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333(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6-06-05 14:07:24
(Ⅱ) 妙果
  下面這一段,果報,真修就有果報。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還是《往生論》上說的:「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見彼阿彌陀佛。」「妙因感果」,五念是妙因,往生見佛是果報,「是故臨命終時,蒙
佛本願加威」,本願的加持,這威德。「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句話非常難得。臨命
終時,一心不亂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時候一心不亂不是自己修成的,而是臨終的時候阿彌
陀佛慈悲加佑,幫助你一心不亂。「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
,這個功德太殊勝了,無比的殊勝,我們要知道。「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句話也出
現在玄奘大師所翻的小本《彌陀經》,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沒有「令心不亂」這一句,玄
奘大師的譯本有,把這一句補出來了。這一句很重要,幫助我們念佛人,求生淨土的人增
長了信心。我功夫不到沒有關係,在這一剎那當中,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保佑我們,幫助我
們一心不亂,這太難得了!
  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驚者,不驚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懼」。這
就講什麼?走得平安,走得好,自在往生。「不顛倒者,心不錯亂,憶佛之正念依然現前
。故得往生。本品經文,未言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這一句我們不能忘
掉,所有往生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必定來接引,為什麼?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尤
其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臨終,五逆十惡真正懺悔回頭,一心念佛,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不來迎接的,不來迎接你找不到極樂世界在哪裡,所以到時候佛
一定來迎。「因佛本願,臨終接引。若無佛迎,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你不知道極樂世
界在哪裡,所以決定佛來接引,不可以不知道。「今不言者」,沒有提到這個話,因為這
一品「專論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往生果報現前的境界就省略掉了,這個道理要
懂。這是妙果。
Ⅲ 忙裡偷閑正念得生
(Ⅰ) 勝因
ⓐ 端心精進
  下面第三,「忙裡偷閑正念得生」,這一段重要。裡面分四個小段,第一段「勝因」
,這個因太殊勝了。我們看經文:
  【若多事物。】
  工作繁忙。
  【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念老註解,「右第三類,有二句」:第一句「修行世善」,第二
句「忙裡偷閑,正念得生」。關鍵是後頭這一句,要正念才能得生。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此類」,這是一類的人,這一類的「指事物繁多之人」。「平素」,就是平時,空閒的
時間很少,像一般人「大修齋戒」他沒辦法做到,「更難於一心清淨」,這就是他做不到
。「如是之人」,這樣的人怎麼辦?我們要想求往生,怎麼辦?這裡教導我們。「當努力
行善」,盡心盡力行善,善,前面講的十善,要以這十善做標準。「並應忙裡偷閑,善擇
時機,遇緣即修,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末後這一句結論好,定得往生,也能定得往
生。什麼時候修行?得空就念佛,遇緣就修,只要這個工作不需要用思考的都能修。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法,他一生耕種,農夫,雖然出家了,每天還是下田耕種、耕作
。耕作不需要用思考,所以不妨礙他念佛,拿著鋤頭,拿著工具,一鋤頭一聲佛號,聲聲
不缺,這就是緣,機會。所以他念佛不間斷,無論工作不工作,佛號不間斷。有人的時候
默念,不出聲音,不干擾別人,不妨礙別人,沒有人的時候就出聲念,有人的時候默念。
不使空過,佛號一句接著一句,除了睡覺中斷之外,醒過來接上了,沒有空過。我們看末
後,念老在這裡給我們結的,「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
,《報恩論》裡頭說的。
  『有空閑時』,承上面所說的,「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淨」,身心都不能得到閒暇
,平常身在工作,心裡還在想著事情,所以不能『大修齋戒』。「則當善用時機」,日常
生活當中要懂得善用時機,「遇閑即修,摒除世慮」,對世間一些牽掛的事情統統放下,
「勇猛專修」。「此句有空閑時總貫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濁世惡苦品》裡頭,經裡面說:「汝等能於此世,端
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頭勸勉我們,「濁世惡苦品」
。五濁惡世,真不容易!我在年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經文,我總是以為佛說話太過分了一
點,是有濁惡,還不像佛說的這麼嚴重。但是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念念這一句經文,相
不相應?一點都沒錯,好像是我們這個社會,釋迦牟尼佛親眼看見的,稱之為五濁惡世。
能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作惡業,難,很難,就是前面十句所說的,殺生、偷盜、邪
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能不起心不動念嗎?惡緣現前,你能夠守得
穩,不動心,能做得到嗎?太難了!所以佛在這裡讚歎,「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
德」,真不容易,這是大德。這幾句話對誰說的?對學佛的人說的,對念佛求生淨土的人
說的。佛確實慈悲到極處。
  《重重誨勉品》裡面說:「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你們大家,你們大家要想
