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學] 慧學:如何深入般若經--學習攝類學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8-10 22:11:33
: 對於「基、道、果」初步有了整體的認識後,若能學習四部宗義(有部、經部、唯識
: 、中觀)的內涵,能夠正確掌握佛法智慧發展的階梯,而攝類學、心類學等又是學習四部
: 宗義的基礎,配合現觀八事七十義、地道建立,對於佛陀教法的解行,能夠有整體完整的
: 認識,進而總攝佛陀聖教三藏十二部,依之聞思修,於佛法世佈的不同所化機自利利他。
: 參考網址: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
───────────────────────────────────────
■ 補充——四部宗義的宗義建立
摘自:《宗義寶鬘》(7)-2
2005/04/27 洛桑卻佩格西 釋法炬法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補特伽羅我,這個「我」在心中現起來的時候,似乎不需觀待五蘊,因此會一直生起
我愛執的心。當他人稍微對我們不好時,會不舒服、不高興、會生氣,他人對我們好一點
時,就會高興生起貪著的心。因為在心中有不觀待於五蘊的我,這種思惟心的關係,所以
會說:「這是我的手,這是我的脚,這是我的衣服」,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愛執的心,
這個心可說是一切痛苦門。因為這種心的關係,別人稍微碰一下我們的東西,我們的心就
會變很苦。自己的東西丢了的話,心就變得更苦,故說為一切痛苦門。
事實上,若好好治療一下這個我,就不會有這麼多苦,這個我一直都有的,並非我就
沒有。因為有造業的我,有感果的我,有造不善業的我,有造善業的我,也有投生到地獄
的我,一直都有我在。只要好好治療它,就不會帶來那麼多苦,既然我在我們心中一直都
有,它是怎麼有的?若好好找尋,則找不到心中的我。我們說他是有,心中有我,他是怎
麼有的?他是僅僅依於五蘊而安立的我而已。若好好尋找,是找不到的,所以這個無我,
不論對大、小乘宗派而言,都很重要。若是修小乘道者,對「法無我」就沒有那麼著重。
了解無我、了解空性非常重要,可是以我們現在的程度而言,因為我們對無我和空性
沒有常串習,一下子講太深,無法聽懂,因此現在稍作解說,慢慢串習後,將來就可了解。
我們都知道利他是善的,不應傷害他人,因為我們都相信利他是善,不傷害人也是善
。可是對於修無我是善,修空性也是善,我們好像還無法很相信。真正講起,若不去修無
我,不修空性,根本無法獲得解脫輪迴。不管怎麼去利他、不害他,都無法直接脫離生死
輪迴。現在既然來學習大乘法,雖然還無法馬上證得無我或證得空性,至少在心相續中種
下無我和空性的習氣。這一世若無望證得空性,他世應有望。
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如實了解何為無我?何為空性?我們應許下願望,希望我在來世
能如實地證得無我和空性。一早起來應稍微禪修一下空性和無我。若如此做,即有望在心
田中種下習氣。
接下來第三、其他旁涉事項的說明,此宗主張:三世實有。毗婆沙宗主張凡是有的皆
是實有。
生:剛說修道裡有「有漏道」和「無漏道」二種,二種方式一為修無我,一為修粗靜
相道。聽起來修無我是屬無漏道,修粗靜相道是有漏道,所以還是二種方式嗎?剛才又聽
到有無間道和解脫道,無間道在修粗靜相道,解脫道在修無我,所以他們二個是並行地修
嗎?
師:不是如你所說的那樣,實際上是,修道與無學道分有漏和無漏,修道的解脫道也
分有漏和無漏。為什麼這麼講呢?這是依本論作者的主張而作的區分。這樣的區分不是我
個人的意見。
世尊所傳的經典會有不同的主張,所以有些會根據自己的主張,本論作者就是按自己
的主張講出毗婆沙宗和經部宗修道位的行者會修粗靜相道。粗是欲界的粗,靜是色界的靜
。我個人認為見道、修道、無學道三者都屬無漏道,又修道位的行者根本不需要去修粗靜
相道,許多論典也這麼主張。
生:依您的見解,見道、修道、無學道全是無漏道,不會有有漏道的部分?
師:我們所用的其他論典都是這麼說,所以我才說見道、修道、無學道全都屬無漏道。
藏傳格鲁派有三大寺,本論作者屬哲蚌寺,本論廣略適中,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是
一部好論。現在也有一些寺院以此論為教材。此論以前沒有人拿它來當教材,只有哲蚌寺
的果芒把它當教材,其他的寺院都沒有採用。
我到下密院時,下密院要我教四部宗義(註一),我便問:「用什麼教材呢?」他們就
拿出這本。我問:「為什麼要用這本當教材呢?」因為尊者的尊勝寺南賈扎倉用這本當教
材,所以我們也用這本當教材,因此後來有一些寺院就採用他。
當年我們學習四部宗義的教材與本論有很多不同處。可能在名言上、名相上有些不符
合,在究竟意義上是相同的。不相同處在哪呢?譬如本論說修道位的行者心相續中還有粗
靜相道,我看的是有粗靜相道,但不是在修道位者。在名相上粗靜相道是相同的,但名相
的放置處有些不同。
毗婆沙宗主張三世實有。三世指三個時態,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時態都是實有
的。舉例說,瓶子不但存在於瓶子的過去時,也存在於瓶子的未來時,當然瓶子也存在於
現在時。
這點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事實上並非如此。就自宗主張:一切有為法都是剎那剎
那壞滅,第一剎那成立後,第二剎那就壞滅了。當有為法進入第二剎那時,第一剎那已經
消失。當我們想到無常時,表示他是在轉變當中,粗的無常,如房子倒了、人死了、燈滅
了、東西壞掉等。論著裡說的粗品無常就指這類,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舉。(註二)
粗品的無常,還可從那裡看得出來?例如肚子餓時,吃東西就飽了,過了一會兒肚子
又餓了。口渴時喝水,過一會兒就去上厠所。東西吃進去以後,過一會兒就拉出來了。這
些都是粗品無常,可以很容易了解。
其實,細品的無常也不難了解。譬如說,人到了五十歲,五十歲剛到的第一個剎那過
了,就進入第二剎那。第二剎那時,五十歲已經沒有了,已經超過五十歲。這個剎那的前
後,這個人判若二人。剛到五十歲第一個剎那的人,稱為五十歲,到第二剎那時的人,稱
五十歲又一秒的人。到五十歲又一秒,表示這個人已經超過五十歲了。因為他已經超過五
十歲,他已經在五十歲又一秒了,所以人就是剎那剎那一直在轉變。
東西也一樣,在剎那剎那轉變中,這就是細品無常。猶如昨天來學習佛法的人,跟今
天來學習佛法的人,是同一個心相續,可是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昨天來聽法的那個人,他對空性可能一無所知,今天來聽法的人,對空性已經有所知
。雖然判若二人,卻是同一個心相續。既然是同一個心相續,昨天的那個人若去造善業,
可能有利於今天的人。就自宗而言,過去的人不可能還存在,未來的人也不可能存在。為
什麼?因為過去的已逝,未來的未生。
若就毗婆沙宗的觀點來看,在過去有,在未來也會有。至於極微細的無常,毗婆沙宗
就無法安立。
就毗婆沙宗而言,譬如車子,製造出來時是生的階段,之後車子開來開去的使用是住
的階段,之後車子壞了就進入滅的階段。事實上,住並不是真的能永住,本身也在剎那剎
那壞滅中,所以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說瓶子不但存在於瓶子的過去時,也存在瓶子的未
來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