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
Submit
Submit
選擇語言
正體中文
简体中文
PTT
Buddhism
Re: [討論] 無法開脫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7-12-04 22:17:55
※ 引述《heaven1123c (放下即可看見真相)》之銘言:
: 佛法是求讓人開脫俗世的智慧
: 然而
: 沒有經歷痛苦不確知自己是否已經開脫
: 經歷痛苦卻又深陷泥沼得知無法開脫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6.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7.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8.htm
你應該先把這些佛經故事看清楚。
: 人真的很奇怪
: 很像以為自己會永遠活著在煩惱眼前的痛苦
: 知道佛經上的道理卻無法變成有智慧的佛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雜阿含經(一一二五)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對佛弟子來說要想了解佛法重要的必要條件是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如果只是自修佛教經典卻不親近善男子、聽正法這是錯誤的修行方法。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別譯雜阿含經(一〇二)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
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
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
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
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只有修四念處才能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處就沒辦法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因此佛弟子必須親近善男子、聽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導的正法修四念處
才能斷除所有煩惱走向涅槃,
你又沒有親近善男子、聽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導的正法修四念處當然沒機會變成佛。
: 許多出家人在我眼裡也是同樣的人
: 只是出家遠離俗世卻不一定有拒絕痛苦的能力
現在佛教已經沒落,
很多出家人不是斷除所有煩惱的阿羅漢。
斷除所有煩惱的阿羅漢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你可以參考這個故事,
http://www.charity.idv.tw/r/16.htm
成為阿羅漢之後會體驗到更強烈的快樂,
這種快樂超越了所有世間快樂佛經稱作寂滅為樂。
要了解什麼是斷除所有煩惱可以參考下面網址的佛經故事: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9.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31.htm
如果有人砍斷阿羅漢的雙手雙腳,
然後在阿羅漢身上倒一堆大便。
阿羅漢不會生氣、不會傷心難過、不會覺得噁心、不會緊張不安(沒有心苦),
阿羅漢一樣心情輕鬆愉快,
不過阿羅漢的身體會有一點不舒服(阿羅漢入滅前還是會有身苦),
這就是阿羅漢跟一般人的不同。
: 只是將自己的弱點隔離開來
: 人性依舊軟弱
: 佛法上面說的開脫是真的做得來的?
: 做到了也無法再體會生命的喜悅與俗世的悲哀
你所謂生命的喜悅說穿了是欲界貪,
佛放棄了欲界貪以讓自己體驗更大的快樂。
舉例來說很多人認為有錢就會快樂,
但這種快樂很難得到,
有時候賺大錢心理可能會有幾秒的快感,
但是大多數時間是為錢煩惱。
佛教想要的是不會被錢影響不會被感官接觸所緣影響的快樂,
也就是說就算人生挫折再多一樣很快樂。
當琉璃王消滅釋迦牟尼家族時,
佛完全不生氣也不傷心難過心情一樣輕鬆愉快,
這種快樂超越其他人能體驗到的快樂。
至於俗世的悲哀,
那是佛教要斷除的東西,
你想自討苦吃、自尋煩惱、追求俗世的悲哀是你自己的事,
佛教只想要更好的感受不想要這種不好的感受。
: 這真的是可行的方向?
: 該如何是好?
以下有適合台灣人修四念處的相關網頁給你參考: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
http://ebooks.dila.edu.tw/series/WZK/books
https://www.udaya.dhamma.org/zh-tw/
https://www.mahasati.org.tw/home/index.php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05 04:35:00
阿彌陀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2-05 08:50:00
為何你這的方法是專注在腹部的起伏,但大多數地方教的都是專注在鼻前,有比較好嗎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2-05 22:45: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2-06 09:54:00
數息是修止,止修成了才能止觀雙運.可是把觀腹部起伏,稱為修觀,我不太懂,沒定力的觀,是屬於慧學的那一階段.因為觀,心一定會漸漸散掉不再有心一境性,這時還要再回去修止,然後再觀,這樣是止觀雙運.可是這教的方法,一上手就說是觀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7-12-06 13:20:00
四念處依大念處經就好啦, 毀他非善, 請止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7-12-06 14:27:00
我在問問題,那裏"毀他"了.請指正,謝謝你.現在很多這種內觀的法門,跟經論講的不一樣.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2-06 16:26: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繼續閱讀
[演講] 達賴喇嘛尊者 慈悲心與全球的責任感
Answerme
Re: [討論] 無法開脫
Xras
[課程] 法鼓文理學院推廣教育:《心經釋》導讀
cool810
[其它] 雖換了新板主 不過板風依舊~~
yaqqq
[法語] 太上感應篇第七十一集
ppt51543
Re: [討論] 無法開脫
heaven1123c
Re: [討論] 無法開脫
cool810
Re: [討論] 無法開脫
ashenvale
[公告] 板主移轉
nknuukyo
[其它] 讓你的電腦無法上色情網站的守護天使
scott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