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299(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3-05 14:57:17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299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
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
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二十三頁,從倒數第七行看起:
  「特標一念淨信、至心願生」,念老給我們解釋,「亦皆隨願得生之不可思議功德」
。這一品經文不多,可是精彩的句子很多,意思深廣沒有邊際。「一念者,《會疏》曰:
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這一念得生就在第十八願,十念一念必定往
生淨土。這個念,最重要的是一,這個一念不是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不是這個一,
這個一念是一心。「《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這個講得好,「故曰一
念」,一心專念,就這個意思,「是名一心」,一念、一心是一個意思。合起來,講明白
一點,講清楚一點,不至於產生誤會,就是一念一心、一心一念,沒有雜念、沒有妄想、
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一心,這是一念。這個一心一念就能往生,為什麼?具足信願
持名。第十八願裡面講的「十念必生」,這是說臨命終時,一生沒念過佛,在這個時候念
十句佛號就能往生。十,是代表圓滿,《華嚴經》用十表圓滿,所以一切都是從一到十,
這部經裡頭也不例外。小本《彌陀經》用七代表圓滿,這個七的意思是東南西北上下這六
方,加上當中,叫七,代表圓滿,所以它不是數目字。
  「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清淨報土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一心所
感的;二心、三心所感是方便有餘土;雜心所感的,凡聖同居土。記住,境隨心轉。我們
這個世界,有沒有辦法把它變成極樂世界?有。用什麼辦法?一心一念,就是極樂世界,
我們這裡就變成極樂世界。所以今天我們自己生活所受用的這個依報,國土是依報,就是
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講自然環境,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這個是真因,我們要相信,不
能懷疑。我們今天居在這裡亂世,亂世裡頭也有清淨。我心清淨,我的報土清淨;我心不
清淨,我的報土就不清淨。清淨心現報土,清淨心住報土,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通達明
瞭不懷疑了,你就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責怪自己,回過頭來注重念頭。
  「獲得金剛真心者」,金剛是比喻堅固,決定不動搖,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是什麼
?真心沒有念頭,那是真心,有念頭都是妄心,真心離念,不起心動念。真心住在哪裡?
真心住常寂光土,常寂光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常寂光,一念不生。我們有沒有辦法做到?
我什麼念頭都不想,我一念不生,能不能證得?不能。為什麼?因為你還有個一念不生,
這一念不生是個妄念,妄念不是真心,妄念也不是真土。所以獲得金剛真心者,「橫超五
趣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這個語氣多麼肯定。橫超,不是豎超,五趣八難是指六道
輪迴,橫超,脫離輪迴了。必定獲得現生十種利益,現世,我們在這個世間就得十種利益

  「一者,冥眾護持益」。冥是幽冥,指的是六道,六道裡頭這些鬼神都護持;他們沒
有辦法用真心,全是用妄心,但是對於用真心的人佩服、讚歎、禮敬、護持。「(乃至)
十者」,這個地方我們把它節錄出來,在我們參考資料第八百六十七頁,一千六百九十三
條。諸位手邊上有參考資料可以翻開來看,「現生十種益」,這個也對起《科註》七百二
