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完整的慈心觀是否每次都要很久?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6-08-14 15:36:36
※ 引述《liveforhappy (水戶洋平)》之銘言:
: 關於慈心觀,想請問:
: 1.許多書籍都提到散發慈心的對象依序為:
: 自己>親近敬愛的人>中性的人>不喜愛的人
: 我覺得自己是最容易的,第二個也還好,
: 不過對不喜愛的人要培養慈心似乎要花一點時間,
: 可能3-5分鐘後才能感受到慈心的氛圍
: 如果每次都要依序對這四個對象散發慈心,估計全部要20-30分鐘
: 請問完整的慈心觀每次都要這麼久嗎?
佛法的修行,概分為上座修的時段,與下座後到下次上座之間日常生活的座間時段,
上座時段的止觀禪修,修習止觀的所緣,可以是世俗諦法類,也可以是勝義諦法類。
比如修習出離心、慈心、悲心、四無量心、菩提心等,就是世俗諦法類。
止觀中的「止」(奢摩他品所攝),是內心專注於所緣,達到心一境性的定分。
止觀中的「觀」(毘缽舍那品所攝),是內心對於所緣如理分析觀察抉擇的智慧。
比如修習慈心觀,內心以慈心的行相為所緣,
慈心的行相是「發起給予他人快樂的意樂」,
修習慈心行相的所緣對境,有「親、中、怨」等類型的有情眾生,
上座修時,以慈心的行相作意,一一思惟這些對境,發起願意給予這些有情快樂的意樂。
在作慈心禪修的禪思時,比如從親中怨等各種不同的角度,有次第的如理觀察抉擇思惟,
才能讓觀修完整並且深刻,以此調伏內心,止息煩惱的妄念與發起所要觀修法類的智慧。
這確實是需要花費時間的,一開始會比較沒那麼得力,不容易生起相關覺受,乃至要花較
久的時間,但是如果經常上座禪修串習這樣的法行,座間也能以正知正念的憶持隨行,體
驗會越來越深刻、穩固,面對困境的能力會增加,發起相關覺受需要的時間會逐漸轉快。
佛法的修持,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進行,區分真正入座禪修的時段和下座的出座時段,
主要的意義是在於,上座的入座及下座的出座時,都應該不離佛法的修行。
下座的出座期間,是修行成果的真正試驗,
上座正式入座禪修時,可以說是在充電,所以當出座後,
就有較好的準備來處理日常生活的種種要求,在這段期間,當能依據修持原則而生活。
: 2.可不可以不採用上述的順序?
: 有時候覺得要想出中性的人跟不喜愛的人要選誰
: 還蠻難想的
: 可以對自己散發慈心後,直接選大範圍的對象
: 而不是特定的對象個體嗎?
要建立慈心的證量,如果地基沒有打穩,就會高低不平,慈心就沒有辦法遍布一切有情。
對於親、怨、中庸三者,能夠平等地對待,所觀修的慈心,才會有效。
一開始我們不應該觀總相的有情,應該觀個別的眾生,
而且所觀的對象,必須是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對方的模樣。
若是一開始就觀一切有情,你或許會覺得好像可以生起慈心,
可是當你看到個別有情的時候,慈心又不見了,會有這種危險。
所以開始時,緣別相觀修,而不要緣總相觀修;
別相觀修做得不錯時,再慢慢擴展到更多的有情,最後到一切有情,
屆時再緣總相就沒有任何問題。
: 比方說:
: 自己>身旁的家人朋友>生活接觸過的人>一切眾生
: 諸如此類的
: 甚至可不可以不要照一定順序?
: 當天遇到誰,就對他散發慈心這樣
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誰,這是下座後的時段,
下座的這段時間會遇到什麼所緣對境,我們無法掌握決定。
但上座修時,則要正確掌握觀修所緣的數量、次第決定,
下座後以正知正念保任上座禪修的覺觀,於下座的日常生活中任遇到誰,
因為前面有上座如理如量的修習,這時遇到誰生起的慈心,才有相應的證量,
而不只是浮面的浮浮泛泛,若只是浮浮泛泛的等流,無法漸次深入的修習。
: 3.慈心觀是否在有了一定程度的定力後練習
: 會更加容易或有效?
: 比方說先以專注呼吸培養出基本定力
: 再開始練習慈心觀
止觀禪修時,止觀的次第,尚未得具相止觀者,先得止後得觀。
如果你覺得先要以出入息念讓內心獲得一定的住分後,
再來作慈心法類的分析觀察思惟抉擇,這樣是沒問題的。
: 亦或是慈心觀本身即是培養定力的好方法?
: 書籍上說慈心觀本身即為一種止的練習
: 不過練習的時候不是經常有思緒流動嗎
: (更換對象,想祈願句等等)
若先以慈心的法類,經過分析思惟觀察抉擇以後,
安住在如理分析思惟觀察抉擇所生起的覺受上,這時候就是以觀修的法類培養定力。
止和觀可相互配合,觀修(觀察修)、止修(止住修),這兩種修行如何配合呢?
透過對法義內涵的反覆觀察,使內心的覺受慢慢地增長廣大(覺、明、慧、行),
再讓心安住在剛剛已思惟的內涵上,讓這種深刻的覺受,善心一境性、正行多安住的
恆常持續,如此即是由止修(止住修)和觀修(觀察修)的互相雙運,成辦法的功德。
: 4.我自己練習慈心觀的目的是希望我對大家好
: 遇到的人也能互相對彼此好
: 大家和樂融融互相同理
: 不過可能還是會遇到那種你對他好,但他不對你好的情況
: 這種情況慈心似乎失效了?
: 怎麼看這種情形
《俱舍論》在〈分別業品〉有以慈心觀為例,說到:「制多捨類福,如慈等無受。」
假若於諸有情,平等發起慈心的予樂意樂,彼既不受,福由何生?
比如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倘若對方沒有接受到,但自己會因修習慈心等得善業善果。
: 5.另外,想請問就算不曾練習所謂慈心觀
: 一般很多心地善良的人
: 也都很有慈心
: 比方說很能同理別人,很樂意幫助陌生人
: 不過我看書上說有慈心跟有慈心禪那是兩回事
: 但到底是怎麼個不同法呢?
慈心禪是以慈心的行相為所緣,安住於所緣觀修的慈心法類,心一境性生起禪那的定心,
例如具相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具有色界初禪的定心所攝持,由上界定心所攝持的四無量
心又名四梵住,上界定心降伏了欲界五蓋,不受欲界煩惱侵擾,這樣的慈心觀會更得力。
具相的止觀,是得到上界所攝的定心,界線從獲得色界初禪近分定開始,
上界定心所攝的止觀具有正式的止觀雙運,例如具相的四無量心具有正式的止觀雙運,
在這之前修習慈心等的止觀,是隨順的止觀。隨順止觀與正式止觀,二者有因果關係。
作者: smallkelp (小海帶)   2016-08-14 19:41:00
隨喜~
作者: onesadman (一線生機)   2016-08-14 23:45: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