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自聽自打的上課筆記:
《阿毘達磨俱舍論自釋》卷第九 (第91講) 洛桑卻佩格西教授
所說(尊者望滿)四句(主要是“未來法是緣起法非緣已生法”這句)理亦不然,若未來
諸法,非緣已生者,便違契經,經說:『云何緣已生法?謂無明,行,至生,老死。(其
中“生、老死”屬於未來法)』或應不許二(生,老死)在未來,是則壞前所立三際。
(大眾問)有說(有餘師、餘部說):「緣起是無為法。以契經言:『如來出世,若不出
世,如是緣起,法性常住。』」(論主破)由如是意理則可然,若由別意理則不然。」
(大眾問):「云何如是意?云何為別意?而(依次)說可然及不可然。」(論主答):
「謂若意說:『如來出世、不出世,行等(果)常(恆常)緣無明等起(後後果緣前前因
),非緣餘法(不順因),或復無緣(無因),故言常住』(此處常住指相續不斷,非指
不會剎那變化)(註:將常住理解為相續不斷的常─並不是具定義的常,具定義的常是指
不會剎那變化;相續不斷假名為常。例如有些人的想法和主張比較穩定,可說為常,但這
是相對來說,畢竟其身心狀況仍然在剎那剎那改變。),如是意說理則可然;若謂意說:
『有別法體(異於有為法之外的體性)名為緣起,湛然常住(此指不會剎那變化的常法)
,此別意說理則不然(這種講法應該被駁斥)』,所以者何?生起(緣起之“起”)俱是
有為相故,非別常法(指有別法體的別法、有為法以外的其他法,異於無常法以外的常法
)為無常相(常法不會是具有無常法的特質),可應正理,又起(緣“起”,有“生”之
義)必應依起者(起者指所依,例如起者無明,起為行)立(此必是有為法或無常法方有
如此關係),此常住法(不會剎那變化的常住法),彼無明等何相關預?而說此法(例如
:行)依彼(例如:無明)而立?為彼緣起?又名緣起而謂目(視為)常(不會剎那變化
),如是句義無相應理。(如此緣起本身是常又有起,如此表達內在相違,無相應理)」
(緣起之義在上部宗和下部宗理解不同,下部宗說實事師認為緣起只適用在有為法、無常
法,由因緣生果之情況,故理解緣起之“起”只有“生”的意思,下部宗並不以緣起來成
立一切無實有,下部宗都是主張有實有的;而中觀宗以緣起來成立一切法,包含有為法、
無為法都在內的無實有,或說諦實成立空,此時緣起之解釋比下部宗更細微,範圍更廣,
而下部宗會認為中觀宗主張的緣起為不了義說,然中觀宗認為此是了義;中觀宗對緣起的
理解,一為與下部宗同─因緣產生果的緣起,第一種理解緣起為因緣生果的“生”,緣起
的第二種理解─依賴施設處而起,依賴其他的施設處(命名之基礎)而起,這裡的“起”
是“成立”之義,不是產生之義,此時緣起的理解適用於一切法。)
(大眾問):「此中緣起(“緣起”的梵文:prati(長i)tya-samutpatti(a))是何句義?
」(“緣起”字詞表面上看好像是先有緣、再有起,緣起是“依賴、關聯”之義,若將緣
理解成前、起理解成後,就無法真正認識緣起的意思,譬如如果把中文的緣理解在前,起
理解在後,切成時間的先後,就沒辦法真正了解緣起的意義。)
(經部答):「鉢刺底(prati,梵文接頭詞。相遇、相會之義,因與果相遇或果與因有
連繫。)是『至』義,醫底界(itya,界-詞根)是『行』(去)義,由先助(接頭詞
prati)力界義(詞根itya)轉變,故行(itya)由至(prati)轉變成緣,參(sam,接
頭詞,patta{存在/有})是和合義,嗢(ut,接頭詞)是上升義,鉢地界(藏文:patta
,界-詞根)是『有』義,『有』(patta)藉合(sam)升(ut)轉變成『起』,由此,
有法至於緣已(發生在前),和合升起(發生在後),是緣起義。」(聲論(聲明諸師)難
):「如是句義理不應然,所以者何?依一作者(例如:苗芽)有二作用(會遇,起),
於前作用應有已言,如有一人,浴已方食,無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於緣,後時方起,非
無作者(在種子的階段)可有作用(會遇的作用。以苗芽為例,苗芽是作者,若先發生的
是遇,後發生的是起;種子在前,苗芽在後,而種子與苗芽要相遇,這種情形不可能發生
,兩者不可能同在。故此不應理。),故說頌曰:
(芽)至(種)緣(至緣:遇的作用)若{在}起{之}先,(芽)非有不應理(駁斥“遇”
與“起”不同時),若俱(遇與起同時)便壞已(遇已而起),彼(已)應先說故。」
───────────────────────────────────────
整理原po底下的推文:
一個法上有表相的世俗諦與實相的勝義諦,但是對於一個法在內心上的顯現,
佛教中由於智慧深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識,要認識了義的緣起性空內涵,應有
次第的由小乘有部、經部再至大乘唯識、中觀,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內心裡煩惱深
細的程度層次。
空性是無遮的法,不是非遮的法,然而對於其中內涵有許多產生錯解而落入
了斷邊或常邊,例如當用緣起來遮除斷邊而用空性來遮除常邊時,由於我們內心
裡實執的力量很強,內心現起的現分幾乎執為實有,這是因為我們內心裡煩惱的
邊執見非常大,現分是名言上的,當我們以緣起去遮除斷邊時,卻可能因內心裡
的煩惱去成立現分名言量的實有執,反而幫助了實執。事實上應於緣起的現相遮
除有邊,於性空遮除無邊,由現象之顯現去除常邊之執,由性空去除斷邊之執,
因此緣起的深見可同時去除增益見與減損見,而入於中道的正見。緣起可粗分三
個層次:業果緣起、觀待緣起、唯名緣起,於一個法上的世俗諦可用世俗名言量
觀察,於一個法上的勝義諦可用勝義理智量觀察,當我們說無自性的道理時,破
除實執必須從自心上去用功,認識內心上煩惱由粗分至細分所執取的常一自在、
獨立實有、能所異質等,能夠看到這些煩惱,才能真正認識何謂無自性的道理。
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很深細,有各種角度的執著,內心現起的煩惱執著,有時
候是有部所說的常一自在執取,有時候是經部說的獨立實質有執取,有時候是唯
識說的能取所取異體執取,有時候是中觀所說最深細的自性成立執取,對於內心
顛倒執取而產生的煩惱,我們需要有證得常一自在空的智慧、獨立能實質有空的
智慧、能取所取二取空的智慧、無自性自性空的智慧,內心依之觀察,行持福慧
二資糧,修證地道功德,漸次破除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究竟解脫圓滿佛果。
(很粗淺的例子來說,原本在你名下有一輛車子,當你把這台車子賣掉過戶到他
人名下,車子就不屬你的了。在這個例子中內心執車是不是我的,唯名言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