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佛版的大德居士大家好:
末學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生命是無常的! 這真的是讓我
印象很深刻, "無常"這兩個字, 如果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或是我們所熟悉的家人
朋友身上,好像永遠都是一個名詞而已! 朋友在就剛剛前幾分鐘傳了一封簡訊給我,
說自己的母親因為不小心,從樓上摔了下來, 頭撞到地板,頭破血流,現在在醫院的
加護病房急救中! 身為朋友的我, 晚點一定會過去醫院探望朋友的母親, 上週才好好的
人,只是一個不小心, 就可能因為一場意外,就進醫院或是掛點了....很無奈,也許這就
是"無常"吧! 我想請教各位大德的是, 生命中, 我們常常會面對很多的無常, 很多無常
來的很快很急,似乎一點都無法讓我們有任何的心理準備! 有非佛教信仰的朋友對我
說,你們這些佛教徒或法師,常常就是用無常來恐嚇別人, 我自己覺得這絕非恐嚇,而是
生命常有的事實, 但是面對"無常",我們常常好像覺得好無助好無奈又渺小! 於是,我想
請教各位大德善知識的是 "我們該如何面對無常呢?"或是說該用怎樣的心去面對當無常
來臨的時候? 或是在無常來臨之前, 我們該怎樣讓自己建立一些心理建設也好之類的?
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比較正面積極的意見或回答, 感恩大家^^
作者:
ccclum 2014-11-14 16:26:00你面對了還是要死。然而對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又該拿什麼去面對死亡???是該留戀還是不該留戀呢?在有限的人生裡學會不留戀,只要對萬物盡心盡力,一切結果隨著因緣變化即可。千萬不要覺得還有甚麼答案呀。太多的意見跟答案,一旦察覺即變過去,那就再也追不到未來。自然就成了妄想
每個人都聽過無常,也活在無常裡,但用逃避抗拒的心態,跟真正認識.接受與體證的修行解脫者,我想,心境截然不同啊!佛教不是叫我們鴕鳥心態的逃避,而是用正確健康的心態去覺悟。
謝謝以上兩位菩薩的回答,其實末學正是要問,什麼才是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無常呢?可否用具體一點的文字?謝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4 18:48:00可參考聖嚴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因世事無常 生命只在呼吸間 故珍惜每天的時光 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古人云:一日不修一日空。只要還在當人,就要面對過去世自己造下的善業惡業,善業固然好,但是假如沉迷酒色財氣又墮入另一個深淵。惡業臨身固然不好但是惡業你受報完了其也不復存在 說來說去面對無常,最上等的人會覺得一定要好好修行 不枉人間走一遭以世間的說法來說 你看到了生離死別產生感觸對比著那些沉迷在酒色財氣的人 你會覺得不如去孤兒院走一遭較有意義 受苦受難的人很多 當下能夠多幫忙些便是一種慈悲 而且也會有福報的 因善有善報
作者: a110107 (伊特) 2014-11-14 19:29:00
無常,苦,空是本質,生活態度是惜緣
感謝以上諸位大德菩薩們的回應,因為無常,常常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卻因此會有些恐懼感或是害怕或是有些不安的感覺....
大德的情形如果嚴重的話可能要求助醫生了如果只是想太多 那麼請這麼想 就算我煩惱等一下會不會有災難發生 該發生的我也躲不了 所以煩惱沒用不會發生的 煩惱是多餘的 所以總結 不用煩惱了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4 21:59:00我覺得在平常的心理準備,可以去養成不去佔有的心態,因為隨著佔有而來的心態是控制,不管面對何種人事物,當這種心態滲入越深,一旦跟自己的期望相違時,就越不能接受所以觀無常可以淡化我們這種執著轉而較能隨遇而安的付出
證嚴法師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要常常記住這句話,一切都不是我的,只是現在歸我用歸我用我可以開心用,錢財 親情 愛情 身體 所有一切但是時間到了,無常會要回去,所以我要珍惜現在要回去的時候,我們謝謝無常,謝謝他願意讓我們使用這一段時間.東西不是我的,暫時借我用而已因為很難得,所以要好好對待對一切生命中的人因為隨時會被回收,所以要好好利用這個身體和錢財你當然可以用來盡情享樂,但也可以用來佈施賺功德利息本金會被收回,但利息確實是你自己的,生生世世不會丟聰明人為什麼不這麼做呢?把握機會結好緣 多佈施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才懂得珍惜 把握 :)人是空手來的,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借我們的甚至我們自己也是暫時來這個地球旅館住幾天而已 :)你住在旅館中,旅館房間中一切可以享受,但不擁有,對吧旅館突然跟你說換台電視 換個房間 換服務生,都ok啊對一切生命中的人事物,都要這麼想,好好對待,開心再見================================如果你能好好利用這段生命學佛念佛,將來到極樂世界,你就能永遠擺脫無常了 XD
感謝以上大德菩薩們的推文回應感恩夏樹菩薩推文回應,看了真的身心清涼阿!阿彌陀佛看了夏樹菩薩的回應,真的讓末學寬心了許多,感恩^^
雖然是法師們所說的,但是經由您的轉述,更讓人覺得清涼及受益,真的很感恩您的分享,阿彌陀佛^^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4-11-15 22:06:00最重要的是要修四念處,如實覺知自己五蘊的剎那生滅,這樣才能逐漸消除煩惱走向涅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15 22:16:00將東西當作暫時給我借用的,這裡需要一些辨析才不會產生相似法。以戒律來說,菩薩戒裡有將身財受用善根等布施給眾生,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已經授菩薩戒作意布施出去了,故不再屬於自己,屬於其他眾生,屬於他人的東西而我來用,這時可以稱為借用,這是菩薩行者為利眾生的發心修習菩提心自他相換,因此不是為了自己,或替自己找理由另外在五戒的盜戒中,說到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偷盜後若偷盜者的內心已經認定這是他的了(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若剛偷盜不久他的心理狀態可能還處於猶豫的狀態),這時原物主不可強行取回,若強行取回對方已經認定是自己的物品,那麼原物主反而犯了盜戒。這是因為佛法講諸法無自性,是依賴因緣而有,今天原本屬於你的因緣盡了,這個因緣已經不在,就不再是屬於你的了,由因緣觀放下執著。如果只是說這東西是暫時給我借用,沒有從以上佛法的知見理路去抉擇,那麼很可能會將使用的東西視為是諦實存在的,而我也是諦實存在的,只是這個諦實的我借用諦實的東西那麼將如同一般的話術般,表面看起來一時有作用,但沒有切中佛法的內涵,在某些方面例如對自己的諦實可能更執著原po能夠由觀察無常反思,已經很不錯了。不過如果因此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於什麼都不敢做,這樣就太過了;而如果說因為無常,因此就一副毫不在乎,這又是另一種太過,通常認為外在是無常而輕忽不在意的,往往對自己最在意,這是以自我為中心而發展出的態度,顛倒了無常觀,佛陀於經典中說當由自身的五蘊無常觀起,先觀察自身五蘊的無常,再擴及其他,才不會顛倒,有如是次第。而佛法說我們所遇到的果報,是業感緣起,要從業果的角度而不是輕忽。如實的觀無常,例如阿底峽尊者有次在河邊看到水流,由此無常相內心生起於法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