
」此謂若緣幻女以為實女,即緣彼女作意無常等五相,與執五蘊實有,即緣五蘊作意無常
等五相相同。其執五蘊實有修無常等,乃於所著境錯誤之邪執,非量所能成。若未破實執
境,未得正見者,不分別為實為妄,但總緣五蘊修無常等,其所修義由名言量可容成立,
修習此義亦能生起如上所說之道。
又《顯句論》引《靜慮慳悋經》說:「曼殊室利,諸有情類由不如實見諸聖諦,以四
顛倒顛倒其心,不能出離虛妄生死。」曼殊室利問佛云:「世尊!惟願為說諸有情類由緣
何事不出生死。」佛說:「由不如實了知四諦,故不能解脫生死。」曼殊室利又問:「於
何境,如何執,故不能解脫生死?」佛答:「若作是念:我當出離生死,我當得般涅槃。
以實執心修無常等,謂我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我已獲得阿羅漢果。由暫離煩惱現
行,即自謂諸漏永盡。臨命終時,見生相現,遂於佛所而生疑謗,由此罪業墮大地獄。」
此約一類住此道者,有如是過,非一切皆爾。
前說要如實了知四諦方能解脫生死,故曼殊室利復問云:「如何乃能通達四聖諦?」
答曰:「曼殊室利,若見一切諸行無生,彼即知苦。若見一切諸行無起,彼即斷集。若見
一切諸法畢竟涅槃,彼即證滅。若見一切諸法究竟不生,彼即修道。」又說:「彼道能無
所取而般涅槃。」此說要見四諦皆無自性乃能解脫生死。則未離實執之道,決定不能出離
生死,亦極明顯。故亦是說唯修四諦無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不能斷煩惱種子。斷彼種子,
必須通達真實義而修習。
有未善了別此等義者,妄謂聲聞唯修無常等十六行相,更無餘斷煩惱之道,乃說聲聞
聖者非真聖者,聲聞阿羅漢非真阿羅漢,造毀謗聖人之重罪。作如是說者,若有菩薩戒即
犯根本罪,以《集學論》說「若執有學乘,不能斷貪等,亦令他受持,即犯根本罪」故。
《能斷金剛經》亦顯此義。如云:「善現!於汝意云何?諸預流者頗作是念:我能證
得預流果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諸預流者,無少所預,故名預流。
」又云:「世尊!若預流者而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果者,即執我、有情、命者、補特伽
羅。」於後三果亦如是說。此謂若預流者,於能得人及所得果執為實有而作是念:我能證
得預流之果,即為執我。蓋執補特伽羅實有,即補特伽羅我執;執果實有,即法我執。所
言諸預流者不執實有能證果者,約彼無有實執所著之境,非說彼身全無俱生我執也。於後
三果亦應如是知。自續中觀師雖於此文有異解,然慧生論師引此文以證,證二乘菩提亦須
通達空性,極為善哉。
如是諸教皆顯示,若離真實義見,則不能解脫生死,要脫生死,則必須彼見。若說二
乘阿羅漢未能解脫生死繫縛,非諸智者所許,亦不應理。故是明說二乘亦證法無自性。《
般若經》等可引證者尚多,恐繁不述。
丑二、引論及小乘經證
《寶鬘論》云:「乃至有蘊執,從彼起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三道無初後
,猶如旋火輪,更互為因果,流轉生死輪。彼於自他共,三世無得故,我執當永盡,業及
生亦爾。」
初二句顯示,若時於蘊有實執,即從彼執而起我執薩迦耶見。故斷盡薩迦耶見者,必
須於蘊斷盡實執。由此可知二乘阿羅漢,亦於蘊斷盡實執。是則未破實執所著之境,即不
能破薩迦耶見所著之境。故知大小學派共許之補特伽羅無我,但破粗分補特伽羅我,非是
微細補特伽羅無我。是故有人見此論師或說二乘通達補特伽羅無我,與他宗相同,須說與
他宗不同,唯在是否通達法無我理,實係未解此宗正義,以《釋論》說,若離真實義見,
亦不能通達微細補特伽羅無我也。
次二句說,以有薩迦耶見增上力,便造繫縛生死之業,以此業力復受生死。此亦約未
