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136【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5-30 19:27:24
太上感應篇136【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1999/11/27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13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六十九節:
  【逞志作威。辱人求勝。】
  下面一節是:
  【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我們先看前面這兩句。《彙編》註解裡面說的是「君子正直律己,和惠待人,人自畏
而愛之」,到這裡是一小段。這是古聖先賢教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做人的本分。儒家將
讀書人、有德行的人也分為三個等級,聖人、賢人、君子。君子之稱,就是你的學問已經
有了成就,像現在學校讀書你已經拿到學位了,君子是最初的一個學位,像我們現在講的
學士,大學畢業了,古時候稱為君子。他做人的標準是正直,端正,心直、行直,這兩個
字就是佛法裡常講的如理如法,合乎理論,合乎道理,合乎法度,合乎人情,情理法都能
做得很圓融,這是對待自己,律己。對待別人是和惠,和是和平,惠就是恩惠,與人相處
一定和睦,一定平等,一定肯幫助別人,這個惠就是幫助別人,能成就別人,這是君子的
德行。儒如是要求,佛也如是要求。佛法裡面講得更詳細,講的是三福、六和、三學、六
度,佛家這些科目都離不開這四個字,正直和惠。
  我們學佛的同修尤其要注意,如果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夠成佛?太上這兩句話,實際
上的意思是勸我們處世待人要謙虛、要恭敬。縱然有了紛爭,我們有理,以理說服人都唯
恐引起別人的怨恨,何況我們的理要是不充足,那就造罪業了。所謂是仗勢欺人,這個「
勢」範圍很廣,現在一般多半都是自以為是,所以『逞志作威』,作威作福。『辱人求勝
』,這更不可以了,刻意的侮辱別人,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把自己的身分抬高。我們曾經
聽說過,有一些人遇到與自己身分地位相當的,或者有比自己身分地位要高過的,他在大
眾之下批評侮辱。他的目的何在?叫別人看到自己比他們都高。這個作法,實際上只能夠
自欺欺人。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看見了,聽到了,就明白了,你將來的前
途,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實在講,這是自己侮辱自己,別人有沒有受到損害
?沒有。註解裡面說,「若動逞威稜」,以行動逞威作福,凌駕於人,「即有懾服,而人
不懷德,何以居人上乎」。這種行為,縱然別人表面上對你這個威德好像服了,其實那個
心不服。這樣你怎麼能夠領導別人?你怎麼能夠去領眾?一個成功的領袖人物,一定是非
常謙虛,懂得忍讓,以禮待人。這個地方講得好,以正直對自己,以和惠對別人,這種人
無論在世法、在佛法裡面,決定成就。
  儒家講的「正心、誠意」,遵守聖賢的教誨,聖賢人對一切眾生基本的教導,幾乎是
相通的。儒家教人守禮,「仁、義、禮、智、信」,儒家講五個字,這是做人的基礎,做
人的根本,能夠遵守,就是正直對待自己。佛家講五戒,天主教、基督教《新舊約》裡面
講的十誡。十誡裡面,前面的三條是侍奉上帝,我讀過,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不懷疑、
不夾雜、不間斷」,它就是這個意思。不過他們對的是對上帝,對上帝不懷疑,敬仰上帝
的心不夾雜、不間斷。第四條是孝順父母,後面就是佛家講的五戒。五戒我們佛家講「不
殺生」,他講的不殺人,這個不一樣,我們的範圍大,他的範圍窄小,只是講不殺人。其
餘的「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都有。他們酒是允許可以飲的,但是決定禁止酗酒,決
定禁止醉酒;你可以飲酒,不能喝醉。所以我們看到世出世間這些聖賢教化眾生,總原則
、總綱領都相同的,違背這是大惡。
  和惠待人,佛給我們制定對待一切眾生「六和」、「六度」,佛家講得非常具體。尤
其是以「六和」做基礎,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見和同解」這一
條做不到;這一條做不到,往後統統都做不到。為什麼諸佛菩薩做得那麼完善?他第一條
做到了。第一條很難,就是你的見解、你的想法看法是相同的,跟誰相同?跟諸佛菩薩相
同。諸佛菩薩對宇宙眾生的想法看法是一體的,現代人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虛空法
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我們沒有這個觀念,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
