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解脫正道,修何等道?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4 06:45:08
補充:《梵問經》:「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四謂四諦,各四行者。 (3)
: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 淨。」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
: 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
: 樂成就,是為心學。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
: 、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若導
摘自:《菩提道次第攝頌》(續前篇)
雪歌仁波切
■十二因緣
  「無明則緣行」:無明就會導致「行」的緣起,往下就會有生老病死。無明才會緣行
,智慧是不會緣行的,這種因果關係一定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同類的因才會緣生出結果。
  「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無明則緣行。」第一句是說一切都是由因緣生成的,一
定有原因的。在十二因緣裡面,第一支就是無明,也就是所有一切輪迴都是從無明而來,
無明就是因,不是上帝創造的。如果是上帝創造的話,就都無法改變了,他高興怎麼創造
你,就怎麼創造,你就固定在那裡,從這一點來講,你幾乎是沒有希望的,修不修行都沒
有關係,反正只是被動被創造出來而已。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子的,輪迴現象是有起因的
,既然有一個起因(「此有即彼有」),表示我們能知道問題從哪裡來,並非完全受擺佈
的,既然知道有個起因,代表我們有一些希望。
  「此生則彼生」講的是「因」本身也是無常的、會改變的。雖說有一個因,即無明,
造成我們輪迴,可是並不是說我們得永遠受輪迴,因為這個因也是無常,可以改變的。由
此可知,因既然會變,只要用對方法,把因整個改變掉、消除掉,斷除輪迴就有可能,只
要改變那個最初的因,輪迴就改變。
  至於斷除輪迴的方法,是第三句話「無明則緣行」,同類因能生成同類果,現在輪迴
的因,用一個消除它的對治方法,只要方法用得正確,不但可以慢慢消除,將來也真的能
夠究竟斷除,由於是同類的緣故,現在對付因(無明),將來就能脫離果(輪迴)。所以
,用的方法就很重要了。
  輪迴的起因是無明,無明使我們造下將來會牽引投生的業,這階段叫做「無明緣行」
;接下來,業會留在心識裡面,這階段叫「行緣識」;導致業力現前的時刻是在「愛、取
、有」,到了「有」的時候,投生時間就決定了。
  在「有」的階段,因為過去業力完全現前,種下投生的因,但會有兩階段的果,一個
是中陰身,接著是投胎。一開始會先面臨死亡,死亡以後進入中陰身,根據一般經典是說
,中陰身的生命是七天,生存長度最多就是七天,他又會死亡,進了中陰之後,生了又死
,死了又生,最多會有七次,總共是七七四十九天,最慢第四十九天他一定要去投生。
  中陰身的過程中,也會經歷十二緣起當中的果位。十二緣起中,「無明」、「行」、
「識」、「愛」、「取」、「有」等六個是因位,「名色」、「六入」、「觸」、「受」
、「生」、「老死」等六個是果位。在中陰身當中,也會有「果」的階段,有名色、六入
、觸、受、生、老死,最多死七遍,每一個階段他都會經歷,接下來去投胎,投胎後又有
另外一階段的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
  在愛、取、有的最後一個階段「有」,過了以後,會讓之前所造的業現前,又種下一
個因,第一是進入中陰身,是第一個階段的果,之後又進到投生階段,是第二階段的果,
但它的因是同一個,也就是「有」。
  中陰也好,投生階段也好,都一定會有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六個過程,
只是中陰最多只能生存七天,因為它的因是同一個,果當然不會不一樣。因此,下一輩子
要投胎當人,中陰的長相也會很像人,如果下輩子投胎當豬的話,中陰的長相也會很像豬
,這是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當中說的。我們看不到中陰,但是,它的形貌跟來世相似。
  中陰階段最多死七次,壽命最長就是七天,七天後他會死掉,中陰死時雖也會經歷愛
、取、有,但這時並不算在「因位」的過程,因為臨終前他就已經在「有」支了,早已經
決定了,中陰時也會現起愛、取、有,接下來他又死,又經歷一次,但在十二支因緣裡,
