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第二十九集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08-19 17:55:52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九集)  1999/6/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29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在:
  【積德累功。】
  這一句,《彙編》註解第一段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人都喜歡做好事,也都期望自
己在這一生當中有所建樹、有所成就,而往往都是自己因循苟且,不能夠奮發而墮落了。
所以此地教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訂一個期限,必須在這個期限之內完成,這
樣子才有進步。譬如讀書,我這一部書要用多少時間把它讀完,這樣才能收到效果。如果
是無限長的時間,人心就渙散,精神意志就不能集中,所以許多人失敗是這個原因。所以
學它有學期,有期限的,我們上學念書也是如此,你念個大學,四年的期限,你要把它念
完,這才能畢業。世出世間一切事都要立一個期限,如期完成。『積德累功』也是如此,
一天能做一件善事,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千樁善事,這所謂是日行一善。如果能夠精進努力
,希望每天多做一些善事,像了凡先生最初發願做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完成;第二次發願
行三千樁善事,三年就完成,這就是一定要有一個期限。
  在佛法裡面念佛法門叫剋期求證,經上給我們舉的例子,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
大乘經往往講的十日、百日,百日就是三個月,這樣才見到顯著的效果。所以淨宗,諸位
常常聽到,佛七的法事以七天,實際上佛在經上講的七天是七晝夜。我們現在這個七天念
佛,依舊感覺得非常的鬆散,原因就是沒有完完全全做到,不是七天七夜。七天七夜專心
一致,一定會有感應、會有成就。要真正把萬緣放下,功夫才能夠得力;稍稍有一點夾雜
,功夫就不得力。今天有個同學,證暘師,他問了一個問題,他的問題就是說在念佛堂裡
功夫不得力。他沒有仔細去反省,不得力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夾雜,再就是疑惑。現在因
為講堂天天講經,疑惑問題不大,夾雜的問題大。只要有一絲毫的夾雜,心裡頭沒有放下
,就有許多障礙,我們講的魔障,魔障現前。徹底放下,在念佛堂裡面七天七夜,如果能
像袁了凡那個樣子,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哪有功夫
不得力的道理!所以要放下,放不下,我們吃虧就大了,所以要發勇猛心,真信心,精進
努力。
  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地方勸導我們不要吝財,要歡喜布施。布施就是把吝財這個念
頭放下,歡喜布施。不要怕別人譏笑,我們就懷疑了。有一些人不明瞭這個道理,這種譏
笑是屬於誤會;有一種人是屬於嫉妒,有意來障礙的、來破壞的。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存心
,用的是什麼心,我們一概不予理會。我們所依據的是經教、是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
到我們真正有成績拿出來,這些人自然慚愧。所以絕不怕別人譏笑,動搖了我們的信心,
更應當努力的奮發。實在講,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是私欲,自私自利,愛欲、嗜好放不下
,這才是我們真正的障礙。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們這個障礙究竟在什麼地方?找到之後要
徹底把它放下,要有個勇猛心來對治,我們菩提道上障礙就減輕。
  佛經裡面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佛法機緣相當不容易。自己一個人不
能克服自己的煩惱,所以古大德提倡共修,共修是依眾靠眾,靠大眾來勉勵自己,來警策
自己,這是個對治的好辦法,所以才有大眾在一起共修。澳洲布里斯本的淨宗學會,下個
月七月十八號開始打十個佛七,七十天。這七十天的佛七,我們是日夜不間斷,每天二十
四小時念佛,這樣念七十天。最近他們在積極籌備。佛七當中,除澳洲當地,各個地區有
念佛的同修來參加,也有從新加坡去的、從台灣去的,從香港、從美國去的,我們歡迎真
正發心,一切放下,好好的用功。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我在這裡念一念大家聽聽,「不要空為美言而實行不副」,希望
我們都能夠說到做到,要有恆心,要始終如一。許多的人開頭還不錯,很像樣子,但是時
間久了就懈怠、就放逸。我們不避嫌疑,也不避冤枉,不因循,不間斷。世出世間法,諸
位都要曉得,所謂「好事多磨」。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我們在經典裡面讀
到,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跟佛陀說得很清楚,魔有意要破壞佛法,用什麼方
法?末法時期,魔王叫他的魔子魔孫都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佛法。世尊聽了這個話之後
流眼淚,一句話不說。所以我們今天要想真正用功、真正修行,障礙的人很多,包括我們
佛門自己的人。自己人是誰?我們曉得,波旬的子孫,他們出家不是為別的,就是為了破
壞佛法的,我們心裡清楚、心裡明白。佛告訴我們,對於這些人要用什麼態度?「默擯」
,默擯就是不理會。我們自己用我們自己的功,不理會他就好。不因循、不間斷,不求名
、不求利,老老實實,也不求果報。
  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會的事,利益眾生的事,我們很認真努力去做,有的時候還要委
曲婉轉去做,避免障礙!近代的大德教導我們低姿態去做。為什麼一樁好事,利益社會、
利益眾生的事情,還要低姿態去做?避免一些嫉妒障礙。我們最近發心幫助澳洲那邊一個
老人院,這個事情沒做成功,什麼原因?障礙的人太多。這是我們自己的疏忽,如果當時
低姿態來做這種事情,這個事情就做圓滿了。這是給我一個很好的教訓,也真正證實了好
事多磨,我們有很深的體會。細細想一想古聖先賢的教訓,真是大學問,真實經驗之談,
不能不讀,應當依教奉行,要認真的去學習。
  在古代,中國民間都曉得有一個竇燕山,《三字經》上有,「教五子,名俱揚」,竇
燕山。這個人是五代時候的人,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都還沒有兒子,這在古人就生煩惱了,
結婚多年沒有小孩。有一天他做了個夢,夢到他的祖父告訴他,他說你命裡頭沒有兒子,
而且又短命,就教他你要修善、要積德、要累功,要修積功德。他自從在夢中祖父教導之
後,他就非常認真努力,命裡沒有兒子,以後有五個兒子,這是求得的。就像袁了凡先生
一樣,袁了凡先生命裡頭沒有兒子,以後他有兩個好兒子,這證實了有求必應,這才是求
得的。所以求要以善心善行、要以真實功德做求的本錢。你沒有善心善行,沒有功德,你
拿什麼去求?決定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天天磕個頭、燒幾支香、供一點香花水果就求到的,
沒那麼便宜的,一定要認真修行。
  有求必應,這個道理是因果的道理,所謂是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
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有求必應是這麼一個道理。佛法也不能違背這個道理,所以佛教
導我們求都是教我們發心,發菩提心,教導我們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不要去做利益
自己的事情,這樣才是真正的斷惡修善。為自己利益是惡邊事,為社會、為眾生那些利益
那才是善邊事,那斷惡修善的意義我們才能體會。能夠損己利人這是大善,果報不需要求
,自然現前,善因善果。如果我們所作所為,對社會、對眾生是不利的、是有害的,對自
己是有利益的,眼前你雖然得到一點小利益,大災難就在後面。最大的災難是死後三途的
苦報,決定不能夠避免。這些道理現在人懂得的愈來愈少,這些事實真相佛在經論裡面雖
然說出來,現代人展開經卷看看,笑笑,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等到自己死了以後墮落
三途,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積德累功」,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
我們應當相信,相信的人、奉行的人有福。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Ipad56   2017-08-19 23:04:00
剋期求證,精進不懈。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08-21 16:08:00
阿彌陀佛!
作者: riveror   2017-08-22 12:36: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