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帕奧禪師在《去塵除垢》中的勸勉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27 07:47:58
: 帕奧禪師在《去塵除垢》中的勸勉
: 持恒於聖潔的追求
: 你們應當聽從佛陀的忠言,奮力禪修,以便達到更高層次的清淨。
: 如果你們能夠輕易地在禪修當中獲得很大的進展,你們不可就此感到驕傲,而在還沒有達到良家子弟捨棄俗家生活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標時,即停止努力,不再前進。
: 反之,如果你們無法輕易地在禪修當中獲得很大的進展,你們也不應就此感到沮喪、氣餒。
: 禪修者禪修的進度快慢關係到他在過去世所累積的波羅蜜、五根成熟的程度,以及今生的努力。
: 你們應當謹記,禪修並非比賽,所以不應在你們之間作比較。
: 認為自己的修行比別人好是我慢;認為自己的修行跟別人
: 相等是我慢;認為自己的修行比別人差也是我慢。
(下略)
隨喜分享~如法師所言,那些佛世弟子,一聽聞能見道,為什麼現在人聽聞見不了道,
差別是他人已經經過了累世修行,過去世所累積的波羅蜜、成熟的程度,而我們不是。
另外這裡提到我慢的幾種分類,受益之餘,末學補充個延伸閱讀學習的回饋:
轉自:道次世界
https://www.lamrimworld.org/
摘自:《心類學》
雪歌仁波切講授
■ 調整聞法動機
我們現在學習的是《集論》與《大乘五蘊論》,透過這二部論的學習,即能好好了解
四聖諦,特別是「集諦」這一塊。宗喀巴大師也曾在《廣論》裡說過,真要了解集諦,必
須學習《大乘五蘊論》與《集論》。
集諦,確實是我們必須學習的東西。集諦教我們輪迴的因到底長什麼樣子,特別是內
心煩惱這部分,《大乘五蘊論》和《集論》講的非常清楚。因此,透過學習這二部論即能
學好集諦,對於輪迴的因也會有深刻的認識。如此學習之後,我們會生起一種希望,因為
我們知道輪迴是有因的,只要斷除了輪迴的因,我們就能去除輪迴、脫離輪迴,如此一來
,出離心就生起了。
生起出離心之後,我們所造的善根,才不會成為輪迴的因。否則,即使我們是多麼認
真地修行、學佛,所造的善根大部分還是會淪為輪迴之因。辛辛苦苦的努力,卻無法成為
脫離輪迴之因,反成繼續輪迴的因,不是太可惜了嗎?因此,我們必須生起出離心。
空正見,太深奧,蠻難的,是吧?比起空正見,生起出離心,容易多了。宗大師在《
菩提道次第》也說,內心沒有出離心或了悟空性的話,所種的一切善根,都會變成輪迴之
因。因此,現在我們學習集諦,目的就是希望學習之後能生起出離心(出離心是指厭離苦
諦所攝的行苦,也就是由煩惱與有漏業感得的有漏五蘊)!請以此調伏意樂,學習教法。
■ ({節錄}慢心所)

《大乘五蘊論》:「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
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云何慢。謂於劣計己勝。或於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過慢
。謂於等計己勝。或於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云何慢過慢。謂於勝計己勝。心高舉為性
。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
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云何卑慢。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
性。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P4-5《集論》云:「何等為慢,謂依
止薩迦耶見心高舉為體,不敬苦生所依為業。」P10
《大乘五蘊論》反而說的比較廣,《集論》則簡略些。慢心,分七,即慢、過慢、慢
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以下一一解釋。
首先說明,慢、過慢、慢過慢這三個。人啊,學問有高低、職位有高低、修行功德有
大小…等等不同的種類與層次,由向上、平等、向下三種角度,即可解釋何謂慢、過慢、
慢過慢三者。
慢。什麼叫慢?從自己的層級往下看不如己的人,心裡覺得自己很厲害、很棒,這就
是一般所說的慢心。
過慢。當我們對比與自己位於同層級的人時,實際上彼此程度是一樣的,但我們卻覺
得自己超越對方,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此即過慢。
慢過慢。這是更離譜的一種情形。當比較的對象程度遠超過自己,但自己卻自認為比
對方還厲害、還要棒,此即慢過慢。
由此可知,慢、過慢、慢過慢,這三個好像慢心的毛病一個比一個還嚴重,是吧?首
先是與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再來是與自己同等的相比,最後是與高過自己的人相比,無論
如何,都還是覺得自己比較優秀。這些想法,即慢、過慢、慢過慢。這應該很容易了解。
接著,我慢與增上慢。由我執或薩迦耶見引起的慢心,即曰我慢。薩迦耶見,乃執我
為獨立實質有的一種執著。此時,當認為我是獨立實質有,就好像我不須依靠其他的因緣
,一種「心膨脹」的感覺,這就叫我慢,它是薩迦耶見之後生起的一種慢心。我慢與薩迦
耶見,很接近、很類似,但它不是真正的薩迦耶見。因此,這邊說「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
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意思是,於薩迦耶見之後,內心有一種高舉、膨脹的情形,這
就是我慢。
增上慢。自己沒有得到什麼功德,也還沒到那個位置,但自己卻自認為已經到了那個
位置,自己已經有那様的功德了,這就是增上慢。
再來是卑慢與邪慢。卑慢的卑,即卑下、自卑之意,就是心裡覺得比較低下。不過,
有時候,雖說心裡低低的,但不代表他就沒有慢心喔,哈哈。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慢心呢?