十三頁倒數第四行,交代得很清楚。「《佛學大辭典》:(名數)日本真宗所立」。「《
文類》三末曰」,《文類》第三卷末後說:「獲得金剛信心者,橫超三塗八難道,必獲現
生十種益。」
  下面十種益註出來了。十種益第一個,「冥眾護持益」。「梵天」,色界天。「帝釋
」,欲界第二層天,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佛經上用的帝釋天王,這是第二層天。第一層
,「四天王」。還有「龍神八部」,我們常常講叫天龍八部,是一個意思,天龍八部。這
些都是護法神,這些護法神善護行者,他們護持這些修行人。
  第二,「至德具足益,信之一念發揮名號之至德」。我們念這句名號,不知道這個名
號功德多大,隨口念著;甚至於很多人念佛,口裡念出聲音來,心裡面還有妄念、還有雜
念,這種情形很多。這樣的稱名,有口無心,沒有功德,只可以說比起惡念好、比妄想好
,它與功德不相應。功德就是真誠,真誠是真心,就是真心,與真心相應的這個佛號,利
益無邊。所以信重要,信必定就有願,有信有願,這一念力量就太大了。為什麼?這一念
就幫助你往生,往生的條件信願行統統具足,一念就具足。這發揮名號之至德,圓滿的功
德,「盡其功德,圓滿具足於我身也」。念佛的人,這句佛號念念相續,一句接著一句,
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就圓滿具足於我身。「《無量壽經》下曰
」,這不是我們這個本子,多半用康僧鎧的本子,上下兩卷,「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
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康僧鎧的本子有這麼一段話,說
明圓滿具足於我身者,有經文做根據,不是隨便說的。
  「《淨土論》曰」,就是《往生論》,「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
德大寶海」。說佛的本願力,本願就是四十八願,願願功德都不可思議,遇到了,這個遇
到是看到經文,或者是聽到別人讀誦,能夠一心聽聞,功德無量。你聽這句佛號,或者看
這段經文,心具足真誠、清淨、恭敬,至少像古德所說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阿賴
耶識就跟阿彌陀佛的種子相應,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後世遇到佛法,這個種子起現行,
就起作用。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這一生不是偶然的,還不是過去生生世世聽
過佛號、念過佛號,只是用心不純,染污的心、輪迴的心,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不能
往生。這一生阿賴耶識裡這個緣起作用,我們又遇到,恭敬心生起來,那就沒有空過的。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讀經,經典的功德不可思議,不必求解,就
一遍一遍念,念到一千遍、念到兩千遍,自然就明白、就通了。這一通,你的願心就發出
來了,極樂世界就在面前,那能不去嗎?這一得往生,利益無邊。所以能令速滿足,不是
侷限的,是圓滿的,圓滿的功德大寶海。圓滿的功德是指什麼?必定成佛,大願裡頭說必
成正覺。善導大師所說的四十八願五個真實的大願,第一個就是第十二願「定成正覺」,
這是功德大寶海。
  第三,「轉惡成善益」。我們想不想轉惡成善?每個同修都想,可是怎麼轉也轉不過
來,惡還是惡,惡不能變成善。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沒有真正想轉,口裡想轉,心上沒有
反應,所以轉不過來。我曾經問謝居士,你是怎樣把惡轉成善,而且時間不長,七天之內
就轉成功,用什麼方法?他告訴我,用因果。只要把因果講清楚、講明白,而且因果報應
這事實真相就在眼前,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在當下。他真正明白、覺悟了,再不敢作
惡,再也不願意作惡,為什麼?知道惡有惡報,六道真的有,不是假的,他就轉過來了。
這很有道理。這個地方所說的,「獲一念信心之時,既具足至德」,這個德是性德,你聽
了能相信,聽了不懷疑,聽了生感恩的心,所以一念信心之時具足至德,這是自性本具的
智慧德行現前。「則轉三世之重惡,而使盡為菩提之善也」。不是轉現前這一世,過去、
現在、未來,這叫三世,三世怎麼?三世的惡不生,三世的善(善念、善行)都能夠生起
來。
  我常常提醒同學們,我們日常生活要用真心,它相應,妄心不相應。妄心,惡轉惡,
行,愈轉愈嚴重。惡轉善轉不過來,用真心很容易轉過來,為什麼?真心本善。儒家所講