破實執所著之境者說,非謂凡有薩迦耶見皆爾,以至七地猶有薩迦耶見,而初地以上即不
由業力受生。此諸教證,並明若不修真實義見,則不能斷盡薩迦耶見。故亦即是說,但無
常等十六行相之道,不能斷盡煩惱也。故凡許此不共補特伽羅無我之理,而猶依於共許之
補特伽羅無我,而明薩迦耶見,許彼煩惱建立,是未了不共宗義,成大矛盾。豈此大論師
而有此失。故知本宗學者,若許二乘證法無我,然於煩惱建立,全不思惟不共之理,是僅
有信仰本宗之名而已。
言「三道」者,謂煩惱、業生三雜染。「無初後」者,謂由煩惱造業,從業感苦,復
從於苦生同類果及煩惱等。由彼此更互相生,故前後次第無定,即「更互為因果」之義。
又彼緣起,不從自生、他生、共生,其自性生於三世中俱不可得。見無彼故,或不可見故
,即能斷盡我執薩迦耶見。故亦能滅生死流轉。
抉擇蘊等皆無自性已,又云:「如是如實知,無實眾生義,猶如火無薪,無住取涅槃
。」此說由見真實義故而般涅槃。此非但依菩薩說如是見,乃依二乘說。又彼「涅槃」文
後,復說「菩薩亦見彼,決定求菩提,然由大悲故,受生至菩提」故。《釋論》所引《寶
鬘論》係舊譯本,譯文欠善。
聲聞乘經亦有此說。諸聲聞為斷煩惱障故,「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諸想同陽燄
,諸行喻芭蕉,諸識猶幻事,日親之所說。」以五喻觀察諸有為法皆無自性。雖《釋菩提
心論》云:「佛於聲聞宣說五蘊,於菩薩眾說色如聚沫等喻。」然彼論意,且約暫時不能
了達真實義之聲聞而言,非指一切聲聞。以彼論亦云:「若不知空性,即非解脫依,彼愚
者流轉,六道三有獄。」
又聲聞藏中亦說諸法無自性義。如《寶鬘論》云:「大乘說無生,餘說盡空性,盡無
生義同,是故應忍許。」此謂大乘經中說無自性生為空性,餘小乘經中則說有為盡為空性
。以二種空性義同,故於大乘空性,應信可勿疑。
此二空性義同之理。有說:諸聲聞乘許有為滅盡。若有自性則滅盡不成,既許滅盡,
則應先許無自性,故說彼義同。此不應理。若如彼說,則凡中觀師所許苗芽等法皆有此義
,則應許苗芽等一切法皆與空性義同。《寶鬘論疏》謂:「無生與剎那義無別」,亦是未
解論義。此當如《六十正理論疏》說,先引小乘經云:「若於此苦,無餘斷、決定斷、清
淨、永盡、離欲、滅、靜、永沒。不生餘苦、不生、不起、此最寂靜、此最微妙。謂決定
斷一切諸蘊、盡諸有、離貪欲、息滅、涅槃。」次解此義云:「言此苦者,唯依現在身中
苦蘊,說無餘斷,乃至永沒。依未來苦,說不生餘苦,乃至涅槃。」若謂「此苦」正詮煩
惱,是總名詮別也。此不應理。若時總名不可作總義解者,乃可作別義解。此中可就總名
解故,不應作此說。若必如彼實事師說,則《寶性論》之「煩惱本盡故」,不應釋為諸蘊
本來無自性生名為本盡。若必釋為由修道力無餘斷者,則有所證涅槃時,已無能證之人,
有能證人時,蘊未永盡,則無所證之涅槃。故彼不能解說經義。若如吾等所許,此言永盡
非由對治而盡,乃本來盡故名盡,則於經義善能解釋。龍猛菩薩謂經中所說之永盡,即苦
蘊寂滅之滅諦涅槃,與無自性生之滅諦義同。釋者多未能通達,故今詳說之。《中觀論》
云:「世尊由證知,有事無事法,迦旃延那經,雙破於有無。」此亦顯示小乘經中雙破二
邊者。此經出《雜阿笈摩》(雜阿含)。上來僅略舉少分,餘《寶鬘論》、《六十正理論
》各種讚文中,猶多可引者。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22 22:01:00
隨喜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23 10:31:00
此段說明二乘行者亦證法無我,有說聲聞、獨覺二乘行者只證人無我未證法無我,佛典有些說二乘未證法無我為不了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