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volutionWin (Mindfulness)》之銘言:
: 第二點,修行在金剛經裡面有以筏喻的說法,筏喻是什麼意思呢?
: 我們要過河,或者我們要渡過大江我們要坐船,有一個愚癡的人,
: 他認為「反正我們這個船最終都要拋棄的!」他在江中就把船毀了
: ,結果他的生命怎麼樣?
: 學員:淹死了。
行者在坐船渡河到對岸後要在陸上繼續前進自然會捨棄原來的船,
不會緊抓自己原來的船不放。
: 瑪欣德尊者答:
: 對啊!筏相當於佛法,我們的修道。
: 但是我們在修道過程應當依照佛陀的教法,一旦一個人已經斷盡煩惱了,
: 他就不用再去執著於法,這個叫『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而不是說我們在生死當中就把法丟掉,
: 所以要知道佛陀說法的對象是須菩提尊者,是那些已經斷盡煩惱,
: 是那些所做已經完全完成了,修完了他不用再了,煩惱已經斷盡了,不用再斷了,
: 對這些阿拉漢說的。
: 對於充滿煩惱的生死凡夫,叫他去拋棄法,
: 那他只能夠在生死苦海裡面繼續流轉、沉迷。
佛弟子修行一開始必須發願、布施、持戒以累積波羅蜜,
不過在修奢摩他時必須捨棄發願、布施、持戒專心注意固定不變的概念法,
這樣才有可能證近行定和安止定。
舉例來說修入出息念時必須專心注意氣息的入和出不能想發願、布施、持戒,
不然會連近行定都到不了。
捨棄其他修行方法專心修奢摩他經由尋、伺、喜、樂、一境性等五禪支證初禪後,
必須捨棄尋、伺兩個禪支才有辦法證喜、樂、一境性三禪支的二禪。
證二禪後,必須捨棄喜禪支,才有辦法證樂、一境性二禪支的三禪。
證三禪後,必須捨棄樂禪支,才有辦法證捨、一境性二禪支的四禪。
證四禪後必須捨棄四禪才能證空無邊處定。
證空無邊處定後必須捨棄空無邊處定才能證識無邊處定。
證識無邊處定後必須捨棄識無邊處定才能證無所有處定。
證無所有處定後必須捨棄無所有處定才能證非想非非想處定。
證四禪八定後必須捨棄四禪八定和所有概念法才能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剎那生滅。
修四念處證內觀智慧後必須捨棄原有的內觀智慧才能證更高階的內觀智慧。
修四念處修到第十二觀智隨順智時必須捨棄覺知五蘊剎那生滅,
才能在第十三觀智種姓智覺知不生不滅的涅槃。
修四念處修到證初果後必須捨棄初果和涅槃,
繼續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能證二果。
證二果後必須捨棄二果和涅槃,
繼續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能證三果。
證三果後必須捨棄三果和涅槃,
繼續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能證四果阿羅漢果。
佛弟子在修行過程中就像用情不專的男人,
不斷在騎驢找馬不會被任何女人綁死。
只要有機會和更漂亮的女人交往就會毫不留情捨棄原來的女友,
避免錯失交更漂亮女友的機會。
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行者在不同階段會體驗到越來越好的感受,
如果覺得自己已經修得很好體驗到非常美好的的感受,
可能不想放棄那些美好感受去原來修行方法外尋找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感受,
一旦被舊有的傳統信仰和修行方法綁死不想繼續進步就無法達到最高境界(阿羅漢果)。
所以有智慧的行者在修行佛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會檢討:
自己原來的信仰和修行方法有什麼缺點?
有沒有其他更好的修行方法?
就像是有智慧的科學家會不斷想辦法挑戰推翻原來的科學理論
實驗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科學理論,
只要找到比原來科學理論更好的理論有智慧的科學家
會毫不留情的捨棄原來的科學理論改用更好的的科學理論。
有智慧的行者在修行佛法中不會被自己舊有的傳統信仰和修行方法綁死,
只要找到更好的修行方法發現更高的修行境界
就會毫不留情捨棄原來的修行方法和美好境界用更好的修行方法達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