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雜阿含647經 教理/五根的內容

作者: Samus (阿建)   2016-09-14 00:29:54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47.htm
北傳:雜阿含647經 南傳:相應部48相應9-10經
檢索 關涉主題:教理/五根的內容 (09/07/2016 10:34:56 更新)
雜阿含647經[正聞本819經/佛光本659經](根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婆羅門}諸天、魔、
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
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
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
  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慇懃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
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
  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
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
  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是名慧根。」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48相應9經/解析經第一(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什麼是信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信者,信如來的覺:『像這樣,
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
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比丘們!這被稱為信根。
  比丘們!什麼是活力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
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
比丘們!這被稱為活力根。
  比丘們!什麼是念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
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者。比丘們!這被稱為念根。
  比丘們!什麼是定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作棄捨所緣後,得到定、得到心一境性
。比丘們!這被稱為定根。
  比丘們!什麼是慧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根。」
相應部48相應10經/解析經第二(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什麼是信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信者,他信如來的覺:『像這樣,
那位世尊是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
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比丘們!這被稱為信根。
  比丘們!什麼是活力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住於為了不善法的捨斷、為了善法的
具足而活力已被發動的,剛毅、堅固的努力,不輕忽在善法上的責任。
  他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
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
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發心、勤奮;
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
發心、勤奮。比丘們!這被稱為活力根。
  比丘們!什麼是念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念者,具備最高的念與聰敏,
是很久以前做過的、很久以前說過的記憶者與回憶者。
  他住於在身上觀察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
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觀察法,熱心、正知、有念,
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與憂。比丘們!這被稱為念根。
  比丘們!什麼是定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作棄捨所緣後,得到定、得到心一境性

  他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
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
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
『他是平靜、專注、住於樂者』的第三禪;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
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
比丘們!這被稱為定根。
  比丘們!什麼是慧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
  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根。」
  單純品第一,其攝頌:
  「單純的、流二則,阿羅漢二則在後,
   沙門婆羅門、應該被見,解析二則在後。」
註解:
1.「淨信心(SA);無疑心/有歡喜心(MA);信心清淨(SA/DA/AA);心淨(DA);
心意歡悅/柔軟和悅/歡喜/發心歡喜(AA)」,南傳作「淨信心的;有淨信心地」
(pasannacitto,另譯為「明淨心的;
有喜悅心的」,分詞為「當有淨信心時」,動詞「有淨信心/ pasādeti citt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信心」(with a mind of confidence, AN.9.20,
With a confident mind, AN.8.21),或「心理平靜的」(mentally placid,引註釋書說
「以信與明淨而平淨/saddhapdsādena pasannaṃ」, AN.1.44)。
2.「有覺、有觀;覺觀;與覺、觀俱」,南傳作「有尋、有伺」
(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想法與檢查陪同」(is accompanied by thought and
examination)。
3.「念與聰敏」(satinepakk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深切注意與機警 」
(mindfulness and alertness, AN),或「深切注意與技能」(mindfulness and skill,
MN),或「深切注意與判斷」(mindfulness and discretion, SN),並引註釋書的解說,
「聰敏」(nepakka)是「慧的詞語」,以表示念的強度,只有與慧關連,才是強的念。
按:「sati」,另譯為「正念」,「nepakka」,另譯為「俊敏,慎重;審慎,慧」。
4.「棄捨所緣」,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釋放[為]對象」(release the object, SN),
並引註釋書解說,這是以涅槃為所緣,《小部‧無礙解道》解說這是「先起毘婆舍那,
然後舍摩他」,「棄捨」是指「涅槃」,因為「涅槃是有為的棄捨、斷念」。
「以涅槃為所緣」,因為就傾斜、傾向涅槃的意義上,
他們是建立在以涅槃為他們的支持上的,以建立在涅槃上生起一心。
按:「棄捨」(vossagga)為名詞,另譯為「捨;最捨;捨遣」,「所緣」也是名詞,
另譯為「緣境、對象,基地(basis)」,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譯為「發勤的所緣」。
「棄捨所緣」的含意不明確,註釋書解說的「以涅槃為所緣」,可用於「定」
(samādhi),也可用於「觀」(vipassanā),這種情形或即是《雜阿含560經》所說的
「止觀和合俱行」,但以此為「定根」未免過嚴,菩提比丘長老在較後AN
英譯為「基於釋放」(base on release)中解說,
「其原始意涵可能只是以對釋放的熱望為動機之定的狀態」。
5.「生滅智慧(SA);修行智慧觀興衰法(MA)」,南傳作「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udayatthagāminiyā paññ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識別出現與消失之智慧」
(the wisdom that discerns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AN),
或「指向出現與消失之智慧」(wisdom directed to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SN)。
6.
(1)「安樂住/樂住(SA);住於安樂/安樂而住(GA)」,南傳作「住於樂」(sukhaṃ
viharati,逐字譯為「樂住」,「住」為動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幸福地住著」
(dwells happily, SN.22.43/AN.2.184),或「住於快樂」(dwells in happiness,
AN.1.318)。
(2) 形容第三禪的「安樂住/身心受樂/樂住(SA);樂住(MA);樂/樂行(DA);樂/歡樂(AA)
」,南傳作「住於樂者」(sukhavihārī,逐字譯為「樂住」,「住」為形容詞轉名詞)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幸福地住著者」(one who dwells happily, SN/AN),或「幸福
地住著者」(He has a pleasant abiding, MN)。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幸福住著
」(Happy dwells, DN)。
7.「捨淨念(SA);捨念清淨(MA);護念清淨(DA/AA)」,南傳作「由平靜而正念遍淨」
(upekkhāsatipārisuddhiṃ,逐字譯為「捨(平靜)+念+清淨(遍淨)」),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包括以平靜而潔淨的深切注意」(includes the purification of mindfulness
by equanimity, SN),
或「由平靜而純淨的深切注意」(purity of mindfulness due to equanimity, MN),
或「有以平靜而潔淨的深切注意」(which has purification of mindfulness
by equanimity, AN)。
感想:
棄捨所緣的註解值得深思,以捨離的動機來修定,而不是執著定帶來的快樂
慧根是了知 苦 苦集 苦滅 苦滅道跡,有了這樣的慧,可以分辨生滅
而在我的理解中,要看到身心的變化,是需要修定的
而註解的解釋:「有以平靜而潔淨的深切注意」
也讓我聯想到,平靜的心,會讓心變得潔淨,進而有更強的覺察力
也就是說,平靜的心,觀察起來會更有改變身心的力量,
因為覺察力並不是外在的顯微鏡,而是自己用心的修行同時改變心境與觀察而得的智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