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29.htm
北傳:雜阿含729經 南傳:相應部46相應27經
檢索 關涉主題:實踐/如何修七覺支 (08/02/2017 14:49:48 更新)
雜阿含729經[正聞本926經/佛光本741經](覺支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修七覺分!何等為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捨覺分。
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46相應27經/渴愛之滅經(覺支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你們要修習導向渴愛之滅的道與道跡!
比丘們!什麼是導向渴愛之滅的道與道跡呢?即:七覺支,哪七個呢?念覺支……
(中略)平靜覺支。
比丘們!當如何已修習、如何已多修習七覺支時,導向渴愛之滅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念覺支,
……(中略)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捨棄的圓熟修習平靜覺支,
比丘們!當這麼已修習、這麼已多修習七覺支時,導向渴愛之滅。」
註解:
1.
「依遠離(SA);依離(SA/MA/DA)」,南傳作「依止遠離」(vivekanissit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基於隔離」(is based upon seclusion)。
按:《顯揚真義》以vivittatā解說viveka,並舉了五種遠離,
長老解說為:
i.由練習毘婆舍那而達暫時的「彼分遠離」(tadaaviveko)。
ii.由入禪定而達暫時的「鎮伏遠離」(vikkhambhana viveka)。
iii.由出世間道而達永久的「斷絕遠離」(samuccheda viveka)。
iv.由證果位而達永久的「安息遠離;平息遠離」(paassaddh viveka)。
v.由證涅槃而達永久的「出離遠離」(nissara?avivekoti, SN.3.18)。
2.
「向於捨/捨於進趣(SA);趣至出要/願至非品/趣非品/趣向非品(MA);
捨諸惡法/求出要(AA)」,南傳作「捨棄的圓熟」,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解開上成熟」(maturing in release, SN.45.2),
並解說「捨棄」(vossagga)有雙重含義:
「永捨之捨棄」(pariccāga vossagga)與
「躍進之捨棄」(pakkhandana vossagga),
前者是捨斷雜染:從練習毘婆舍那的「彼分」到出世間道的「斷」,
後者是進入涅槃:由練習毘婆舍那時傾向它,以及在聖道中作為所緣。
捨斷雜染而進入涅槃,就是「捨棄的圓熟」。
而「捨棄」與「斷念;定棄」,在詞源與含意上是緊密關連的,但用在《尼科耶》中,
一個細微的差異似乎將它們分離。
「斷念」主要用在毘婆舍那階段,對所有有為法經由洞察無常而積極消除雜染,
發生在「安那般那念」的第十六階(參看《雜阿含803經》),
「捨棄」則用在聖道成熟,可能意味著完全放棄所有執著的最後狀態,因此在意義上與
涅槃緊接。(巴利文無法正確顯示,請至原網址觀看)
感想:
依於遠離,修七覺支,我個人理解為:在各個覺支中,最基礎的動機就是 離貪
每個覺支與修行的過程都要跟 遠離、離貪的動機相應
而想到這邊,曾經聽過負面案例:在禪修過程,有人想要藉由禪修得到神通,
導致對他的身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佛經中明確說明:
止觀乃至生活中的觀察七覺支,都要與 遠離、離貪的動機相應
之後,在依於遠離的持續修行中,最後,向於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