並不算成是真正會影響下一世受生的因位愛、取、有。
  四十九天是最後時間,如果之前沒有去受生,最慢第四十九天,一定要去投胎;中陰
身要先死了再去投胎,死的階段,雖然不算是因的愛、取、有,但一定會有愛、取、有現
起,接著神識進到他要投胎的受精卵,一進去就是真正的受生。
  從投生的剎那開始算起,就是果位當中第一個「名色」的緣起,與它並行、同時的就
是「生」的緣起,「名色」跟「生」這兩個緣起同時發生。神識投生,投生的剎那叫作「
名色」,就是名色的緣起支。為什麼叫作「名色」呢?因為他投生以後,就算是一個眾生
(補特伽羅),眾生的依據是一個身體(形體),此外,他還有感受、想法、動作、心,
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外在的軀體,受就是他的感受,想是他的想法,行是動
作,識是心識。所以,以人來講,人有一個身體(色),受、想、行、識也都有,色、受
、想、行、識就是五蘊,「名色」代表全部五蘊之意。
  但是,是不是一定要五蘊呢?那也不一定,可以只要四蘊。在三界裡面,欲界、色界
是有形相的,可以看得到的,天神也有形相,叫作色;但無色界就看不到形體,那裡沒有
色,但是受、想、行、識都還是有的,仍是有「名」的。所以,欲界、色界的五蘊全都有
,五蘊少了「色」的也算輪迴眾生,不能說無色界不在輪迴裡面。
  「名色」跟「生」是同時發生的,投生只是一剎那而已,一下子就結束,這個緣起就
算完了,接下來就進入「老死」。以人為例,投生以後會有五蘊,受精卵在子宮裡面孕育
、生長,並不是一開始就頭、手、腳全部都長出來,必須要有一段時間。
  心識投生以後,沒有辦法馬上活動,他跟外境的接觸要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身體,因此從「名色」以後,一直到眼睛、耳朵等器官要生出來的階段,都叫名色,開始
生出器官的時候就叫「六入」。
  東西被看到、聲音被聽到,可以進入我們心裡面的管道就叫六入,簡單地說,六入就
是器官,當開始要長出眼睛、耳朵、鼻子這些器官的時候就叫六入,「六入」緣起所發生
的階段,就是我們開始要長出器官了。
  器官長到一個階段,會開始有感覺,就叫作「觸」,但觸並不是指他心裡面真的有感
覺,而是可跟外在事物接觸的意思,接觸的那一刻開始,就叫作觸的緣起。嬰兒並不是生
下來才跟外在事物接觸的,在母胎裡面,有些就會有感覺,在感覺生起以前,一定要先跟
母胎裡的東西接觸到,這個時間就叫觸的緣起。
  六入的時間是從胎兒器官開始成長算起,直到成熟了以後,心識經由器官跟外境相接
觸,有接觸的功能的時候,就叫作觸。
  觸的時間其實很短,器官生長可能要花一段時間,一開始能夠跟外在接觸,時間非常
短,好像開個門的時間而已。器官生長完成,與周圍接觸以後,會有感覺,從有感覺的時
間開始叫做「受」。
  名色、六入、觸、受這四個緣起,現在是以一個小孩生出來的過程解釋,其實日常生
活中,每天都有這個階段。「名色」是色、受、想、行、識,我們本來就有的;「六入」
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也都有;至於「觸」,早上起床看到東西,就有了觸,
心裡有什麼感覺,就有了「受」。所以,從生下來到還沒死以前,每天都還是有名色、六
入、觸、受的,每日會有這四個緣起。
  關於生的緣起,神識一投生,剎那就是「生」,不過第二個剎那就叫「老」,並不是
長白頭髮、身體生病才叫老,在母胎中就已經叫作老了。佛法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是要
我們仔細想一想「老死」無常的道理,並非活到年老了才叫老,它每一剎那都在發生。
  「生」只是很短暫的一剎那,即使還沒生出來,胎兒在母胎就已經老,生出來以後,
還是持續在老,即使他看起來好像是年輕,實際上,他一直在老,經典要我們常常思惟無
常,「老」到後來就要死亡,這一生要終止的剎那,就是「死」的緣起。「老死」算同一
個緣起,因為老的過程,是從生的第二剎那開始,死是最後那一剎那。
  有些人也許會覺得奇怪,這裡講的順序跟經典所講好像不大一樣,這是佛講經的善巧
方便,如果按照因果,有因「無明、行、識、愛、取、有」,就有果「名色、六入、觸、
受、生、老死」,因果順序是如此。但佛經裡的順序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好像因果互相交錯。這個講法,是佛陀為了開示因果道理的
錯綜複雜。
  現在造一個因,就馬上受果嗎?沒那麼簡單。如果造了一個因,立刻就有果,次序就
好像很單純,事實上,輪迴沒有那麼簡單,現在先造了一個因,一下子又造了另一個;果
也是一樣,某一個階段業因的果現起時,等一下又換了另一個,因果是互相交錯的。為了
讓我們了解這一點,佛陀講經時,就是經典上所說的次序,因果互相交錯的。
  不只如此,第七支「受」,對我們算是很可惡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會受它欺騙!