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就是大善,端心
正念這就是第一作善。我們先端正心意,然後端正身,包括耳目口鼻,六根,六根是先端
正意根,然後再端正眼耳鼻舌身。這個地方講的,「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空
閒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會受境界干擾,眼被色干擾,耳為音聲干擾,鼻為香干擾,舌被味
干擾,身、意沒有一樣不受干擾,干擾就不得其正,我們講偏了、邪了。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去憂,放下世間憂慮」,這是念老在此地教
導我們。絕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擾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把這個干擾放下,用『絕
欲去憂』,愛欲放下,憂慮放下。『慈心精進』。「慈心,與眾生樂之心」。怎樣幫助眾
生離苦得樂?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歷代的祖師大德用什麼方法?他們所用
的,持戒、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現在叫辦班教學,四十九年沒
中斷,法布施、財布施。財是什麼?內財,比外財更重要。內財是什麼?身體,用我這個
身體來做榜樣。持戒就是身教,佛所說的他全做到了,這就是持戒,三聚淨戒圓滿落實,
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一個修行求出離六道輪迴的榜樣給人看,教你怎麼修學。不容易
!身行言教他做到了,所以聽的人相信,沒有懷疑。佛沒做到的決定不說,說了別人不相
信,說了別人懷疑。
  去憂,就是放下世間憂慮,我們常說的萬緣放下。為什麼?這個世間法是假的,不是
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甚至於對佛法也放下,經上說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為什麼要放下?教你學一樣就好,別學太
多。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既然一切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我們要把高下放下,取一門
就行。無比殊勝的一門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為什麼?人人做得到,人人都能成就,
它就是最殊勝的法門。這個法門傳給你了,你修很困難,你做不到,你這一生離不開輪迴
,不能成就,定慧都不能成就,那就是不契機,這個法門不適合你修。那我們能學的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夠資格,就這一門,這一門就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來度我的,來接引
我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圓滿了,就成佛了。
  所以教我們絕欲去憂,這兩句是放下,下面兩句是提起,提起什麼?慈心精進。慈是
與樂,總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沒有離
苦,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得樂,怎麼能幫助別人得樂?行嗎?行,釋迦牟尼佛做到
了。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什麼?徹底放下,世間人所憂的就
是這些,他全放下了。與樂怎麼做法?幫助人開悟,開悟就樂了。釋迦牟尼佛說法說那麼
多,都是幫助眾生開悟的,開悟就樂了。開悟是什麼?生死了了,知道自己一生決定出離
六道輪迴,多麼喜樂,真樂,這不是假樂。
  念老這裡註解得很好,「今此修持」,我們現在修持的這個法門,「是為饒益有情而
修也」。在大乘教裡叫表法,做榜樣給別人看。自己怎麼樣?自己隨時可以往生,想走就
走。為什麼不走?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希望多影響幾個人,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這是
阿彌陀佛最歡喜的禮物。「我來了,你看我帶一批人來了」,阿彌陀佛就喜歡這個。這就
是為什麼歷代這些祖師大德,住世的時候天天講經教學,領眾修行,就這個意思。「勇猛
於修善斷惡」,斷惡修善要勇猛,這是真精進。《輔行》第二卷,這是律宗的戒本,這裡
面說,「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為進」。於法無染,念念趣求,不但是於世間法無染,
於出世間一切法也不染,這叫精,於法無染;於世出世間法都不求,這是進。
  下面說,《華嚴大疏》第八卷裡面說:「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
。」精心務達。「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這解釋得更清楚了,就是古德教
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這個意思。我們要精一其心於佛法,佛法就是這一部經
,就是這一法,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四個字,決定得生淨土。「以此精心,唯以達
本為務」,達是什麼?達是到達。到達什麼?我們第一個,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
佛。在極樂世界,我們的精心希望到達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
究竟圓滿,妙覺果位,等覺上面。這是達本,這叫進。「本者本源也」,本源是什麼?自
性,本性,本心,「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心就是性,性就是心,這叫達本。達本一定
是在極樂世界,我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我們真求,他真幫助,幫助我們
成就,幫助我們達本。所以末後說得好,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大疏》之
義較勝」,《華嚴經大疏》這個意思說得好,講得非常好,簡單明瞭。
ⓑ 斷惡修善
  底下第二小段,「斷惡修善」。這個是說馬上要幹的,這些經文要寫在牆壁上,常常
看見,不要忘記。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這都是我們的毛病,幾個人沒有?都有。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修行功夫怎麼會得力?
