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學佛基礎-太上感應篇(第六十集)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2-27 15:50:14
學佛基礎-太上感應篇(第六十集)  1999/7/2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60
  各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二十二句,註解裡頭有兩句話說得很好,它說「好
善之心,人之所同」,換句話說,人皆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須要有人提倡,提
倡的人,也就是我們講帶頭的人,真正的志士仁人。他何以能帶頭?也就是說他把他所明
白的道理真正落實,所以能夠起帶頭作用。又說「天下不患無有力之人,患無能發大宏願
之人耳」,這兩句話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發大願心的人非常難得。佛在經論裡面常常勸導
我們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實在是太難,不發菩提心就談不上修行。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
迷惑的人縱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開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我們
自己的毛病習氣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覺悟,不知道是迷惑。就以日常生活來說,小小有一
點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們在習慣當中都覺得這個無所謂,都沒有留意這些現象,
哪裡知道這些現象就是造業。不讀佛經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義趣的人不知道,為什麼不
高興?為什麼不自在?還不是分別執著。你要沒有分別執著,你哪裡會有這種心態?分別
執著難斷。
  前面我跟諸位講過安世高那個同學的公案,宮亭湖的龍王,前世跟他是同學。龍王是
畜生道,為什麼一個修行人會墮到畜生道?就是小不如意,小不高興。那個時候出家人是
托缽,這個出家的法師修得不錯,明經好施,經教很通達,講經說法說得很好,又肯布施
,法緣殊勝,這樣的法師多難得!托缽的時候托到的菜飯不太合自己的胃口,心裡有一點
不高興,就這麼一點點不高興,墮落在畜生道。我們想想,我們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
我們的瞋恚心、分別心、嫉妒心、執著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他還能做龍王,想想我們
將來墮成什麼?這都是事實。所以真修行人,就在這些境緣當中,立刻覺悟、立刻回頭,
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清淨心是道,平等心是道。所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起心
動念之處,要微密觀照,我還有沒有執著?還有沒有分別?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有
沒有愛好?還有沒有嫌棄?順自己意思的生歡喜心,不順自己意思生瞋恚心,一絲毫的瞋
恚,不想跟這個人往來,不想看他。我們錯了,我們還有分別執著,我們還沒有放下,心
裡面還有計較、還有是非、還有得失、還有好惡,這怎麼得了?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
  因此我們才體會到《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
們領略了這句話。沒有這個微密觀照,細心的反省,我們看經文上,總以為他講得太過分
了;細細一觀察、一反省,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正確的,一點沒錯。真修行人、大修行
人,就在境緣當中把這些煩惱習氣洗除得乾乾淨淨,把這些稜角磨得光光滑滑,那是真修
行,修行做功夫在哪裡做?我們明白了。明白了要真做,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
對物沒有別的,就是學一個看破、放下。有絲毫的意思起來,這個意思要放下,知道清淨
心中、平等心中、真心裡面沒有絲毫意思,有絲毫意思起來那就是無明起來,我們要明白
這個道理,那是無明。我們要不在這上用功夫,怎麼可能成就?
  淨宗用功確實比其他的法門方便太多,淨宗是提起一句佛號,才起心動念,自己覺察
,古人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一起你立刻覺察到,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
,把這個念頭換掉,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做念佛,念佛原來是這個念法。這一句阿彌陀佛
,就把你這個念頭擺平,把這個念頭打下去,這個念佛功夫才叫得力。我們今天有人說功
夫得力,未必,錯會了意思,什麼叫得力,這兩個字他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功夫真
正得力,念念息滅貪瞋痴,念念息滅是非人我,念念息滅四相,這功夫才得力。不但四相
沒有,四見也沒有,《金剛經》末後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真用功的人二
六時中在這下功夫,哪有功夫打妄想?
