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達賴喇嘛法語 (293) 菩提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09:32:13
※ 引述《cool810 (silence)》之銘言:
: 菩提心的主要因緣,如同大乘莊嚴經論云:
: 「極勤利眾生,大悲為性故」。月稱菩薩亦云:
: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
: 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補充: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以下節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一}
戊二、明諸佛從菩薩生
由菩薩是成佛之要因,故諸佛讚嘆菩薩。讚義有四:一、菩薩為諸佛之圓滿主因,故
極應尊重。二、說因位菩薩是應供養,則果位諸佛之應供養,自可知故。三、如藥樹能與
無量藥果,則於彼樹初生之嫩芽應尤為愛護。如是可知諸佛樹王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則於
如佛嫩芽之初業菩薩亦應勵力而愛護之。四、契經稱讚菩薩,為令會中三乘有情決定趣入
大乘道。如《寶積經》云:「迦葉!如初月為人禮敬,過於滿月。如是若有信我語者,應
禮敬菩薩過於如來。何以故?從諸菩薩生如來故。」此是以教成立諸佛從菩薩生。前二因
緣是以理成。由是當知,餘論所禮之聲聞、獨覺、諸佛、菩薩,今此論中未禮供者,為欲
禮供彼等之根本因。聲聞等二句顯示彼四為次第因果者,為抉出彼等之究竟根本因也。菩
薩雖亦從佛教而生,然不於說「能王生」時如二乘釋者,以說彼二從「能王生」,為顯彼
二究竟根本亦是大悲。菩薩根本是大悲心,論後當別說故。
戊三、明菩薩之三種正因
若聲聞獨覺從諸佛生,諸佛復從菩薩生者,是諸菩薩之因復云何?謂大悲心,與通達
遠離有事無事等二邊之慧,及菩提心,此三即是諸菩薩佛子之正因。菩提心者,《釋論》
引經云:「如自所達法性,願諸有情皆能了達,此所發心,名菩提心。」此僅緣菩提心所
為之一分。《釋論》又云:「應發如此心,願我拔濟一切世間皆令出苦,決定成佛。」此
未緣所得菩提,亦僅是相之一分。當如《釋論》於說依大悲心生菩提心處所說:「正法甘
露妙味之因,永離一切顛倒分別為相,一切眾生親友體性,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此文顯
說緣所得之菩提。故應許為利一切有情,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乃為圓滿發心之相。本論疏
亦作此說。《現觀莊嚴論》所說亦同。安立此三為菩薩正因,是《寶鬘論》意。彼云:「
若自與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此但
說為菩提之根本,未直說為菩薩之根本。然根本即最初義,以彼以三種正因為最初,故知
即是菩薩之正因。又說三法為菩薩因者,在觀察聲聞獨覺既從佛生,諸佛從菩薩生,則菩
薩復從何生,故知非是能建立因,乃明菩薩之能生也。
如是立此三法為菩薩因,其最初得名菩薩者,是否指最初入道者而言?若謂是,則不
應安立大乘發心為彼之因,以初發彼心者,即立彼為菩薩數故。亦不應安立不依二邊智為
彼之因,以諸菩薩要先發世俗菩提心,而後乃學菩薩六度行,要學般若波羅蜜時,乃學不
依二邊之智故。若謂否,則與所說如初月及如藥樹嫩芽之菩薩皆成相違。答:不許後說。
雖許初說,然無前二過。以菩薩前導之發菩提心,意在修學發心,非謂修成之真實發心。
此如嘗蔗皮及皮內之汁味。若但發宏誓,為利一切有情故,願當成佛,此乃隨言作解,如
嘗蔗皮之味,雖此亦名為發心,然非真發心。若依修菩提心之教授而修,發生超越常情之
勝證,如嘗蔗漿之真味,即真發心。《勸發增上意樂會》即依此義密意說云:「愛樂言說
如蔗皮,思惟實義若真味。」
利根菩薩種姓,先求真實正見,次乃發心,故亦無後過。所言無二慧,非無能取所取
二,乃《釋論》所說之離二邊慧。此亦不妨於菩薩之前有之。有謂此是勝義菩提心,極為
不可。以所言無二慧,是初入道菩薩之因慧也。
丁二、明彼亦是菩薩餘二因之根本
三因中以大悲為主,由大悲心亦是菩提心與無二智之根本。為顯此故,說「悲性」等
一頌。大悲心於豐盛廣大之佛果,為初生要因,如種子。中間令增長,如水潤。後為眾生
常時受用之處,如果成熟。故我月稱,於聲聞、獨覺、諸佛、菩薩及餘二因之先,或造論
之首,先讚大悲心。此非入後文方讚,即此所說於生佛果初中後等即是讚嘆也。「性者」
,顯佛果三位中之心要「唯」一大悲,不如外穀初中後三位之要因別有三事。為最初重要
如種子者,謂具大悲心者,見有情受諸苦惱,為欲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緣所為事而發心曰
:「我當度此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見要自成佛道,乃能滿彼願,故復緣菩
提而發心言:「我為利益諸有情故,願當證得無上菩提。」又見不修無二慧所攝施等諸行
,則彼誓願終不能成辦,乃進修智慧等行。是故大悲心為一切佛法種子。《寶鬘論》依此
義云:「若大乘經說,大悲為前導,諸行無垢智,有智誰謗彼。」此說大悲為前導,菩提
心所引諸行,與離二邊無垢淨智,此三行攝一切大乘義盡。
為中間要因如水潤者,謂大悲種子發生菩提心芽已,若不時以大悲水灌溉之,則不能
修習二種廣大成佛資糧,定當現證聲聞獨覺涅槃。若以悲水時加灌溉,則必不爾。
為末後重要如成熟者,謂成佛已,設離大悲心,則必不能盡未來際為諸有情作受用因
,亦不能令聲聞、獨覺、菩薩聖眾輾轉增上。若於果位有大悲相續者,則一切皆成。
如是解釋「悲性」等四句之義,應知即是顯示樂大乘者應先令心隨大悲轉。次依大悲
,至誠引發眾相圓滿大菩提心。既發心已,則學菩薩諸行,尤應徹了甚深正見。
丙二、別禮大悲分二。丁一、敬禮緣有情之大悲,丁二、敬禮緣法與無緣之大悲。
今初,頌曰: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