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教授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 以彼等(現前、現量)定義中「已離分別、無錯亂」之條件,提出思惟的方向。
現前、現量一定是已離分別。
例如,執瓶之眼知是現前,為何執瓶之眼知是已離分別知?原因是什麼?
又如,眼知見到花,但心想另外一個事物,當下的眼知是不是離開分別知?
又如,眼知見到花,心續中有現行我執,當下的眼知是不是離開分別知?
再者,以執瓶之眼知來說,瓶本身是不是離分別?並不是。那麼,執瓶之眼知是已離
分別知,原因是什麼?
總之,就是必須清楚:現前、現量是已離分別,原因是什麼?
如下說明:現前、分別知,各自趨入對境的方式並不相同,以及安立是否錯亂的道理
也是不同。由此更能了解,現前的定義中所謂的「已離分別、不錯亂」。
* 現前、分別知,各自趨入對境的方式不相同——
(1) 分別知趨入對境的方式是依於「義共相」而趨入,並不能直接緣到對境上的實際
情形。也就是說,透由覺知中顯現對境的義共相而趨入對境,並不是對境方面直接顯現於
覺知中。
以譬喻來說,分別知如同瞎子一般,瞎子想要抓一匹馬,但是沒有辦法直接抓到馬,
因為看不見馬,所以必須依靠綁馬的繩子,沿著這個繩子就能抓到馬。此中,以綁馬的繩
子譬喻「對境的義共相」,以馬譬喻「對境」。
(2) 現前、現量趨入對境的方式是:對境方面直接顯現於認知中,而認知直接趨入對
境,並不是透由其他法而顯現。
所以,現前是已離分別,其原因就是:覺知中沒有顯現義共相,也就是說,並非透由
顯現義共相而趨入對境,而是對境本身從自己方面直接顯現於覺知中,覺知直接趨入對境
。所以,彼認知若是現前,則必定沒有顯現義共相。
* 現前、分別知,各自是否錯亂的道理並不相同——
(1) 現前是無錯亂之認知,意謂對於自己的顯現境無錯亂。
又,無分別知(現前)的「顯現境」與「趨入境」是同義。所以,以現前而言,「顯
現境」與「趨入境」是同義,因此,彼現前若是錯亂於顯現境,則必定是錯亂於趨入境。
例如,以執瓶之根現前(眼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