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那是自性的性德,那不是外來的,用真心,它就現前;
用妄心,它就不見了。止於至善是誰?佛陀。菩薩還沒有達到,還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
不能叫至善;至善是善圓滿了,圓滿的善才叫至善,他還有一點欠缺,不圓滿。所以至善
是正覺,必成正覺,至善。你能說四書不如佛經嗎?不可以說。我眼目當中四書就是佛經
,是佛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它裡面所講的話,不是說等一下讓我想想看再跟你說,不是
,他沒有想想看,你一問,他馬上就答覆你,沒有思考。那是什麼?那是自性,從自性流
出來的,止於至善。這就說明,只要稱之為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都稱為經,《論語》、《孟子》是獨立的,十三經裡頭獨立的,《大學》、《中庸》是
《禮記》裡面的兩篇;十三經,這十三種叫十三部,都稱之為經,既然是經,就是自性流
露出來的,跟佛陀的經典等量齊觀,用平等心看待,真經。註解,那都稱之為論。註解裡
頭有聖人說的,那跟經沒有兩樣;有賢人說的,有君子說的,那個就不一樣了。
  至誠感通,誠太重要了。《中庸》說理論,理論歸納起來,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個字,
誠。誠什麼意思?經裡頭有說明,說一個很簡單的,不自欺。你真正能做到不欺騙自己,
這是誠。人一定是先欺騙自己,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的人肯定不會欺騙別人,誠。現
在這個世間真誠的人少了,為什麼?他在一生當中沒有見到過、沒有聽到過,沒人教他。
現在社會教什麼?都是教你怎麼騙人,騙人還不犯罪,高明。世間罪你不犯,你有本事走
法律的漏洞,很高明,可是死了之後鬼神不饒你,這就是因果了。還有,阿賴耶不饒你。
阿賴耶是你的妄心,你所造的一切惡業,連不善的念頭,阿賴耶裡面都有記錄,好像資料
庫一樣,檔案都在那裡頭,到你命終的時候,這個東西統統現前,證據,你是善還是惡,
閻羅王根據這個把你分到六道哪一道去,一點都不會發生錯誤,我們不能不知道。
  第四,「諸佛護念益」,這多難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保護你,你是善人,你有善根
,你能夠行善,你能夠把善發揚光大,利益一切苦難眾生,這個事情值得。「十方恆沙之
諸佛護念行者也。《選擇集》末曰:十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
,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沒有不講淨土三經的。佛只要出來講經,這個淨土三經是必說的
,佛佛道同;其他的經,一切諸佛有說也有不說的,未必說,淨土三經必說,幫助阿彌陀
佛接引十方有緣眾生。所以十方諸佛護念,真正念佛求生淨土就得諸佛菩薩護念。世間人
有多少人求佛菩薩求神求仙保佑自己、保佑自己家親眷屬、保佑自己生命財產,多少上廟
燒香為什麼?就為這個,他沒想到還有一等人沒想這個,專想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這個念頭感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我們要記住,真的不是
假的。不必念那些佛名,只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行了,十方三世諸佛菩薩都聽到了,真的
冥冥當中保佑你。你自己能念,又能勸別人念,這個功德多大,無法想像。
  第五,「諸佛稱讚益」,諸佛不但護念,還稱讚,更難得了,「諸佛稱讚行者也」。
讚歎你什麼?讚歎你信願持名,壽命到的時候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
致菩薩。到極樂世界,決定成就無上菩提,佛哪有不讚歎的道理?「《無量壽經》下曰」
,經裡面指《無量壽經》上下卷,大概都是指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的本子上下兩卷。日
本淨土宗很興旺,淨土這一宗在日本分十幾個宗派,那十幾個宗派都是叫淨土宗,都是以
善導大師為初祖。讓我們想到,他們那些祖師,唐朝時候到中國來留學,都是跟善導大師
學,是善導大師的學生,以後回日本,韓國的回韓國,都成為淨宗祖師。他們用的《無量
壽經》的本子,都是用康僧鎧的,所以康僧鎧註解的本子在日本有二十多種,在中國只有
