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供養大乘念佛求生淨土同修小語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1-17 00:54:04
上一篇講了很多,可能一些佛友還有點疑惑,
所以這篇再精簡的談一下,因為菩提心的發起真的很重要,
尤其是對修大乘者 與 修大乘淨土念佛人來講。
而為什麼 "菩提願心" 對修持淨土念佛人又特別的重要 ?
因為經上說往生淨土要發菩提心,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
這個意思是什麼呢 ?
就是極樂世界不要求我們目前實修的程度,要有多輝煌、多厲害、多有本事,
極樂世界在乎的,是我們的心願與目標 (菩提心),這才是重點。
若我們真心誠意的想向阿彌陀佛學習,我們心願想如十方諸佛的 "四弘誓願" 為目標,
想如 "彌陀四十八大願" 一樣為目標,
有一天我也想像佛一樣成為真正有能力、有智慧幫助一切眾生解脫的人,
這樣與佛同願,感應就對頻率了。
所以我們在平日修持當中,要常常檢視自己的 "菩提願心",也就是 "心態"。
是否正往著四弘誓願而前進,是否正往著《無量壽經》上面的四十八大願靠近。
這些都是檢視菩提心成長的一個依據。
那菩提心的標準是什麼 ? 有低標準,也有高標準。
低標準就是 : 世俗菩提心。 (《往生要集》: 緣事菩提心。)
高標準就是 : 勝義菩提心。 (《往生要集》: 緣理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初地菩薩以上證得才能發起,而初地菩薩以下都屬於 世俗菩提心。
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習菩提心的發起,必須先從世俗菩提心的觀念開始瞭解與學習。
世俗菩提心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 ? 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 "四弘誓願"。
而整個架構,又以其中二項為最高指導原則 : 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態當中,這二個都具備了,才真正算具備了發菩提心的根本標準。
而這二者又是什麼關聯呢 ?
首先,我們透過觀察六道輪迴一切眾生苦難,無論哪一道都被束縛在輪迴當中無有出離,
乃至於十法界當中,盡虛空法界的一切無盡眾生。
心中產生了第一種決心 :
" 我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我願幫助一切眾生都能究竟圓滿解脫。"
而為了能達成這個目標,我必須透過學習成就無上佛道,才能真正的滿足這個大願,
所以,就產生了第二種決心 :
"我要下決心成佛。"
這二種決心,如果能在心中真誠的生起,菩提心就發起了。
而我們選擇念佛、持戒、修善...等修行。
這就是屬於 四弘誓願的後面二項,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歸納如下 :
眾生無邊誓願度 (大悲)
起因 : > (大願) = 願菩提心 = 大乘者心態、修學動機。
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智)

煩惱無盡誓願斷
透過行動去落實成就
修緣 : > (大行) = 行菩提心 = 。
圓滿前述所發的大願
法門無量誓願學
(大行) 其實是為了成就 (大智),而 (大智) 是為了圓滿 (大悲)。
所以四弘誓願,歸納彙一,其實就是為了 "眾生無邊誓願度" 而開展。
四大願,濃縮二大願,再歸納一大願,其實都是相同的道理。
( 備註 : 世俗菩提心 = 願菩提心 + 行菩提心 = 四弘誓願。)
結合 淨空老和尚
對於菩提心的解釋 :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念佛
眾生無邊誓願度 (慈悲)
成佛
佛道無上誓願成 (清淨、平等、正覺) = (阿羅漢 > 菩薩 > 佛) = 。
之道
(真誠)
煩惱無盡誓願斷
> (念佛) + (求生淨土) +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
法門無量誓願學
(備註 : 為什麼 "真誠" 貫穿整個菩提心,以前並不太懂,後來當瞭解菩提願心的重要後
才明白,如果一開始的願心真是打從心底願意為了饒益一切眾生解脫安樂,
無欺真誠,是根本性德,會自然從心中活起,自動警惕自己。
如果我們心中帶著虛偽自私的心,自然就與願心菩提相違背了。
老和尚智慧廣大,這六項其實前前攝於後後,後後又攝於前前,
末學只是稍微簡單整理,僅以方便參考。
若明白上述簡表可知,所謂的大行,是建立在大願之下的。
無有大願,不堪稱為大行。
所以我們想將同樣一句佛號,轉為大行功德,自心有沒有發起大願之心,就很重要
因果不虛,心行感果是不同的,所以老和尚才講念佛人有一百種果報。
大願大心屬於種子,持戒念佛修持等於灌溉,若沒先選好種子(正確發心)去灌溉。
也只能算二乘以下的行持,就不屬於所謂大行了,這就是發心的重要性。
當然佛號本身功德不可思議,確實會種下大乘金剛種子,來生後世因緣成熟也會成佛。
但無論三世諸佛,最終都要發起大菩提心的,因為有願心,有目標,才有行動。
尤其我們目標是在這一世成就,所以當前把發菩提心的觀念弄懂,就更顯得非常重要。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願行若能都照顧到,這樣往生就有信心了。
當然心態調整發起後,難免會有退失、怯弱..的時候。
但至少 ..
第一,我們觀念至少弄懂了,心中至少能有個定論決心,發菩提心是重要的。
第二,這個觀念心能定論下來,退失至少就能知道要精進,怯弱能知道要勇猛。
一切都是從觀念清楚開始。
最後 ..
" 眾生無邊誓願度 與 佛道無上誓願成 "
這二個決心要常放在心上修持增長。
那如何增長 ? 《無量壽經》等各宗派典籍,經論上都有教導我們如何去觀察。
老和尚講經也都會講到這方面的觀念,但至少這個最上頭的綱領抓到了。
聽經就知道要怎麼抓重點聽了,修行也比較能知道為何目標而修。
" 煩惱無盡誓願斷 與 法門無量誓願學 "
這二個行動,修淨土者就是以念佛與求生淨土當成主要實際行動落實。
當然修善、持戒、聽經聞法..等等,都是重要資糧。
觀念架構弄明白了,修持就會很有方向了。
因末學仍在學習階段,只能粗略整理僅供養參考,難免有不足之處,還請體諒 ..
願大家都能為饒益一切眾生解脫安樂,發起殊勝菩提心。
-
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入菩薩行論》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7-11-18 10:55:00
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1-17 17:09:00
阿彌陀佛!
作者: claudeee (禍風行)   2017-11-17 00:55:00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7-11-17 03:2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1-17 06:41:00
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菩提心以大悲心為基礎,大悲心以厭離苦諦所攝行苦為基礎發生起為利有情欲成辦佛果(大乘宗義承許的佛果為圓滿證得法報化三身)的菩提願心,此時所受的戒為菩薩願心戒,菩提心可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最初發起的菩提心為願菩提心,受持願菩提心的「菩薩願心戒」之後,進一步要落實菩薩行,此時受持行菩提心的「菩薩行心戒」亦即菩薩三聚淨戒,菩提願心、菩提行心含遍整個大乘道,入大乘道以大悲菩提心與無我空正見攝持行六度四攝等菩提道的一切法行,已發心入大乘道後,隨著修行的開展,入道菩薩心續中隨著修行的證量,次第證得大乘道類發心增上,乃至圓滿佛果一切相智(一切種智)之法報化三身,透過佛果法報化三身的身語意三業功德,而能成辦利益眾生的利他圓滿。延伸閱讀:於本板輸入關鍵字 "菩提心:儀軌受法/願心儀軌"有本板分享過的 "法身 菩提心:儀軌受法/願心儀軌"系列文
作者: onesadman (一線生機)   2017-11-17 11:59:00
隨喜讚嘆
作者: tin989 (大張哥)   2017-11-19 19:43: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