當向上看到比自己優秀的對象時,他沒有慢與過慢的問題,他不會以為自己比那些人優秀
,但是啊,雖比上不足,但心裡卻覺得「也沒差多少啦!」這種想法就是卑慢。
邪慢。它與增上慢,不一樣。邪慢所認定的功德,並非真正的功德,而是一種錯誤或
過患,但他卻將過失看成功德,並以此自滿而生起慢心,這就是邪慢。邪,即認定錯誤、
顛倒之意。
問:卑慢,乃「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那您說,他看到人家比較
好,會覺得自己跟他差不多?還是自己會產生自卑感?因為後面講下劣心高舉,那
不就是覺得自己很不好?還是,剛剛您講的,看到自己跟別人好像差不多?但那看
起來有點像過慢了。
答:內心裡,如果自卑的感覺是真的,那就不算慢了,對吧?然而,如果心裡的自卑是
一種…面對第一等層級的人時,覺得比不上,但於此同時,卻將自己定位在略低於
第一等人的位置,即第二等的上層或頂端,但他實際上卻只有第三等的實力而已,
這即是卑慢。換言之,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心裡有受傷的感覺,覺得自己比不上
人家,此即是「卑」;但同時,他心裡對自己的認定,卻遠超出自己原有的程度,
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這就是「慢」。因此,卑慢,即又自卑,又自視過高。
問:如果自己是第三也覺得自己是第三,這不算慢,也不算卑慢,那可以算是什麼?可
以算是謙虛嗎?謙虛與卑慢,怎麼分呢?
答:這是什麼意思呢?…嗯…你們好像沒聽懂的樣子。我講的意思是…他其實排第三,
但他完全不覺得自己只有第三名,他認為自己差不多就是第一名的樣子,也就是在
第二名的頂端,快貼近第一名了。他心中的認定是這個樣子。然後,當他往上看第
一名時,心裡會自卑,覺得不如人,然而,他認為自己在第二名頂端的想法,還是
高過他實際的水平啊,這即是一種慢心。所以,這種心態就是卑慢。
問:《大乘五蘊論》的標點斷句,可能有問題。「謂於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
為性。」應該改成「謂於多分殊勝計已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才對。
答:喔,對。因為其他的也是如此,都是…心高舉為性。
問:「云何增上慢。謂於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這個地方
,只有指佛法上面的證得?還是其他的也可以?
答:世間與出世間都是,因為他所認定的功德,是對的、正確的。如果他認定的功德是
錯的話,那就變成邪慢了。因此,他所認定的功德是正確的話,那麼世出世間的功
德,都包括在內。
問:您解釋的是邪慢,但我問的是增上慢。增上慢,是指佛法上嗎?
答:不是不是,增上慢的對境,不是只有佛法上的,連一些世間功德、學問、好處…等,
都是增上慢的對境。
問:那這樣子與邪慢有什麼區別呢?
答:邪慢是把「不是功德的」自認為「是功德」,那已經錯了嘛!辨認時就認錯了,這
是邪慢的問題。但增上慢對功德的認定上,沒有錯誤。
問:什麼是增上殊勝?
答:殊勝的意思是…對他來說,還沒有得到,故曰殊勝。
問:「謂於有情苦及苦具心恚(瞋之一分)為體…」,苦具心恚為體,是什麼樣的相狀?
答:苦具,就像災難、四大種的變化等等。例如車禍了,車子撞了,我們有時候呢,對
車子也會生氣啊,這就叫苦具,意思是「苦的工具」或者「苦的來源的工具」。
( 註:苦具,即「具有造成苦的功能」之意。)
作者: yaqqq (^^)   2017-09-27 11:30:00
想請教該如何對治慢心呢?謝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27 11:58:00
從煩惱的粗細程度來說,對於粗猛粗重煩惱的現行,比如粗重的貪欲,佛典有說到不淨觀對治,瞋恚有慈心觀對治,而慢心可以界差別觀,知自己的不足來對治,比如佛典說上界天人因自己比欲界來得莊嚴、具有神通等而慢心重,可觀察自己其實還不具有解脫者如阿羅漢聖者、菩薩、佛等功德,我們人道眾生彼此間也是如此,簡單講知己不足可對治慢心根本來講,經典說慢心是由薩迦耶見而起,在煩惱的斷除上(不是只有壓伏現行而是根本斷除),證四果阿羅漢才斷除五上分結所攝的慢心隨眠,如《大般若經》說:「此復由增上品修道永斷五順上分結,所謂色貪、無色貪、無明、慢、掉舉,永斷此五順上分結故得阿羅漢果。」
作者: WEINUO (行人)   2017-09-27 14:57:00
我聽聞的方法是,去我執;做法是去當義工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09-27 16:13:00
薩迦耶見=無明我執相關的延伸閱讀,輪迴生死的根本——無明我執薩迦耶見:#1Pkgh4Ba [讀經] 盂蘭盆節相關(另外做義工要慎選,像最近新聞的妙禪也很多去那當義工)(因為這裡是佛版,本著義務告知一下,可參考精華區第13.)觀察心續中是否生起「慚」、「愧」心所,也能保護我們三門善護正念,遮止包括我慢的粗猛煩惱隨意妄行而作,如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說:維護世間有二,即慚、愧。阿含經也有諸多教示有慚有愧的教言。
作者: yaqqq (^^)   2017-09-27 20:26:00
謝謝~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