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普賢所示念佛三昧,別見《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經言,爾時世尊入於三昧,名如
來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告德藏菩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
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
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詣精舍中,睹佛形像,金色莊
嚴,或純金成,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在圓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
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音觸)
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
想佛形像,作彼如來真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閒
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就在一臂之距處),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
,復應往觀(再回去看佛像)。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
明見,不復於彼作形像解。
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華鬘,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
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
得(清楚明了),想見(觀想)成已,還詣空(閒)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滿三
七日,若福德(具足)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
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想,還得速見。何以故?
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
即為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諸忍諸地諸陀羅
尼。是故應常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
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耶?為形像耶?知所見像,由(心)想生故,
乃(大)至虛空,(小到)毛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自心作佛
,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
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常見
如來,親承供養。
按此經文,與《觀無量壽佛經》相發(互相闡明)。修淨業者,其毋忽也。
==
我們看到觀想佛也是念佛三昧,所以知道「念佛」不是只有嘴巴唸唸,
而是心心念念、一心繫念,就像大勢至菩薩說的,母子互憶,心裡隨時掛著佛,
這才叫「念佛」。
而說到究竟,一切法從心想生,「唯依自心」,「自心作佛,離心無佛」。
《觀經》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
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