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悲佛網:專訪B. Alan Wallace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16 15:13:24
轉自: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big5/fjgc/zbfy_list.php?id=12504
專訪B. Alan Wallace
Interview with B. Alan Wallace
圓優
2014年2月14日
艾倫‧華萊士博士(Alan Wallace)是美國聖巴巴拉意識研究所(Santa Barbara
institute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的創辦人。他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先後在
美國、蘇格蘭及瑞士接受教育,擁有物理學學士學位、斯坦福大學宗教學博士學位。1971
年,他到印度達蘭薩拉深入研究藏語、藏族醫學及藏傳佛教,這關鍵性的四年,奠定了他
深入研究人類意識的興趣。
1. 您對佛教與科學的比較研究,有極為深刻和犀利的觀點,按照您的觀點,佛教與科學
各個領域的比較研究,未來會向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應該注意規避什麼樣的問題?
2500年以來,在人類意識的起源、本質和潛能方面,佛教有理論性推理和實修性體驗,憑
藉這些教法和證法,佛教對基於物質主義的形而上學信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這些信念
一般被誤認為是被實際經驗所驗證的科學事實。認知科學研究只局限於通過人類的口頭報
告及他們的行為和大腦狀態對意識進行間接研究。由於對意識相關過程的科學測量完全是
物理性的,所有關於心靈的科學理論都是局限於物質主義框架內。簡單地說,如果你問一
個物質性的問題,你將得到一個物質性的回答。這就意味着關於心靈的物物主義結論已經
局限在研究意識的科學方法裡面了。所有結論只不過是對他們開始的假設的一些重述。
與之相反,佛教徒認知意識,不盲目信仰宗教或物質主義。首先,他們修鍊集中注意力和
根本認知能力,這些都達到了現代科學無法企及的非凡水平。這種開發特殊心靈平衡的方
法被稱為舍摩陀(shamatha),或者思維的寂止(meditative quiescence)。那麼,以
這種「沉思技術」為基礎,他們使用佛陀教授的尖端方法,對意識的本質和造成真正的幸
福和苦難的根本原因進行探索、取得親證。組成「意識沉思科學」的方法被稱為內觀(
vipashyana)。物質主義把意識簡化為大腦的活動,綜合寂止和內觀的發現,對該信念提
出根本挑戰,並且同時對現代科學的根基也提出了根本挑戰。
不幸的是,佛教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傳遞中,開放思維、體驗探究心靈的方法已經被模糊地
當做不容置疑的教條和宗教儀式。由於佛教在21世紀與科學的相遇,我們可以期待在佛教
內部這種科學的沉思探究方法得以復興,同時帶來第一次心靈科學的革命,在此對於意識
的直接體驗會代替幾個世紀的物質主義的教條式理念。要實現這種巨大的變化,佛教徒必
須復興以開放心態探究意識的傳統,並且將重點放在對寂止和內觀的實踐上。科學家們則
必須以同樣開放心態探討佛教的第一人稱的意識研究方法,以此互補和完善科學家們的第
三人稱研究方法。
2. 您是否認為,未來科學的發展,尤其是腦科學或其他學科的發展,能解開釋迦牟尼佛
乃至佛教大德的成佛之謎?從而能創造極大的機會,將人們引入解脫的道路?
佛教修行的基本架構是戒律,三摩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和心理平衡)和智慧。戒律是獲得
三摩地必不可少的基礎,而科學研究可能會指明戒律、超級心理平衡以及真正的幸福之間
的深刻關係。有了戒律、三摩地的基礎,通過探究痛苦的本質,以及它的根源、脫離痛苦
及其苦源的可能性以及通往自由的途徑來培育智慧。特別是如果科學家們願意親身體驗這
些佛法,而不僅僅是當作研究對象,他們才可能會確實體會到佛陀以及佛陀無數的追隨者
開悟的真相,對此有所認識。
3.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似乎並不真正在意前後世的存在,甚至大腦和意識的關係,而是
在意此世的圓滿,所以任何與此世似乎無特別關係的所謂修行,他們就沒有興趣。您這麼
多年來,一直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弘法的活動,您是否有什麼特殊的經驗和心得,對
大多數現代人而言,什麼樣的方式能讓他們最大限度得到佛法的利益?
我們不管是否對一般宗教或者專門對佛教有興趣,都只希望沒有痛苦並且得到更多的幸福
。但是不受痛苦,我們必須了解痛苦的根本原因,這個因在我們的心,而不是外部環境中
。同樣,體驗真正的幸福,而不僅僅是短暫的快樂,我們必須了解這種幸福的內在原因。
所以,即使是那些只關注成功和幸福的人,這輩子必須超越膚淺的目標,如財富、地位和
權力。財富、地位和權力永遠不能帶來持久的真正的幸福和滿足。雖然佛教修行的主要目
的是為了現世和來世的幸福,並最終實現覺悟,但是其中不少修行也是與教育、醫療、商
業、體育和環境研究等領域高度相關。集中注意力,專註力,清晰的頭腦,情緒平衡,並
通過佛教禪修達到內心平靜的素質是對上述所有領域都極其重要的,而這種說法,也可通
過科學來研究。
4. 藏傳佛教具有優秀的次第、系統的聞思修系統,按照您的理解,當代大多數歐美國家
的信徒,能否有時間,有興趣,通過次第地聞思修,通向證悟之途?
對任何事物,人們只有了解其內容和價值才會產生興趣。那些認為冥想僅限於緩解壓力或
實現意識神秘狀態的人可能沒有花時間學習並且實踐的動力。但是隨着人們開始看到佛教
不同種類冥想的真實價值以及它帶給日常生活的利益時,他們可能會得到啟發,系統地學
習佛法,並把佛法的教導付諸實踐。就像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學習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沒有實踐的學習是殘缺的,沒有學習的實踐是盲目的。
5. 您對漢傳佛教是否有所了解,根據您的了解,漢傳大乘佛教的信徒與歐美國家的信徒
有何共同及不共的特點?有什麼可以互補長短的地方?
我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宗教學博士學位時學習過漢傳佛教。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深厚的學識
和廣度,涵蓋了範圍廣泛的教言,從禪宗傳統的「頓悟」到對阿彌陀佛的深刻虔誠崇拜。
禪宗的頓悟方法和小乘佛教的循序漸進方法以及印度大乘佛教之間有着深刻的互補性。同
樣,對於阿彌陀佛的信念和奉獻精神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核心特徵。這些傳統都有各
自鮮明的特點,從而使得佛教更加多元化,但他們又都以佛陀的四聖諦教義為共同基礎。
比起歷史上任何時候,現在都有更多的機會讓佛教各個教派互相學習,以便最大化地利益
現代社會。佛陀的智慧和來自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陀追隨者的智慧會極大豐富這個利
益眾生的事業。
來源:智悲翻譯中心
譯者:Linda(曹穎)
校對:圓優
───────────────────────────────────────
B‧艾倫‧華勒士 (B. Alan Wallace, PH.D.)
一九五○年生於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博士。曾於七○年代出家學習藏傳佛教。
對奢摩他修行充滿熱情,而被達賴喇嘛鼓勵到印度他的座下學習。禪修超過三十年的經驗
。曾為多位西藏的學者與僧侶擔任翻譯。一九九二年,開始與許多科學家研究專注力的訓
練,以及禪修在精神生理上的效應。二○○三年成立聖塔芭芭拉意識研究學院,目前正進
行奢摩他專案計劃,是為期一年總共三十人的居家閉關。
他曾著作、翻譯及編輯約三十餘本書,內容涵蓋西藏佛學、醫藥、語言、文化以及科學與
宗教的關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