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布施波羅蜜 (3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25 23:06: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布施波羅蜜〉 pg275L11~pg276L4
寅一、學習布施 卯一、布施度性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科判:{卯三、布施差別─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別}
───────────────────────────────────────
【三、就自身門不應捨者。若自了知,於經卷等其義未辨,又於經卷亦無慳垢而將經卷惠
施求者。此不應施之理者,謂行如是法施,為成三種隨一所須。若不施者,尚有後二殊
勝所須,施則無故。初一所須已辨訖故,謂我自心都無慳垢,故慳煩惱不須更除。若不
施者,見增眾多妙智資糧,施則無之。若不施者,便能修集妙智資糧,利益安樂一切有
情,即為愛念此一有情及餘一切,若施唯是愛此一故。《菩薩地》中所須輕重如是宣說
。《入行論》亦云:「為小勿捨大。」故不施此非僅無罪。不施方法者,不應直言此不
施汝,要當施設方便善巧,曉喻遣發。
───────────────────────────────────────
.三、就自身門不應捨者。(不佈施的理由)如果明知自己對經卷等法義還沒有辨明,
而且對經卷也沒有慳吝之心,這時把經卷佈施給乞者並不合理。因為行持這個佈施,總歸
是為了成辦下面這三種所須:①為了損害煩惱;②為了圓滿智慧資糧;③為了愛念眾生。
如果不佈施,仍有後二種殊勝所須,一旦佈施則將失去這些利益,因此不應佈施。第一所
須:已經辨明的緣故,即自己內心沒有慳垢,所以不必再遣除慳吝煩惱。第二所須:若不
佈施這些經卷等,我的智慧資糧將能輾轉增勝,一旦佈施則不能建立這些功德。第三所須
:若不佈施,則能修集智慧資糧,由此未來便能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這實際是愛念這位有
情和其餘一切有情;然而,如果佈施,就只是愛念這一位有情。相比之下,不佈施並不會
有慳貪煩惱,而佈施則會失去“圓滿智慧資糧”和“愛念一切有情”這兩種所須,因此不
應佈施。《菩薩地》中是這樣以需要的大小而宣說應不應佈施的。《入菩薩行論》也說:
不應為了微小的利益而失去廣大的利益,即不要“因小失大”。因此,此時不佈施經卷等
,不僅沒有罪過,而且也根本不能佈施。(不佈施的方法)有人想:不佈施還有方法嗎?
直接說“我不給”不就可以了嗎?身為菩薩心不能粗糙,不給也要有方法,要拒絕得巧妙
得體,讓眾生不失歡喜。不佈施的方法:菩薩不應直接說“我不能給你”,而應施設善巧
方便,委婉開導之後,才讓他離開。
■ 解說──
請看文,「三就自身門不應捨者。若自了知,於經卷等其義未辨,又於經卷亦無慳垢
而將經卷惠施求者。」
如此情況,不該施與,不該施與的理由:
請看文,「此不應施之理者,謂行如是法施,為成三種隨一所須,若不施者,尚有後
二殊勝所須,施則無故。」
自己若智慧資糧尚未圓滿,自己還須要看經卷來增長智慧,另外,可以廣大利生,若
有經卷在手就可完成這兩種必要性,這時就不該施予,若給了這兩種必要性將無法完成,
因此不可施捨出。施捨雖可斷除慳吝,但此二必要性很重要,因此不可施捨比較好。
例如我有一本《廣論》,有一個人請我布施這本《廣論》,這本《廣論》給了他之後
,我就沒有辦法讀,所以,我就沒有辦法增長智慧,我也沒有辦法透過《廣論》來改正我
的行為,也可以說沒有辦法利益眾生。若我的手上有《廣論》,我也會增長智慧,我也會
利益到眾生,這兩點都可以做到。
現在有人請我把這本《廣論》布施給他,我要不要給呢?若我給他,這兩點就都沒有
辦法做到了,不能增長智慧,也不能利益眾生,這樣的情況就不可以給。
給《廣論》是法布施,法布施有三個目的,一個是減少慳吝心,這是布施本身的目標
,另一個是要增長智慧,還有調伏我們的行為,利益眾生,影響旁邊的眾生,這三個是法
布施的目標。因為法布施有這三個目標的緣故,若把《廣論》給人家,可以達到第一個目
標,就是慳吝心的減少,但是,若這個人並沒有慳吝心,所以,第一個目標不是他所必要
做的,他並不需要為了這個目標而特別去做法布施,後面的兩個目標是增長智慧和利益眾
生,若法布施出去,就沒有辦法做到了,因此,這樣的法布施是不允許的。
「若自了知,於經卷等其義未辨,又於經卷亦無慳垢而將經卷惠施求者」,目標尚未
完成,對經卷尚未辨明學習好,自己對經卷無慳吝垢,這樣的一位補特伽羅,當有一位已
知經卷義理的乞討者來要求施捨經論時,雖可給他,但不應施捨,給他就錯了,因此不應
施捨此經卷。
不可施捨的原因是什麼?「行如是法施,為成三種隨一所須」是為了成就三種必要性
任一種故,若不施捨,「若不施者,尚有後二殊勝所須,」若不施捨經卷,則還有後面的
兩個必要性,若施捨出去,後面的兩個必要性將成為無,「施則無故」。補特伽羅本身已
無慳吝,不須更修第一種必要性,慳吝煩惱不須更除。
請看文,「初一所須已辨訖故,謂我自心都無慳垢,故慳煩惱不須更除,若不施者,
見增眾多妙智資糧,施則無之,若不施者,便能修集妙智資糧,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即為
愛念此一有情及餘一切,若施唯是愛此一故。」
共有三種必要性。不須更修第一種必要性的原因,是該補特伽羅已無慳吝煩惱,不須
更除,「若不施者,尚有後二殊勝所須」。「所須」即「必要性」。若不布施,還有後面
兩種必要性。第二種必要性:「見增眾多妙智資糧,若不施者,便能修集妙智資糧」不施
經卷,可增長眾多的智慧資糧,施則無眾智慧資糧。第三種必要性:「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即為愛念此一有情及餘一切」。若不施,一方面可積聚妙智資糧,另一方面可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使此有情及餘一切有情皆歡喜。「愛念」即「歡喜」之意。「若施唯是愛此一
故」,若施捨,只有這位有情歡喜而已,其餘有情則不會受益﹑歡喜。若施捨,無法成辦
第三種必要性,第三種必要性是令眾多有情受益﹑歡喜。
請看文,「菩薩地中所須輕重如是宣說。」
《菩薩地》談到必要性的輕重﹑大小,例如利益一位有情和利益眾多有情。若布施只
能成辦第一種必要性,所以不可為了「小必要性」而布施。若不布施,則可成辦後兩種必
要性﹑大必要性。布施時不可選擇小必要性,也不可選擇只利益一位眾生的布施。《菩薩
地》裡談到必要性的大小。
請看文,「入行論亦云:『為小勿捨大。』故不施此非僅無罪。」
入行論說不可為小捨大。不施無罪,施則有過失。
請看文,「不施方法者,不應直言此不施汝,要當施設方便善巧,曉喻遣發。」
不布施的方法是什麼呢?不該直接說:「不給你。」應善巧地讓他知道,不要讓他生
氣,不要傷到他的心。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此文稿為自他學習而做,僅供參考,容有疏失,懇請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將興)   2014-08-26 01:13: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