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37.htm
雜阿含637經[正聞本811經/佛光本651經](念處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修四念處,(如上廣說,差別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於靜處,
攝受波羅提木叉律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
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衣鉢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
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47相應46經/波羅提木叉的自制經(念住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
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那麼,比丘!在這裡,你要在就最初的善法上淨化,什麼是最初的善法呢?比丘!
這裡,你要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
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
比丘!當你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
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時,比丘!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你應該在四念住上修習,
哪四個呢?
比丘!這裡,你要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要住於在受上……(中略)要住於在心上……(中略)要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
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比丘!當依止於戒、在戒上住立後,你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時,比丘!不論來到日
與夜,你在善法上只有增長應該可以被預期,而非減損。」
那時,那位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那位比丘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
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
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註解:
1.「波羅提木叉」(pātimokkha,另譯為「從解脫;戒」),義譯為「最基本的善」,
引申為「解脫、別別解脫」,即佛陀所制訂之一條條(別別)學處(戒條)的編纂
(所以也稱為「波羅提木叉經」,另作「戒經」),持之而能導向解脫者,
參看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13,139。
2.「行處具足(SA);善攝威儀禮節(MA)」,南傳作「具足正行和行境」
(ācāragocarasampan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保持好的行為與去處」
(possessed of goodconduct and resort, MN.107),
或「在好的行為與適當的去處上達成」
(accomplishedin good conduct and proper resort, SN.47.46)。
按:「行境」(gocara),另譯為「行處;親近處」,
「牧場;餌所(飼養動物的場所);餌(飼料)」。
3.「受持學戒(SA);受持學要(MA);等學諸戒(DA)」,南傳作「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
(samādāya sikkhati sikkhāpadesu),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承擔調馴規定後,在它們中訓練」
(Having undertaken the training rules, he trains in them)。
按:「學戒」或「學處」(sikkhāpada),即「戒條」。
感想:
北傳經文中,衣缽隨身如鳥之兩翼的譬喻,我還沒完全理解
學戒後修四念住,整合之前的經文,可以讓我們解脫貪嗔癡到未曾到過的境界
可預期善法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