所以,修行難就難在這裡。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
人乘之世善」,世間善法,人世間的。這個乘就是三乘,再加上人、天,叫五乘。三乘是
大乘,緣覺是中乘,聲聞是小乘,通常講的三乘,我們要知道。人乘的善行,修這個,來
生會得人身,不會喪失人身,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些毛病改不掉,來生人身都得不
到,怎麼能往生?所以你要問修行從哪裡修起,就從這修起,不應當瞋怒。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有超過自己,多半是名聞利養,有超
過自己就受不了,嫉妒心就生起來,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這造業造得深,嫉妒障礙
嚴重的都在地獄。害賢,為什麼?都是怕他超過自己。這個心怎麼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
,得不到人身,到哪裡去了?三惡道去了。『貪餮』,我們一般講好吃,「貪食也」。『
慳惜』,《大乘義章》裡面說,「吝惜財法稱慳」,我們叫小氣。對於財法如果是吝惜的
話,財不肯施財,法,不願意為人說法,第一個是命中沒財,第二個是命中沒有智慧。所
以,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有財不肯布施,有法也不肯布施,來世是什麼樣
的人?沒有智慧又沒有財富。這就錯了。
  我這一生是遇到章嘉大師,要不遇到章嘉大師,財法都等於零。為什麼?過去生中就
是缺少財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都缺乏。那果報是什麼?是貧窮,沒有智慧,沒有壽命
,這真的不是假的。這一生遇到了佛法,跟章嘉大師見面,他老人家就教我要修三種布施
。布施,我沒有錢,財施我知道,拿什麼去布施?老人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可
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還行。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養成一個布施的心、布施的念頭
。幸虧過去生中還修了一點法布施,所以還有一點小智慧,對於大師這些話能聽懂、能接
受,就真幹。
  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今年九十歲了,這四十五年是佛菩薩加持的,不是我命中有
的。我們同時出家還有兩個好朋友,同年,命運都相同,都過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
一年,三月法融法師走了,五月明演法師走了,七月我生病了,我就知道該走了,一點都
不錯。所以我念佛求生淨土,念一個月佛,病好了,我沒有吃藥,沒有找醫生。多少人關
心我,我說命到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就該走了,念佛求生淨土就對了。還
有幾個學生陪我,跟我在一起念佛,助念。所以真的不是假的。
  老師教給我的三種布施我都幹,法布施,喜歡為人說法,只要他喜歡聽,一個人我也
講。我在台中學講經就這麼學會的,給誰講?喜歡聽的人我就給他講,約時間,一個星期
一次,到他家裡,方便,他只給我泡一杯茶就行了,我給他講兩個小時,我用這個機會練
習講經。所以我在出家之前,我學會十三部經,十五個月學會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我都會
講,講得還不錯。所以我一出家,白聖法師就叫我到三藏學院去教學。我學了十三部經,
它一個學期才學一部,才教一部,三年畢業了才教了六部,我還有七部沒有派上用場。所
以我對於佛學院沒興趣。我在台中學經教,進度是一個月學一部,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
這十三部裡頭包括《金剛經》,包括《普賢行願品》,包括《阿彌陀經》,這都是比較分
量大一點的。《金剛經》我開課,是在內典研究班,李老師辦的內典研究班,八個學生,
六個老師,我是其中之一,我主教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以學教只要專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樣一樣的學,不能同時學兩樣。這是李
老師最忌諱的,你同時學兩樣他不教你,他很乾脆給你說,你沒有能力接受。一門一門學
,一門沒有學好,怎麼叫學好?能講叫學好,所以我要找地方去講。台中的蓮友很多,我
就找他們,我天天講,星期一,每個星期一在張三家裡講一種,每個星期二在李四家講又
講另外一種。自己要會找機會,要練習,不上台、不練習不行,不能成就。
  所以三種布施可不能疏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我做得多的是放生
、病苦,在醫院裡頭我布施醫藥費。一直到現在,我在澳洲圖文巴,澳洲政府辦的醫院,
我現在還是每個月捐一萬塊錢澳幣,給貧窮的人做醫藥費。我在那裡住了十四年,沒有中
斷,每一年十二萬。布施醫藥,無畏布施。還有一個,基督教辦的臨終關懷中心,做得很
好,它服務很周到。雖然是基督教,我們佛教徒要是臨終,他關懷,照佛教儀式做,我看
到很歡喜。他也來找我,他們經費困難,我也是每年給十二萬給他。這兩個地方,二十四
萬,一年二十四萬,十四年不缺,這個屬於無畏布施。所以財、法都布施,而是以法布施
的功德最殊勝。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他給我們做榜樣,老師要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學沒
有道場,一生沒建道場。我現在才懂得他的意思,建道場有很多弊病,障道,以前我不知
道,我到這麼大年歲的時候才恍然大悟,佛為什麼不建道場,把人貪心斷掉了。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正確的。那個時候人身體好,我們今天體力不夠,晚上在外面一個晚上在那
邊打坐,大概第二天就要上加護病房了,不敢嘗試。知道是對的,我們非常慚愧,趕不上
佛陀,晚上還要有個地方可以遮蔽風雨,夠了。心裡面真的做到這段經所說的,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前面幾句是斷貪嗔癡,後面兩句是培養至誠心,是修善。
其中斷嗔又擺第一。
修行從哪裡修起,就從這修起,不應當瞋怒。
我好慚愧,脾氣還是會不時起來。雖不是大發,但心裡還是會不高興。
祈願佛菩薩慈悲加持,讓我能覺悟得越來越快,斷掉這個惡習!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6-05 14:1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6-05 21:54: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