感覺好的,我們會貪著,感覺不好的,我們會瞋恨,很多煩惱是從「受」開始造起的。「
受」既是屬於果,本身又會造更多的因,所以受的下面是「愛」,愛是屬於因,也就是說
,一個果可能會再造新的因。佛開示這句話的用意,是希望我們心裡對輪迴真正生起厭離
,輪迴就是以這樣的手段欺騙我們,讓我們恒常造業受報,持續地輪迴。
  一旦了解「受」會再造新的因,接著又到「愛、取、有」等等的道理以後,我們就會
打從心裡面生起一種厭離感,想要脫離輪迴的心。十二支因緣法的解釋,經典可能會有不
大一樣的講法,這裡是按三世二重因果的見解來說。
˙問與答
問:死亡後進入中陰身,若生前就有修學,中陰身時也有修持的話,是否想要往生什麼地
方,就可以去?
答:如果修持夠好的話,確實可以在中陰身階段證得解脫,例如小乘的四果,預流、一來
、不還、阿羅漢,在第三果「不還果」的階段,有一類就是在中陰身證得解脫,得阿
羅漢果的。首先他會死,進到中陰身,在中陰身的階段,靠平常修習的禪定力修持,
直接證阿羅漢果,在中陰身證阿羅漢果是有的。
問:佛經說,神識投胎的一剎那就完成了「生」,在這時候墮胎的話,算不算殺生?
答:這就是殺生,殺自己孩子的惡業。
問:什麼樣的因緣會胎死腹中,胎死腹中的一剎那,是不是母子的因緣就終止了?
答:現在懷了一個孩子,卻胎死腹中,孩子為什麼會死掉呢?當然是因為他自己的業,如
果要找原因的話,你只能找出這是他自己的業力,找不到其他的原因了。他投生的時
候就算是我們的孩子,死掉時就像現在的親友死掉一樣,他還是會去其他地方投生。
問:他是否還有可能再跟我們結緣?
答:下一個孩子是不是原來的那一個再投胎來,或是另外一個,我們是沒有辦法知道的。
問:如果有人在沒有學佛之前,不知道墮胎是殺生,而曾經墮過胎過,她現在學佛了,知
道是造了惡業,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補救?
答:如果曾經墮胎,它是一個惡業,懺悔惡業的方法,我們曾講過要用四力來懺悔,不管
什麼惡業都是用四力懺悔。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在孩子還沒投生的時候,吃下不會懷
孕的藥,不給他機會投胎,也就不用殺生了,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問:如果沒有無明,就是解脫了嗎?一般來說有遍計無明和俱生無明,羅漢和菩薩都還有
法執和空執,無明和生老病死是不是有什麼相關?
答:無明根本斷除的話,就沒有輪迴了,無明斷除就是解脫,不會再有輪迴的。但是,現
在說他「不會再有輪迴」,並不表示他就一定不是在人世間,比方說,某個人修證得
阿羅漢果,他就不會再輪迴,因為輪迴的苦因全都斷除了,但是他可能還是在人世間
,他用原本的身體證得阿羅漢,並不是證得阿羅漢就會死掉。證得阿羅漢,他就已經
解脫了,但他的身體還在,這稱「有餘涅槃」,直到他死了,捨棄身體,才是無餘涅
槃。
斷除無明是否還會有生老病死?關於「生」這一點,不能說他是在輪迴的。譬如佛,
佛兩千五百年前降生世間,他有生,但並不是受到煩惱的控制而投胎、輪迴的,他是
為了度化眾生,具有決定要到哪裡度化眾生的力量,為了要度化眾生,他要生出來。
所以,如果就「生」而認定有輪迴,這一點是錯誤的,因為他不是輪迴而生,而是願
力而生。他生出之後,和凡夫在輪迴裡面受苦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是有差別的。
無明有兩種,一種是遍計的,一種是俱生的。所謂「遍計」,指的是活在這世界,你
受到這一輩子所受的教育影響,覺得事情就是這樣那樣,這些觀念是後天加上去的,
不是本來就有。至於俱生我執,是不管什麼時刻都有的,本來就有的。
遍計無明和遍計我執一樣,就遍計我執而言,現證空性的時候,它就已經完全去除,
但俱生我執即使現證空性,已經是登地菩薩,還要很努力修持才能斷除,經典裡說大
概要花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這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你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把
俱生我執、俱生無明斷除。
問:請教仁波切,俱生我執是怎麼生起的?我們人不是本來清淨的嗎?怎麼會有「俱生我
執」起呢?不是說,人人具有佛性,最原始的時候是清淨的,慢慢才被污染?
