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7) (補充--正性離生)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23 19:02:00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譯):「菩薩正性離生,乃至未起金剛喻定,猶未能得一切智
: 智(一切相智/一切種智)。....若已圓滿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妙法,從此無間,以一
: 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麁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
: 名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盡未來際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
■ 補充——正性離生
《大般若經》:「菩薩摩訶薩先已修習六波羅蜜多(先已久修六波羅蜜多),(之後
)初發心已(初得菩薩初地的勝義發心)便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證得不退轉地。」
《華嚴經.十地品》:「菩薩始發如是心(菩薩初地的勝義發心),即得超凡夫地(
異生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得種性決定,不會趣向餘道),離
世間趣、入出世道(正性離生入出世間的聖者位),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
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佛地)。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菩薩初地)。」
問:上引兩段經文中的「初發心」、「始發如是心」是何時發心?答:是指最初入菩
薩聖者位(見道位)——初地菩薩的發心,不是一般所說最初入大乘資糧道的發心。(註1)
一般說的初發心入大乘道,如此段《大般若經》說:「從初發心,修行布施、淨戒、
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趣入菩薩正性離生,修行極喜地、離垢地、發光
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同樣是“初發心”的名相,但所指涉的內涵不同。
菩薩六度波羅蜜多,分為二類,世間的波羅蜜多與出世間的波羅蜜多,以是否證得勝
義菩提心為其界限差別。
菩薩最初發世俗菩提心入資糧道,資糧道與加行道屬凡夫位菩薩,尚未現證無我空性
的法性真實;菩薩於資糧道與加行道,已久習六波羅蜜,從加行道世第一法入見道位,始
證得諦現觀無我空性的法性真實,這時親證空性,安立為勝義菩提心。
每一個法上有表相的世俗諦與實相的勝義諦,諸法的實相(勝義諦)是空性,聖者現
證法性真實,有證得諦現觀無我空性的聖者菩薩心相續中,才有勝義菩提心的安立。
初得初地勝義發心的菩薩入正性離生,離生,亦即脫離異生凡夫位,轉入菩薩聖者位
,世間波羅蜜多轉為出世間波羅蜜多。
初地菩薩是最初證得聖者位的菩薩,生如來家,種性決定——由正性離生,得種性決
定的正向決定,不趣向餘道。
《大般若經》:「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謂如實見四諦所攝及所不
攝諸法皆空;如是見時,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由能入菩薩正性離生故,便住『菩薩種性地
』中。既住菩薩種性地中,則能決定不從頂墮,若從頂墮應墮聲聞或獨覺地。」
* 初得菩薩初地(見道位)勝義發心,《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云:
「彼說極喜等十地為十種發心者,意取勝義發心(勝義菩提心)。
....菩薩入初地以後,已得勝義心,已超異生地,爾時唯應以勝義菩薩之名稱之。
....《釋論》引《寶雲經》說:『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未得勝義菩薩地。』故知特
說勝義菩薩,非通名也。
....又《般若經二千五百頌》(即般若經第十六會)說:『如實知(諦現觀)無實、
無生、亦無虛妄,非如異生所執所得,故名菩薩。』
此說諸法實性(空性),應如聖者所得而得,故彼所說之菩薩,亦是勝義菩薩,非異
生菩薩也。
....『生於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三種結,此菩薩持勝歡喜,亦能震動百世界。』住
初地之菩薩,過一切異生(凡夫)二乘地(聲聞獨覺地)故,內身已生定趣佛地之道故,
名生於如來家中,謂於自道種姓決定,不復更趣餘道也。
....又此初地菩薩,入種姓決定,由得彼果功德,遠離彼地過失,故生不共之歡喜,
由喜多故,說彼菩薩為持最勝歡喜者,由喜勝故,說此名極喜地。
....『從地登地善上進,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盡。』....此(見道位的初
地菩薩)以真對治壞彼種子名滅惡趣,《集論》亦說『惡趣之蘊界處等是所斷』也。又得
初地時,此菩薩之異生地一切永盡。
....四果四向(四雙八輩)中,從阿羅漢下數至第八,即預流向名第八聖者(即八人
地),如彼創獲聖法,生隨順斷智功德。此菩薩亦爾,由得初地故,能斷過失發生功德。
(不僅現證法性(空性),然安立為菩薩聖地者,在是否隨大悲轉,有無十二類百種功
德等增上)。
....《疏抄》謂此明世俗菩提心,非也,此約勝義心說。經說初發業者及發心未久,
與前說初地始生如來家中,其義相同,蓋本頌即攝彼經之義也。又《莊嚴大乘經論》等,
亦多說清淨增上意樂發心,即初地之發心。」
菩薩行者開始學習發心成佛,依次進入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最後於無學道
成辦佛果位。菩薩正性離生,是證得見道位,最初證得勝義發心、初地發心的位置。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玄奘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
究竟道。」修行進程的因果次第: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無學位)。
* 不退轉之位,以鈍根、中根、利根等不同差別的行者而言,《現觀莊嚴論》提到:
1.利根的菩薩行者,從凡夫位的加行道「煖位」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
2.中根的菩薩行者,獲得聖者位的菩薩正性離生(菩薩初地)後,開始發起勝義菩提心,
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3.最鈍根的菩薩行者,從獲得聖者修道位七地或八地的無生
法忍開始,就能一路邁向成佛而不退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