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一】
【西歸直指-卷二】
疑問指南
清朝‧懷西居士 周安士 著述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信而
入。人若無信,便如焦芽敗種,無藥可施。何況念佛往生,尤為難信之法乎? 往昔禪宗長
老,暨博學鴻儒,皆有闡揚淨業,設為問答之詞,如天臺智者大師之《十疑論》, 天如老
人之《淨土或問》,王侍郎之《決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論》。其外復有為集為文,
目不勝賞,無非欲人堅固信根,同歸安養耳。茲特統彙群編,撮其領要,間亦竊附管窺,
補所未逮,總名之曰《疑問指南》。敢曰製錦以成章哉,聊云釀花而作蜜爾。
譯注 :
《華嚴經》說:“信是入道之門功德之母,滋養一切善根。”故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
信而入。人若對佛所說的法無有信心,便如同那焦芽敗種,無藥可施予救治。何況念佛往
生,更是難信的法啊!從前禪宗長老以及博學大儒,都為弘揚淨業,寫過疑問指南。
如天臺智者大師的《十疑論》,天如老人的《淨土或問》,王侍郎的《決疑集》,袁中郎
的《西方合論》。
此外還有編輯的集子、寫作的文章,洋洋大觀,目不暇接。目的無非是想要使我們堅
固信根,同歸安養罷了!現特統匯群編,摘取要領,間或發表個人看法,彌補沒有寫到的
地方,總名為《疑問指南》。
(一)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途中,
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專為自利,捨離眾生,毋乃闕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
菩薩有二種:
一、久修行菩薩,已曾親近諸佛,證得無生法忍者;
二、初發心菩薩,未嘗親近諸佛,未得無生法忍者。
久修行菩薩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為天為仙,為帝為王,為鬼為畜,出入生死,
廣度眾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淺薄,雖發菩提之心,猶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
他人?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濁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五濁世中,聲色貨利,刻刻糾纏;煩惱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墮
落。縱使得生人中,難逢有佛之世;縱使有佛出世,難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
出家,轉生若遇大富大貴,未免耽著塵緣,廣造眾惡。從此一失人身,何時更當解脫?
所以有智慧人,將欲度生,先求見佛,果能一心不亂,念佛往生,業已為金剛不壞之身,
然後可行隨類度生之願。譬如救溺,須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從井救人,未有不
與之俱溺者。非闕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譯注 :
〔問〕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為救度眾生,就應發願生於三界,於五濁[01]惡世與三惡道中,
救助苦難眾生。為什麼反而求生西方淨土,專求自利,捨棄眾生?
這不是缺乏慈悲心,阻礙了修菩提大道嗎?
〔答〕
菩薩有兩種 : 一種是很久以來就修行的菩薩,曾經親近諸佛,證得無生法忍 [02],
已脫離生死苦海。另一種是初發心菩薩,沒有親近過諸佛,沒有得到無生法忍。久修行的
菩薩都有大神通、大威力,能隨類變化普度眾生。而初發心修行的人力量淺薄,雖發菩提
心,但仍是凡夫水準,自己的病還治不好,又怎能救別人。
因此《大智度論》說:被各種業障煩惱纏縛的凡夫俗子,雖有大悲之心,願生五濁惡
世救助眾生,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因為五濁惡世中聲色貨利時時糾纏,煩惱怨家重重密
佈,稍有疏忽就會墮落。即使能夠再生在人道,也難遇佛。即使有佛出世,也難生信。
若有幸能信仰佛法,修行出家,命終轉世若生於大富大貴之家,亦不免沉迷於種種享樂而
造種種惡業。因而命終之後便再也得不到人身,墮三惡道中,不知何時才能解脫。
所以有智慧的人想要救度眾生,自己先要見佛。如果能一心不亂,念佛往生西方淨土
這樣就能獲得金剛不壞之身。這個時候才能實現自己隨類救度眾生的大願。好比救落水的
人,必須自己先有船,才能將落水者救上來。如果有人落入井中,你馬上跟著跳到井裏救
他,兩人都會淹死。因此,求生西方淨土,不僅不與慈悲相違,而且正是善用慈悲。
[01].五濁。
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命濁是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
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嗔怒諍鬥,虛誑不已;
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劫濁是生當末世,饑饉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02].無生法忍。
簡稱無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