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奧禪師(Pa-Auk Sayadaw)問答1-5
問1-5:七清淨與十六觀智是哪些?
答1-5:七清淨是:
一、 戒清淨(sila-visuddhi);
二、 心清淨(citta-visuddhi);
三、 見清淨(ditthi-visuddhi);
四、 度疑清淨(kavkhavitarana-visuddhi);
五、 道非道智見清淨(maggamaggabanadassana- visuddhi);
六、 行道智見清淨(patipadabanadassana-visuddhi);
七、 智見清淨(banadassana-visuddhi)。
十六觀智是:
一、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二、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三、思惟智(sammasana-bana);
四、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
五、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
六、怖畏現起智(bhaya-bana);
七、過患隨觀智(adinava-bana);
八、厭離隨觀智(nibbida-bana);
九、欲解脫智(mubcitukamyata-bana);
十、審察隨觀智(patisavkha-bana);
十一、行捨智(savkharupekkha-bana);
十二、隨順智(anuloma-bana);
十三、種姓智(gotrabhu-bana);
十四、道智(magga-bana);
十五、果智(phala-bana);
十六、省察智(paccavekkhana-bana)
現在你知道這些觀智的名稱了,你能夠體驗到它們嗎?
不能。
這就是為什麼只知道理論是不夠的,你還必須非常精進地修行,才能領悟它們。
(編者註:在這次問答的結尾,禪師對五蓋作了以下的補充。)
現在我要簡略地解說五蓋(nivarana五種障礙):
第一種蓋是貪欲(kamacchanda),
它是對人或財物的貪愛,是想獲得感官對象的欲望。
舉例而言,你也許會貪愛自己所住的房間。
在靜坐時你會想:「哦!如果我的房間漂亮美觀,那該多好!」
或者你會想:「哦!如果整個房間歸我一人使用,那該多好!」
如果被貪欲所征服,你將無法妥善地專注於修行的對象。
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貪欲生起。
第二種蓋是瞋恨(byapada),它是對人或物的憤恨或不滿。
例如:坐在你身旁的禪修者坐下之時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會生氣,
並想:「哼!為什麼他弄出這麼多噪音!」
如果你的心被憤恨或不滿所征服,你也將無法妥善地專注於修行的對象。
第三種蓋是昏沉睡眠(thina-middha)。
如果心力薄弱或對修行的對象提不起興趣,則昏沉睡眠會發生。
然而,有時昏沉睡眠也可能因為疲勞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種蓋是掉舉與後悔(uddhacca-kukkucca)。
如果你的心情擾動不安(掉舉),就好像一堆灰燼受到石頭投擊時,
灰燼將會揚起而到處散落;
同樣地,心情掉舉時,心也是到處流散。
修行時你不應鬆懈而讓心離開修行的對象。
如果你那麼做,掉舉不安將會產生。
後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壞事或未做好事。
對此,同樣地,你必須秉持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阻止掉舉與後悔產生。
第五種蓋是懷疑(vicikiccha),即懷疑下列對象:
一、佛;
二、法;
三、僧;
四、三學:戒、定、慧;
五、過去的五蘊(khandha);
六、未來的五蘊;
七、過去與未來的五蘊;
八、緣起(paticcasamuppada)。
如果對定學有懷疑,你將無法修成禪定。
例如,你也許會懷疑:
「修行安般念有可能達到禪那嗎?專注安般念的禪相真的能成就禪那嗎?」
如此的懷疑將使你無法專心培育定力。
五蓋與禪那是互相對立的。
[ 以下兩段依據開示的錄音帶補入。]
每個人都有心,善心能產生善果,不善心能產生惡果。
專注的心能產生禪相,真正專注於禪相的心能產生禪那。
如果該禪那一直到死亡時還保持完全穩定,則它能使禪修者投生於梵天界。
以禪那為基礎而與觀智相應的專注心能產生道智與果智;
該道智與果智能透視涅槃。
如果那道智與果智是阿羅漢道智與阿羅漢果智
(arahatta-maggabana, arahatta-phalabana),那麼死後你將進入般涅槃。
但是與五蓋相應的心(如:貪欲、瞋恨等)會使人投生於四惡道。
所以心能使人達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證悟涅槃,
也能使人墮落於四惡道中受苦。
你喜歡那一種呢?因此你應時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使心脫離五蓋的污染,
努力修行以趨向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