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基礎-太上感應篇(第五十九集) 1999/7/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59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為大家介紹《感應篇》,這一篇全文雖然不長,只有一千多
字,段落我們依據《感應篇彙編》來介紹,它幾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詳細的註解、引證,是
難得的一部好書。我每次跟諸位報告這個數字,就是《彙編》裡面所編的順序。第二十二
段: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這八個字,過去我介紹的時候,曾經編了一個科判,前面「正己化人」這是化他,化
他裡面頭一句是總說,正己化人是總說,往下這再詳細列出科目。二十二段這是行仁,也
就是說仁慈、仁愛如何落實,這裡面引用古人施政,「文王之政,不過曰,哀此煢獨」,
言語很簡單,真正符合中國古時候的要求,簡要詳明。這四個字就將周文王治國的理念、
目的完全說出來,憐憫這些孤寡老幼,使他們都能夠免除一些憂患苦難,頤養天年,這是
仁政。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夠行仁政,這就是聖王;由此類推,地方的官員也要懂得這
個道理,推行仁政。在我們佛法裡面,世尊教導從政的工作人士,佛經裡面有一部《仁王
護國經》,這個在般若部裡面,《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過去我們也曾經講過、介紹
過,這個治理國家、領導群眾應該做的是哪些事情。佛也是把憐憫、救濟這些鰥寡孤獨、
老弱殘障,沒有人照顧的,要特別加以憐愛,特別去照顧他們。在現在我們稱為社會福利
事業、老人福利事業,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很認真的在推行。這些都是這一段裡面所說
的。
接著它說,「夫子之志,亦不過曰,老安少懷」,孔夫子是我們東方大教育家,他教
人什麼?也是教人這樁事情。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都教導我們這樁事。尤其是
佛法裡面講因果,我們不尊敬老人,不愛護老人,不照顧老人,試問問我們自己會不會老
?我們自己老了,很希望有年輕人照顧,有一般人尊重。佛常常在經論上教導我們「深信
因果」,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長,我們要能夠深深的體會。所以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照顧自己,在這個裡頭最重要的是真誠心,這就
是菩薩道。佛在經論裡面,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個原則,在佛經的名詞稱為六波羅
蜜。一般在講經,只是把這六個名相粗描淡寫一下就過去了,讓聽的人聽起來似是而非,
好像懂了,其實一點也不懂。這六個綱領說不盡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由
此可知,它的意義深廣,尤其重要的要落實。
第一個是布施,對於這些沒有人照顧的老人,我們要特別關懷他,關懷是布施,愛心
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愛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誠心,布施清淨心,這一類的布
施很少人說。只知道看到他沒有衣服穿,我們去買幾件衣服送他;他沒有吃的東西,我們
送他一點糧食。沒有付出真誠的愛心,這個功德做得就不圓滿,不但是不圓滿,實在講沒
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屬於福德,福德還不是圓滿的福德,圓滿的福德裡頭是有真誠的愛心
,真正的布施照顧、慈悲救濟。他為什麼會受這些苦難?我們學佛的人清楚、明瞭,人到
這個世間來是兩種業力,一種是引業,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來投胎的,這是五戒,過
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錯,我們憑這個得人身。雖得人身,每個人一生果報不相同,果報是屬
於滿業,圓滿的滿,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我們這一生容貌,身體健康狀況,物
質生活、精神生活種種條件的不同,是屬於滿業。這些鰥寡孤獨,他們的引業跟我們相同
,都得人身,滿業不一樣。這個佛在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他貧窮沒有財富,什麼原因?沒
有修財布施,慳貪吝嗇,所以受貧窮的果報。他沒有智慧,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是前生
沒有修法布施;身體不好、不健康、多病,沒有修無畏布施。我們從果要看到因,從他現
在所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那現在在造因,我們就知道他將來的果報。
這個道理說深很深,說淺也很淺,淺的道理與事實我們有能力覺察得到,深一層的,
更深的那些道理、事實,我們初學的人體會不到。總而言之一句話,六道、十法界,乃至
於佛法講的一真法界,都離不開因果,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離不開
因果的定律。我們要想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很美滿,你要修因。幫助別人應該以什麼為主
?幫助他開智慧,要以這個為主,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護,真正幫助他離苦得樂,永脫輪
迴,不再搞這些生死麻煩,你是真的救濟他。不是缺衣送衣服給他穿,缺食送食物給他,
你救他一時,你救不了永久。你幫助他這一生,他來生怎麼辦?佛菩薩幫助這一切苦難眾
生,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所以佛家的教學是教人明瞭因緣果報,知道我們現在這個
狀況是什麼因緣造成的,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修正、來改善,這是真正的救濟。不了
解因緣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斷惡修善他很難做到。不要說我們勸別人,人家不容易做,我
們自己都發心出家,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我們有沒有天天認真在做斷惡修善?沒有,惡習
氣還是天天在增長,沒有減輕。什麼原因?因果的道理沒有透徹。所以學佛不是個容易事
情。
我學佛在一般人講很幸運,緣殊勝,遇到的緣好。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老的長者朱