兩種。而日本這些大師的註解,都值得做參考。念老集註,在日本祖師大德的註解裡頭,
好像有四種。
  我在日本講經,曾經勸導中西法師,我讓他把日本淨宗大德的註解,二十多種蒐集起
來,翻印成一套書。書是印出來了,也寄了一套給我,字太小了,看起來很吃力。為什麼
要這樣做法?成本低。我們將來再翻印,把它放大,看起來就方便了。流通這個本子值得
,功德無量。內蒙金教授告訴我,蒙古《大藏經》裡頭,《無量壽經》有二十多種翻譯本
子,原譯本。我們中國現在只剩下五種原譯本,它的原譯本有二十多種,可見這個經是釋
迦牟尼在世常常講,不止一遍。每一遍裡面都有不同的意思,所以這些東西阿難尊者全都
把它結集成經藏。我們學淨土,這些資料都非常重要。
  諸佛稱讚,《無量壽經》下卷有:「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見是你看見,看見
尊敬,「則我善親友」,你是我的善親友(善親、善友)。這個「我」是誰?是諸佛如來
,這個「我」字很重要。我們念這句佛的名號,一心稱念,得諸佛護念,得諸佛讚歎。《
觀無量壽經》上還有一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芬陀利花是白蓮花
,用這個做比喻,稱念佛人,能念阿彌陀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花。「《如來會》下曰」,
下卷,「廣大勝解者」。這稱什麼?稱廣、大、殊勝,對淨土三經解釋得很透徹、很清楚
、很殊勝,這勝解,廣大勝解者。這都是說諸佛稱讚的利益。
  第六,「心光照護益,由佛之大慈悲心照觸念佛行者之光明,謂之心光」。我們誠心
誠意在這裡念佛,身心都放光,我們自己看不見,鬼神能看見。「念佛之行者」,就是念
佛的人,「為此心光所照護也」,自己的心、自己的身有光。「《觀念法門》」,這裡頭
也說這麼一句:「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攝是攝受,護是護持、是保護,不會把
你捨掉。
  第七,「心多歡喜益,念佛之行者,如初歡喜地菩薩於未來成佛,決定無間違,心常
歡喜也」。真正念佛的人得感應,感應最明顯的就是歡喜。這個歡喜不是沒有緣故的,而
是什麼?你在念佛心歡喜,諸佛看到歡喜,龍天護法看到加持你;冥冥當中你得到佛菩薩
保護、護念,所以有這種現象。比喻裡頭說得好,念佛人像歡喜地的菩薩,十地菩薩的初
地;證得初地,菩薩知道未來一定成佛,所以說決定無間違,決定沒有,間是間隔、違是
違背,決定沒有,他無間,功夫不間斷,功夫不會失掉。違背是失掉,念頭忘掉了,念佛
念佛念念把佛忘掉了,那叫違。所以心常歡喜。你看看我們讀的這一句,像不像《論語》
的頭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心常歡喜,不亦悅乎。學而時習之就是決
定無間違,他沒有間斷,他沒有違背。這個話說得好!而且你看過去編著《論語》的這些
人,把它放在第一句,那是什麼味道?為什麼要念這個書?不亦悅乎,我念這個書心常歡
喜。為什麼念佛經?為什麼念佛號?心常歡喜。你常常有妄想、有雜念、有煩惱,我天天
生歡喜,這就不一樣了。憂慮的人多,古人所說的「憂能使人老」,人很容易老化,為什
麼?憂慮。愈是到晚年憂慮愈多,所以就老化得很快。工作的時候沒有想到自己老,退休
了,沒事情做了,就想到我老了、退休了,這個「老」字天天寫在頭腦裡頭,他就一天比
一天老,一天比一天衰,煩惱一天比一天多,痛苦一天比一天多。哪有學佛、讀書人好,
中國讀古書的人「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佛經是說「常生歡喜心」。
==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
芬陀利花是白蓮花
所以我們要當人中芬陀利華,時時記住自己是芬陀利華,
身口意,都要像芬陀利華,清淨芬芳。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milus0 (露可可)   2016-03-05 15:08:00
阿彌陀佛!
作者: column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2016-03-05 16:32:00
阿彌陀佛
作者: erincy   2016-03-05 17:2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3-06 14:51: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3-06 21:52: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