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類學》
雪歌仁波切講授
嫉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嫉,謂於他盛事心妒為性。」P6《集論》云:「何等為嫉
,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瞋之一分心妒為體,令心憂戚不安穩住為業。」P13
嫉妒,乃先貪後瞋,同時具備了貪心與瞋心二種成份。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嫉妒的
對境是「謂於他盛事」,即對他人圓滿美好的地方生起貪心,然而,此圓滿與美好是他人
身上的,而非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心生不悅,無法接受,尤其針對自己所討厭的人身上
的圓滿,更加無法忍受,此即心妒為性。
當內心不能接受他人身上的圓滿時,就有點連接到瞋心上面了。《集論》解釋的比較
清楚,它先講嫉的體性是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瞋之一分心妒為體。嫉的體性,即「謂耽著
利養」,這是一種貪著他人圓滿的貪心,之後,「不耐他榮」,因為這些圓滿是在他人身
上而非自己身上,所以就不高興而生起瞋心,最後,即從瞋心那裡生起嫉妒心,此即「瞋
之一分心妒為體」。因此,先有貪心,再生瞋心,最後起嫉妒。
嫉妒的作用,即「令心憂戚不安穩住為業。」這邊是講,當嫉妒時,心沒有辦法愉快
,無法安穩。所以說…這個嫉妒心啊,實在蠻可惡的!哈哈…,這是很可惡的一種煩惱或
心態。因為,他只要自己有,人家不可以有,這很可惡吧!剛剛講,他有貪,即貪著自己
要有,但人家也有的時候,他就受不了、不能接受,這就是嫉妒心。
嫉妒心,會帶來很大的痛苦,令心擾亂不安,這麼可惡的心,根本沒有必要嘛!完全
沒有存在的必要!要去除嫉妒心,首先應理解的是,嫉妒心,有貪也有瞋。貪的部分,可
用「知足」去除。當我們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就不會那麼貪了。因此,知足常樂,非常
重要。但我們常常搞錯,以為貪心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其實不然,真正能帶給我們快樂
的是「知足」。知足什麼呢?「自己有佛性」這一點,是我們最可以引以為滿足、歡喜的
,也可以說,今生自己能擁有暇滿人身,也是最值得歡喜欣慰的事。若一直拿自己跟別人
的人身比較,實在沒必要,也沒有意義,因為我永遠沒辦法變成他啊!所以比較是沒用的
。
曾聽過心理醫生比喻,一朵蘭花,一天到晚想跟玫瑰花較量,或嫉妒玫瑰的嬌豔,一
點用都沒有,也完全沒必要!因為那樣想,其實很笨。一朵蘭花,只要好好綻放蘭花的清
新脫俗、幽香婉約,那就是一朵最好、最美麗的花。同樣的道理,自己現在擁有這暇滿難
得的人身,就是自己最好的莊嚴!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且,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
獨一無二的,再也無法找出另一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因此,我們要懂得欣賞、重視自
己的能力與特色,這是別人怎麼也搶不走的東西,我們要自己發光出來,歡喜自己,並知
足,這是很重要的。
另外,嫉妒裡的瞋心這部分,可由隨喜來去除。一般而言,隨喜,能去除嫉妒心的罪
業,因此,隨喜也十分重要。總之,嫉妒的貪,可由知足去除,嫉妒的瞋,則由隨喜去除
。
問:剛剛聽起來的確是可以去除嫉妒心,但是,好像同時也會增長我執耶,另外一個副
作用會出來。
答:嗯…真要講「我執」,就必須去追求最好的我。阿底峽尊者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