鏡宙老居士,我那個時候是二十六歲,他老人家大概是七十歲、七十一歲的樣子,他跟李
炳南老居士同年。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學佛第一部念的就是《了凡四訓》,從這
裡下手好,這是從因果下手。我念了幾十遍,深信不疑,從深信因果上紮根,然後就曉得
毛病習氣要改正、要斷。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後果不堪設想,能夠把這些毛病習氣徹底改
過來,前途一片光明。《了凡四訓》的落實就是《感應篇》,雲谷禪師送給了凡先生的功
過格,功過格依什麼來定的?依《感應篇》定的。所以《感應篇》是《了凡四訓》裡面講
的因緣果報的落實。我們在《四訓》裡面看到,他在寶坻做縣長的時候,推行的是仁政,
就是此地所講的,自己生活特別節儉,以他的俸祿來幫助這些孤寡貧窮。收養這些孤兒,
天資聰明的請老師來教導他,稟賦遲鈍的幫助他們學一些技能,使他長大的時候,有一技
之長可以謀生,可以獨立,這才是真正的救濟。
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所做的布施,純粹是法布施。《普賢行願品》諸位都念過
,《金剛經》大家也念得很熟,佛講較量布施,財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經中
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那是什麼道理?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只不過養身命而已,與慧
命不相干。養身命,你得一生豐衣足食,物質上的享受,你只能得到這些,不能了生死,
不能出三界。佛經的四句偈,你要真正明瞭、真正通達,的確轉境界,確實可以幫助你超
凡入聖,永脫生死輪迴,這大布施,怎麼能比得上?我們今天學佛,現在諸位同修都知道
,這個世間有災難,昨天還有人問我,問我這個災難是真的嗎?有沒有方法避免?方法有
,太多了,可以完全不受這個災難。什麼方法?提升自己境界,你就不受了。你現在在人
間要受災難,如果境界一提升到天界了,這災難與你不相干。如果再提升到阿羅漢的境界
、辟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你就有能力救苦救難,你怎麼會受這個災難?所以我說我
們生在這個世界,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未嘗不是好事。沒有遇到這些災難的時候,我們還
因循苟且,還想著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慢慢來。現在遇到這個事情知
道不積極認真努力不行,這屬於逆增上緣,能夠把我們的境界在短時間加速度的向上提升
,這是好事情。
我們想提升,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原因在哪裡?執著放不下,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
個東西是累贅,如果能把這些東西放下,提升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
堅固的我執。這種堅固的執著,就像冰一樣,冰凍,中國人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
寒」,我們現在堅固的執著,是無量劫來的冰凍。我們都知道,冰凍不是真的,遇到暖氣
它就化解了。暖氣是什麼?智慧,智慧一開就化解,今天大家堅固的執著使你智慧不開。
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沒有智慧你決定放不下。但是放下幫助你開
智慧,智慧又幫助你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菩薩道裡面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他
們用的什麼方法?就是這麼個方法。由此可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真幹,我知道多少我
就做多少。當你做到的時候你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又可以多做到一分。這兩個方法永遠
在輪轉,在相輔相成,把我們境界往上提升。不肯放下是最糟糕的事情,縱有智慧,你的
智慧停在這個地方,不會再向上提升。因此,不斷的放下,你也就會不斷的增長智慧,這
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我們今天在社會上,這個世間苦人多!古時候有兩句話說,「歲時春日少」,在一年
當中好風光的日子不多,「世間苦人多」,我們要想想,他受苦跟自己受苦沒有兩樣,我
們看到他受苦,就想到我們也有像他那種日子,過去有,將來還有。我們在過這個日子,
希求別人幫助,希求別人憐憫;我們今天看到了,如果不生憐憫心,不生幫助的念頭,我
們受苦受難也沒有人理會,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遇到世間苦難的人,不分種族、不分宗教
、不分恩怨,一律平等盡心盡力伸出援手去幫助。這是你真正覺悟,你真正明白,知道自
己應該怎樣做法。
..........................
這一門課程實在說是非常重要,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特別提倡這個法門。清朝末年的時候
,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當時定海的知縣,清朝稱知縣,到山上禮請印光大師到定海縣來
講經弘法。大師因為家鄉的口音很重,他是陝西人,所以在當時語言上有隔閡,他就派了
一位法師到定海縣去講經。去講什麼經?好像是講《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在文獻上看
到這些資料都非常驚訝,地方上的長官請法師講經,法師不講佛經,去講道教的經典。尤
其是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一類的書籍。所以惹到當時,以及後人,
對祖師很多的批評,這都是凡夫知見。在佛法裡面,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也許有人又聽過另外一句話,「哪一法不是佛法」,你們想想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實在講所謂世法跟佛法從哪裡分?從你心上分。法上沒有什麼世間
法、出世間法,沒有,是從你心上分。如果你的心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世間法,你就
是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給
諸位說,所有一切法都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