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三集) 1999/6/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33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再談談了凡先生所說的善有半、滿,滿是圓滿,凡
是不能圓滿的,達不到圓滿的標準,就叫做半。他舉《易經》上兩句話說,「善不積不足
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總而言
之,不積就不能滿,就達不到圓滿,所以教我們要積德累功。德行必須是念念不忘,時時
刻刻存一個利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心,必須把自利捨棄。一般人不是不懂這個道理
,不是沒有讀過聖賢書,許多讀聖賢書的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為什麼
做不到?私欲沒能放下來。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種種愛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礙,世間
福報也被它障礙住了。眾生為什麼會墮三途?這裡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理解。佛經上對於三
途地獄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讀了、聽了依舊不能夠提起警覺,這正所謂的是麻木不
仁,只重視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未來有大害。所以善惡利害、事實真理,幾個人能夠認識
得清楚?幾個人能夠圓滿的做到?現代人他們做不到,說實在的話也不能責備他們,也不
能怪他們,為什麼?沒人教他。
這些大道理必須從小教起,所謂「少成若天性」,這很有道理。到中年、到老年,在
這個社會染缸裡面已經被嚴重染污了,雖然聽到覺得是有理,也會點點頭,但是境緣現前
依舊是迷惑顛倒,依舊放不下。原因就是認知不夠透徹,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由此可知
,教學多麼重要。中國在古代,把教學真的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國
家,所以這個民族能夠綿延幾千年到今天,它不會滅亡。我們再看西方過去新興的帝國,
時間都不能維持長久就衰了,我們有沒有認真去觀察興衰的因素是什麼?它是什麼道理興
旺的?什麼道理又衰退?中國是衰了一陣子,又何以能夠再復興?這個原因是文化的根很
深。雖然在近代,大家看到西方人,所謂洋槍大炮,屈服在武力之下,喪失了民族的自信
心。可是中國畢竟還有一些老人,他們心裡明白、心裡清楚,維繫著民族文化的命脈,等
待機緣發揚光大。什麼叫機緣?大家省悟過來,能夠再接受,這就是機緣成熟。在中國這
個大環境裡,幾千年的薰陶,說實在話容易覺悟,覺醒過來,這是中國人的福報。中國人
有福,世界人就有福。古聖先賢的教誨跟西方人的觀念確實不相同,中國自古以來就講「
天下為公」,就講「仁民愛物,推己及人」,這個胸襟多麼廣大,成就圓滿的功德。所以
縱然一時迷惑,短時間有災難,畢竟能夠恢復。
講到半滿,實在講都是在存心,這個註解裡面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個信徒上廟裡面
去燒香,供養兩文錢。兩文,現在人不懂了,什麼叫兩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錢才是一分
,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曉得,兩文錢是很少的。這是一個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家境非常清
寒,但是她布施供養的心真誠,所以寺院裡面住持老和尚親自給她消災。到後來這個女施
主發達了,再到寺廟裡面來燒香還願,這一次是供養千金,帶來很大的供養,老和尚只派
了一個出家人給她消災。佛事做完之後,她就問老和尚,她說,「我過去布施兩文錢,你
老人家親自替我消災;現在我供養這麼多,你為什麼隨便派個出家人,好像來敷衍我?」
老和尚就說,「過去妳布施的雖然少,妳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妳消災,對不起妳。今天
妳布施供養雖然多,妳心地的誠敬不如往年,這隨便一個出家人給妳消災就夠了。」半滿
,我們在這裡看到,不在供養錢多少,不在這個,在心地的真誠。這個說法好,不是有錢
、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圓滿功德,貧賤人就沒有機會修。明白這個道理,貧賤人往
往能修圓滿的功德,而富貴人往往修積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通達事
實真相,富貴人不會生生世世都富貴,貧賤人也不會生生世世都貧賤,貧賤人來生得富貴
,富貴人來生轉貧賤。你問問,這是什麼個道理?這一段所說的就是。在一個平常現象裡
面,富貴人多驕慢,貧賤人多半謙虛恭敬,哪裡曉得謙敬是德,驕慢把福折了。所以怎麼
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圓滿。
他還舉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呂洞賓的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這是道教的
,八仙之一,呂洞賓在早年遇到鍾離,那也是八仙之一。鍾離教呂洞賓一個法術,點鐵成
金,你要布施救濟一些窮苦人,你有這本事就方便了。呂洞賓就問鍾離先生,他說,「我
點鐵成金,這金會不會再變成鐵?」鍾離告訴他,「五百年之後它才會變成鐵。」呂洞賓
一想,我這樣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後的那些人嗎?「這個法術不要,我不學了。」鍾離讚
歎他,他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你這一念心,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圓滿了。」我
想現代人沒有這個心,別說五百年後的人害他,他不負責任,眼前的人他都害。從這個故
事裡面我們體會到一樁事情,諸佛菩薩、神仙都是以愛心對人,千百年之後的眾生,都決
定沒有一個傷害的念頭,何況現前!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末後有個結論說得很好,要緊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錢可以消千劫
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捨的多少,在心念,真誠心。如果心地不真誠,雖然黃金萬鎰,
這是講多,我們今天講,億萬的財富拿去布施供養,福只有一半,不圓滿。這個道理佛法
講得清楚,真誠、清淨、慈悲,不著相,正是佛法裡頭所說的「境隨心轉」,他的心量大
,他心裡面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這個功德就圓滿。如
果心裡面沒有捨棄妄想分別執著,心量窄小,所以說布施億萬金銀財寶,沒有辦法突破他
的心量,所以他的福報不圓滿,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細細的去思惟,細細的去觀察。
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論財施、法施,一切施為都隨著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
大圓滿,念念大圓滿,事事大圓滿。我們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懂,怎麼個修法?所以學佛
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下面講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誠之間來分辨。一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個行就大
;一念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這個善福也是小。《彙編》裡面引用了一個公案,宋
朝的衛仲達,這一條公案我們在許多典籍、古人筆記裡面見到,可見得衛仲達這個事情知
道的人很多。這個人官也做得很大,這是遇到這麼一個因緣,他被小鬼抓去見閻王,閻王
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搬出來,檔案分作兩部分,一部分是惡,一部分是善。惡的那一部分分
量太多,善只有一點點,善的檔案裡面只有一卷。閻王看到這個樣子就很不高興,吩咐判
官拿秤來秤秤。結果他惡的檔案雖然多,真是太多太多,善的檔案只有一張紙,它那一張
紙比它那個惡重。閻羅王看到這個現象,馬上笑容就露出來,他說,「你不錯。」
他就問判官,他說,「我現在還不滿四十歲,我怎麼會造這麼多惡?」判官告訴他,
「惡不一定是造的事,動一個惡念,陰曹地府裡頭都有記錄。」他說,「我那個善是什麼
事情?」他說,「這個善是朝廷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你寫了一個奏章,
勸勉皇帝不要做這個工程。」他就說,「皇帝沒有聽。」判官講,「雖然沒有聽,你這一
念心是為群眾著想的,不是為個人的利益,是為黎民百姓著想。多少黎民百姓,你以真誠
心去關懷他,這一念功德超過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惡念再多
,小!」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改過遷善,積德累功,我們就有信心,就知道自己應該怎
麼做法,曉得懺悔不難。衛仲達他不過是四十年累積的惡業,我們今天講無量劫積集的這
些惡業,一念之間可以悔改。這條公案對於我們改過自新,懺罪求福,帶來了很大的信心
。諸佛菩薩、天地神明所見的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希望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好,今天時間
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