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學] 慧學:如何深入般若經--學習攝類學的利益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8-14 12:57:07
: 毗婆沙宗主張三世實有。三世指三個時態,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時態都是實有
: 的。舉例說,瓶子不但存在於瓶子的過去時,也存在於瓶子的未來時,當然瓶子也存在於
: 現在時。這點是毗婆沙宗的不共主張,事實上並非如此。就自宗主張:一切有為法都是
: 剎那剎那壞滅,第一剎那成立後,第二剎那就壞滅了。當有為法進入第二剎那時,第一
: 剎那已經消失。當我們想到無常時,表示他是在轉變當中,粗的無常,如房子倒了、人
: 死了、燈滅了、東西壞掉等。論著裡說的粗品無常就指這類,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舉。
───────────────────────────────────────
■ 補充——四部宗義對於「三時」與「三世」的觀點之差別 倉忠仁波切
轉自:http://cn.t-karuna.com/jiehuodayi/2017-02-04/395.html
「三時」是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
「三時」是時間,時間是有為、無常,若不是,則無能計算一歲、二歲等等,或是計
算一天、二天等等。
總的來說,四部宗派皆主張「三時」是時間;
差別而言,「三世」不一定是時間,例如,經部宗、唯識宗、中觀自續派主張,過去
世、未來世是常,彼等是「僅存於分別假立的法」。
四部宗義對於「三時」與「三世」的觀點之差別:
(1)共同的承許。
四部宗義皆主張「三時」是有為、實有。
此處必須清楚實有的「實」,意謂因果法是實法,因為有因的實質,才有果的實質,
所以因果是實法;實有的「有」,意謂量所成立,故是有。
所以,這種「實有」是從「因果之實質」的角度而安立,並不是「所破品之實有」。
如是,因為,過去時、現在時及未來時皆是時間,時間是有為,所以三時是有為,又
,因為三時是因果之實質法,故是實有。
(2)不共的承許。
(2-1)毗婆沙宗主張,不論「三時」與「三世」皆是有為,並且是事物、實有。
自宗(毗婆沙宗)主張存在的皆是事物、實有,因此,不需要區分「三時」與「三世」
是否實有。
(2-2)除中觀應成派以外,包含經部宗以上的宗派(經部、唯識、中觀自續)主張,
「現在世」是有為、實有,「過去世」與「未來世」是無為,不是實有。中觀應成派主張
「過去世」、「現在世」與「未來世」皆是有為。
* 四部宗義對於「生住滅時位次第」的不同觀點
(1) 毗婆沙宗主張,有為皆是無常,但不一定剎那壞滅,有為生起之後必定經過「住
」的階段,之後才會進入「壞滅」階段,生、住、滅是次第成立。
也就是,生的當下,不是無常之剎那性,無有滅的本性,滅是依後來的因而生起。例
如,瓶新生、瓶安住、瓶壞滅。
如《俱舍論釋》中說:「於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異,能壞名滅。」又說:
「諸相續初起名生,終盡位中說名為滅,中間相續隨轉住。」
比較粗分且容易了解的事例,如人出生(生)、成人(住)、死亡(滅);或如,新生成瓶
(生)、中間使用瓶(住)、最終瓶壞滅(滅),有生、住、滅的前後次第。
(2) 經部宗以上主張,有為是生、住、滅,並且此三是同時存在;是生,亦是住,亦
是滅,當下產生一有為,就是變異壞滅。
例如,瓶區分有五個剎那,第一剎那的瓶生起之時,同時就是住、滅。第二剎那的瓶
生起的同時,第一剎那的瓶就滅。也就是,當第一剎那的此法生起之時,它的因(前一剎
那的此法)已經消滅。
正確通達無常的心必定了解:產生「第一剎那之彼法」未到「第二剎那之彼法」,於
彼法生成的當下,彼法就是變異性,彼法續流到第二剎那時位的同時,「第一剎那之彼法
」就消滅。
例如,「第一剎那的瓶」生成的當下──生成第一剎那的瓶,未生成第二剎那的瓶─
─就了知瓶是變異消滅。何時消滅?產生第二剎那的瓶之時,第一剎那的瓶同時消滅。
但必須清楚續流是存在──第一剎那的瓶到第二剎那的瓶、第二剎那的瓶到第三剎那
瓶等等,瓶的體性是剎那變異消滅,但不是瓶消滅不存在。
「剎那變異消滅」意謂,此法是有為,一定是剎那變異消滅的本質自性,也就是,是
「有為」周遍是「堪生住滅」(毗婆沙主張無常的有為不一定是剎那壞滅,生、住、滅是
次第成立;經部以上主張,有為是生亦是住亦是滅,當下產生一有為,就是變異壞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