法,總不能夠等同。真正覺悟了的人,見才能夠同解。可是佛法教初學,那這要受過很好
的教育,教初學在什麼時候?兒童的時候;成年之後,沒有法子教了。古人明白這個道理
,教人一定在孩童的時候,在這紮根。他天真爛漫,他能聽話,你可以逼迫他,塑造他的
模型,容易!人長大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不會接受別人的意見,
那就沒有法子教了。
  我們過去跟李老師學習的時代,老師常講真正教學是在童子,二十歲以前,這是正規
的教育;從二十歲到四十歲這個階段,補習教育;四十歲以後就不能教了,那個人已經定
型,什麼都隨順了,縱然他有惡意惡行,也只好隨順,不能跟他結怨仇。四十之前還可以
勸導勸導,四十以後不可以了,只會給人結怨仇。能夠接受別人勸告的,那是善根非常深
厚的人,沒有深厚善根,四十以上他還會聽你勸告嗎?不能接受,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
懂得。你作惡,你做錯事,不敢講你,隨你去!在這個地方修我們自己的忍辱波羅蜜。古
人都是經驗之談。所以我們對人、愛護別人,特別是童年,要好好的教導他,這是真正的
愛護,真正的慈悲。可是今天這個社會非常非常困難,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不善的,
所以教一個人學好,真的比登天還難。你的家庭教育再好,小孩一出家門接觸社會,社會
是個大染缸,你說他不被污染,那個人是佛菩薩再來,決定不是凡夫。凡夫不受社會污染
,不可能!社會教育崩潰了,何況今天家庭教育也沒有了。
  所以自古以來東方西方講的預言,我們這個時代要遭劫難,我相信,我完全肯定。我
不是相信他們那些預言,我看到現在社會教學的狀況。你看看現在年輕人,他想的是什麼
?他說的是什麼?他表現的是什麼?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這是非常不吉祥的預兆。現
在人看不出來,沒有讀古書。為什麼說讀古書的人就會看出來?讀古書是吸收古人的經驗
,他們一生的經驗。換句話說,增長我們的見識,你看東西就能看得遠、看得深、看得廣
。我們中國人講史實,讀歷史就是吸收古人的那種經驗常識。經是長學問,是智慧、定慧
,讀歷史是長見識。這個見識的依據是什麼?依據是因果。所以中國一部《二十五史》,
就是講的因果報應,你看看幾千年記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你這個真正通達明白了,
你看看現代人造的是什麼業?他想的是什麼?意業。說的是什麼?口業。一舉一動是身業
。「身語意」三業都不善,說是會有好果報,在佛經常講「無有是處」,這個一點迷信都
沒有。
  中外這些預言提供我們做參考,提起我們高度的警覺,我們再冷眼細觀這個社會現象
,就知道了,這個大災難不能避免。怎樣避免?除非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都能夠回頭,
斷惡修善,這個災難就化解了。但這個事情不可能,做不到!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自度,我
們幫不了別人的忙,要幫自己的忙。一個人回頭,一個人得度;十個人回頭,十個人得度
,佛度有緣人,誰肯聽佛陀的教誨,誰肯依教奉行,這個人得度了。所以我們不能看到社
會亂,這個社會要遭大劫難,我們自己很不幸,遇到了這共業。但是你如果從另一個角度
來看,我們生在現前這個世間,未嘗不是好事,對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逼著我們非用功
不可,非成就不可,這是好的增上緣,是逆增上緣。不處在這個環境裡頭,我們的警覺性
沒這麼高;生在這個環境才知道,非成就不可,非快速成就不可,慢了,慢了一定捲入這
個漩渦。趕緊跳出,趕緊脫離,這是智慧的選擇,這是真實的利益,我們才體會到佛菩薩
對一切眾生的恩德。
  不是佛菩薩教誨,我們實在講沒有能力脫離這個苦難。我們得到佛菩薩的教誨,佛菩
薩的教誨是平等的,有人樂意接受,他就得到;有人還不願意接受,還在那裡徘徊,猶疑
不決,那他得不到。所以佛心清淨,佛心平等,在乎我們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我們
今天具足了,遇到了,就看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自己有善根,能信、能解;自己有福德
,肯幹!肯依教奉行,這是有福,知道自己怎麼修學,怎麼樣幫助別人。所以無論跟什麼
人相處,跟一切眾生相處,決定不能夠違背六和、六度,六和、六度就是這個地方講的「
和惠待人」。這個「和」要用佛家來看,就是六和;惠就是六度。處處要學謙虛,要學忍
讓,不能跟人相爭。現在的社會提倡一切「競爭」,這兩個字太可怕了,我們聽到這個音
聲,看到這兩個字,感到恐懼!彼此互相競爭,互相不忍讓,這個世界走向毀滅。所以這
種名詞,在中國古籍裡頭找不到。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6-05-30 19:45:00
推~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5-31 17:31: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