  可是諸位要知道,功夫如果一不得力,妄想就起來,佛法裡面叫觀照,觀照要失掉,
照不住,妄想起來,雜念就起來。我們自己常常反省,常常覺悟,常常感到非常慚愧,起
心動念還在造業。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知道,普賢菩薩講得很清楚,「恆順眾生,隨喜
功德」,但是就是做不到,依舊還幹的是恆順自己,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順自己的妄想分
別執著,我們還幹的是這個。可是要覺悟,幹這個決定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希求往生那是
你的希望,未必你能達到,這是真話不是假話,絕不騙人。一萬個念佛人,一萬個希望往
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真正能去的只有二、三個,這從前李老師常說的。什麼原因?放不
下妄想分別執著,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怎樣才能往生?最低限度,隨順阿彌陀佛,念念都
是阿彌陀佛,這種人才能往生。這個阿彌陀佛的佛號才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
這是伏煩惱,並沒有說斷。
  真正修行人,就是此地講的發願帶頭的人,他能給大家做一個樣子。他做樣子不是有
意做的,他自己就是這麼幹法,不是故意裝模作樣做給人看的,沒有這種念頭。有這個念
頭,又落在妄想裡頭,又落在分別執著裡頭,所以那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做作,真心是自
自然然的。順乎自然那是真,違背自然那是造作,那是假的,那是虛偽的。虛偽的心不能
夠生到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去的人個個都是真誠心;換句話說,個個都是真
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絕對不是說有個虛妄的心能夠往生,沒這個道理,虛妄心
念佛,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種個善根,這一生不能去,那要等到來生、等到後世。來生
、後世什麼時候遇到這個緣分,遇到念佛法門,什麼時候你用真實心,也就是說你要用真
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念佛求生淨土,你就決定得生,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我們現在曉得,曉得現在就用,現在就學習,我們這一生就能往生。能不能往生,往
生品位高下,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殊勝,對於這些道理
、方法、境界大致上都搞得清楚、搞明白了。明瞭之後我們就要會做人,會過日子。怎麼
做人?怎麼過日子?離妄想分別執著做人,對所有一切眾生是以清淨心看待、真誠心看待
、平等心看待,決定不會起一個念頭,這個好,那個不好。一定要跟人家爭,一定要計較
,計較到最後自己墮三途,你要問為什麼?三途是你自己造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那麼
執著、那麼好強、那麼好勝,這是墮落真正的原因。諸佛菩薩,我們在經論裡面去看,有
沒有相爭的?沒有。他為什麼不爭?他懂得一個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人、順境是
虛妄的,惡人、逆境也虛妄的,所以一切境緣擺在面前,他的心如如不動,《金剛經》上
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那個爭的心一點都沒有了。
  真心離念,沒有念頭。佛又怕人誤會,這真心離念怕你又變成無想定。所以又說了一
句話,離念是離妄念,這個意思就是說他還有正念,什麼是正念?念而無念,那是正念,
無念而念,是正念。這個意思深,但是我們要能體會,念而無念,那個念是念一切眾生,
念佛念法念僧,這《彌陀經》上常講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是佛
、就是法、就是僧,這個念是正念。什麼叫無念?雖然念佛念法念僧,念利益一切眾生,
自己心地始終清淨,確實沒有起一個念頭。這兩個是同時的,沒有先後,這才叫正念。誰
的念頭是正念?法身大士。我們知道,法身大士分別沒有了,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
著,煩惱障、所知障斷了,無明也破幾分,真心顯露。也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慈悲顯露出來了,他用這個心。凡夫跟這是相違背的,換句話說,凡夫沒有真誠心,虛偽
心、染污心、高下心(不平)、迷惑心、自私自利的心,跟這完全相違背,所以凡夫不容
易脫離六道輪迴。
  我們講修行要把這個改過來,一百八十度的改過來,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慈悲,這是菩提心,這是真心、是佛心。這個心起作用就是菩薩行,真正的幸福美滿,世
間人講的真善美慧。所以我們曉得,一絲毫的執著都不可以有,但是這種毛病習氣不知不
覺就流露出來,時時處處你都會看得到。看到別人,馬上想到自己,自己有沒有?自己看
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看到,看到別人立刻回過頭來,回光返照,就能看到自己,自己是個
什麼樣子的人。看到自己這是覺悟,把自己這些毛病習氣趕快改過來,真修行。經不可不
讀,不能不聽,聽起來是很厭煩,但是不聽,毛病習氣確實自己不能夠覺察,永遠沒有醒
悟改過的一天,這還得了嗎?這個佛我們就白學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這一門課程實在說是非常重要,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特別提倡這個法門。清朝末年的時候
,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當時定海的知縣,清朝稱知縣,到山上禮請印光大師到定海縣來
講經弘法。大師因為家鄉的口音很重,他是陝西人,所以在當時語言上有隔閡,他就派了
一位法師到定海縣去講經。去講什麼經?好像是講《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在文獻上看
到這些資料都非常驚訝,地方上的長官請法師講經,法師不講佛經,去講道教的經典。尤
其是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一類的書籍。所以惹到當時,以及後人,
對祖師很多的批評,這都是凡夫知見。在佛法裡面,我想很多同修都知道有這麼一句話,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也許有人又聽過另外一句話,「哪一法不是佛法」,你們想想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實在講所謂世法跟佛法從哪裡分?從你心上分。法上沒有什麼世間
法、出世間法,沒有,是從你心上分。如果你的心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叫世間法,你就
是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為什麼?出不了三界。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給
諸位說,所有一切法都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
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2-27 22:3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lumn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2016-02-27 23:01:00
阿彌陀佛因果教育真的很重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