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0-04 20:55:30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引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說明資糧道的行者,還是有修所成慧。首先就提問什麼是
資糧道,因為《阿毗達磨集論》說過:「什麼是『資糧道』?答:凡夫戒、守護根門、飲
食知量、於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於瑜伽;再者,還有成為其因的其他善行、聽聞、
思惟及修習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註1)
此「凡夫」是指資糧道的行者,因為資糧道的行者還是屬於凡夫,「戒」就是指資糧
道行者心續中,不論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咒戒這些都可以稱為資糧道,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守護根門」的「根」有二種理解:一類的理解是指前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
身五根,「守護」的意思是說不讓這五根,譬如朝向會起貪、起瞋、產生我慢、忌妒等,
會產生這些煩惱的對象,也就是不要看這些對象,不要聽這些對象等,而朝向於善行方面
,這是一種理解。
例如不要讓眼根去看會產生貪著、瞋恚的對境。或者守護耳根,不要讓耳根去聽會產
生我慢、忌妒的這些對境等,守護好之後,讓五根能夠去朝向善,這是第一種理解。
第二種理解這個「根門」的「根」主要是指身語意這三者,也就是讓我們的身語意不
要造作惡不善法,能夠去行善法。簡單來講,守護根門就是斷除不善而行於善,不論從哪
一種理解守護根門,目的都是在這裡。
第三個「飲食知量」,就是飲食不要吃得太少,因為吃得太少無法維持生命的存活,
就無法修行。如果吃得太多就會起貪著,而且對於修行也不好。這是第三個飲食知量,這
些也算資糧道。
「於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於瑜伽」,此中的「瑜伽」就是修行,意即只有在中
夜(晚上中間的那一段)去睡眠,其它在中夜之前的初夜,及中夜之後的後夜就不睡眠而
修行。到這裡都還沒有提到資糧道有修所成慧,下文才會提到。
再者,還有成為其因的其他善行、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
。」
「成為其因」是指前面的凡夫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於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
進於瑜伽這四者的因,即成為這四者的因的其它善行也是被歸到資糧道。
「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是:聽聞所生的智慧,思惟所生的智慧
,修習所生的智慧(也可以),這裡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也可以是資糧道,其中最後一句「修習所生的智慧也可以」就是指修所成慧也可以算是資
糧道,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得出來資糧道也包含了修所成慧。在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的
這段引文就看得出,資糧道不是只有聞思這二種所成慧,也有修所成慧。
一位行者有沒有入資糧道呢?有賴於他的心續中有沒有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假設一位
行者心續中生起無造作出離心,就進入資糧道;假設一位行者心續中沒有生起無造作出離
心,就還沒有進入資糧道,也就是未入道。
無造作出離心,就是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心或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以這種心來
輔助或是以這種心為動機,就是以無造作的出離心,或是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心,為動機
或是為助伴,可以讓這位已入道的行者心中的其它善行,譬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
成慧,或是斷除十不善的別解脫律儀,或甚至大乘資糧道的行者,還有菩薩戒、密咒戒等
。簡言之,就是讓他內心(意)的其它善行,都轉為資糧道。
為什麼剛才提到的善行可以是資糧道?就是因為有無造作出離心作為助伴而形成的,
也就是透過無造作出離心作為助伴或動機,可以讓行者心續中的其它善行都轉為資糧道。
這個情況就如以大乘的行者來講,入大乘道的行者要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此無造作
的菩提心也可以讓大乘行者,所有身語意的善行都轉為成佛的因,大乘行者身語意的善行
會轉為成佛的因,其實都是由菩提心,也就是由「為利眾生願成佛」這種無造作的菩提心
作為助伴、動機而轉成的。
3.修的類別
心續中要生起道,其實要透過修。修在《廣論》中提到二種,即觀察修(或分析修)
及安住修(止觀,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