答:並不是說本來是清淨的,如果本來就已經清淨,那就表示我們本來就證入空性,事實
上,我們並沒有證入空性,所以才會再輪迴。如果說本來就是清淨的,那麼,我們也
不需要再去清淨它。
問:我們現在當然是污染的,但人本來就具有佛性,我們最原始的那個時候是清淨的,是
慢慢才變污染的嗎?
答:「自心清淨」的這個說法,跟這個問題有一點點弄混了。所謂自心本清淨,是從心的
本性來講,表示心的本性是離一切實有的執著,這是就本性而言,但是「心」卻還在
執著當中。「心」跟「心性」是不大一樣的,心性(心的實相/勝義諦層次:心的自
性空的體性、心的空性)是本來就清淨的,恆常清淨,任何時刻都沒有污染,但是我
們現在的心還是有實執的,心跟心性要分開談。
問:無明、行、識階段,由無明產生一個很強烈的心念引生業力的種子,業力就留心識中
。那麼「行」是怎樣的情況呢?只是在思想上產生嗎?
答:「行」是行動,像是做一件事情。為什麼說當心裡面有一種強烈的心念生起時,就會
導致將來投生到哪裡?因為這種心念就像在心裡面做了一個事情,導致將來投生某處
、受某個果報。你現在心裡面想了一個事情,是不是就在心裡面做了一個動作?所以
,它叫作「行」。
問:破除我執和無明最好的修法是什麼?
答:最好的就是開個刀,這是開玩笑的。我們現在輪迴的因是我執,對於「輪迴的因是我
執」這一點,不能像在學校讀書一樣,讀一讀心裡想想「喔!原來是這樣子!」光是
這樣無法斷除我執,要從心裡思惟「現在我們在輪迴當中受苦,受苦的起因是從業跟
煩惱來的,之所以有煩惱、會造業,原因在於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時,心裡面總是會
有一種『我』的想法,原因是我們執著我是實有的。」首先要認識這一點。
《入中論》裡面,月稱菩薩說所有的痛苦跟恐懼,都源自於我們內在的我見。所以,
對一個修行的瑜伽士而言,就是要清楚認識這個問題的根源,也就是要認識「我見」
長什麼樣子。
我們首先要認識輪迴的根本在哪裡,把問題找出來,接著學習關於我執是如何產生的
。在修證上,最主要是觀修空性,以空性的觀修斷除我執。但是,要觀修空性、證入
空性,需要有三個條件具足才可以,第一是要靠上師的指引,第二是自己好好清淨罪
障、累積資糧,第三是很努力去學習經典,把過去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所講有關空性
的教法,很透徹深入學習。靠這三個方法,就能夠證入空性,就能夠斷除我執。所以
,首先要認識我執是什麼樣子,再靠三個條件努力修持,就能夠真正的斷除我執。
問:中陰身最短是七天,最長是四十九天,在這最長的時間一定會去投胎嗎?有沒有例外?
答:按照經典所講的,最多就七七四十九天,一定會去投生,有沒有例外?我沒有看到,
也不大曉得。
問:請教仁波切,超度往生者時,如果已經往生超過四十九天,對他有沒有幫助呢?
答:是一定有幫助的。如果他往生四十九天以後,還想為他做功德的話,你做的功德,他
還是可以收得到的。但是,有沒有辦法像四十九天裡面所做的功德對他的幫助那樣,
那就很難講了,因為四十九天裡面,他如果還沒投生的話,每七天他就會死一遍,很
可能在某次死的時間裡就去投生,如果這個時候為他修法、幫他作功德,由於這個福
報,他可能會投生到比較好的地方去。但是七七四十九天結束,他已投生完了,對他
來講會有幫助,但很可能無法影響他投生到比較好的地方,是有這種差別的,但是,
對他一定有利益的!
問:請教仁波切,「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無明則緣行」,第三句不太清楚?
答:「無明則緣行」,行的緣起是從無明生出來的,因為「無明」跟「行」是有因果關係
的,是同類的、相通的。剛剛講過的例子,如果你種麥,長出來的就是麥,不會長出
稻子。同樣的,「行」是由「無明」生出來的,你不可能從證入空性的智慧變成無明
,因為這兩個不同類。這句話告訴我們,因果之間一定有共通的關連性。
–轉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