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止觀:於彼所緣如何安住--立無過規 (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1-26 09:24:17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廣論》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奢摩他〉
摘自:《奢摩他講記》(2007年) 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所緣的對象已經講完,在心如何朝向對境這段,談到無過失的等持是什麼樣子?有過
失的方式要把它除掉及修時之量,即等持的正確標準。
無過失的標準有二,當心指向對境時,應當具足二個特色,才算沒有過失。就是內心
有境而言,要具有力量的明分,要明晰清楚。其次指向對境,要能專一地安住在對境上,
這是沒有忘念,這是住分的部分。要在這二個特色下,心朝向對境。
當這樣講時,有人說二個條件之上,還要加上樂,有人主張要加上澄清,有人主張自
宗所說的具有威力的明分不必要,有這三種不同的主張,如何把它破除,上週已講解完。
當朝向所緣對象作實修時,有二種特色。把這二個特色,不斷地加強,首先內心擁有
威力的明分,這部分要加強,之後專一安住而無忘念的部分,它的威力也要不斷增強。在
觀修的過程中,這兩方面的威力不斷地增強。
當心指向所緣對象,行者會遇到什麼障礙呢?沉和掉,它的內容是什麼呢?
具有威力的明分不斷加強,阻礙者是昏沉;要專一對境方面,所碰到的障礙是掉舉。
沉與掉是修等持主要的障礙。
前面談過了,當心指向對境時,要具足二個特色,而且這二個特色的威力,還要不斷
地強化。在不斷強化這二個特色時,所遇到的障礙,主要是這二項 — 沉和掉。
昏沉能障如是明顯,掉舉能障無分別住,沉掉二法為修淨定障中上首,亦即此理。
此理是道理,沉和掉二者,各別會造成障礙,在具有力量的明分增長方面,會遇到的
障礙是沉。在專一安住無忘念的等持這部分,會遇到的障礙是掉舉。
二個等持的特色有各別不同的障礙。為什麼要談這二種?心朝向對境時,要具足二種
特色。就明分本身,明分的威力要發揮、要進步,它所遇到的障礙就是沉。專一無忘念的
這部分要進步時,它會被掉舉障礙。前面的討論,是成立的理由。
上次談到內心朝向對境來作實修,要具足二個特色,這是無過失,才是正確的,之後
要不斷強化這二個特色,就有境本身,內心有威力的明分不斷地加強,專一安住無忘念也
不斷地加強。這二者不斷加強,稱為觀修。
上次說過,明分主要講的是有境的明分,不是對境的明晰清楚。有境內心非常地清晰
,不是對境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內心指向對境時,對境粗略差不多也就可以了,譬如觀想
佛像時(註1),佛像的頭、手、腳,大致的輪廓出現,粗略的輪廓形成,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就可以滿意了。心要專一地朝向對境,好好地修等持。
假設不滿意這種情況,再進一步在頭的部分:眼睛是什麼形狀?嘴巴是什麼形狀?鼻
子是什麼形狀?頭髮是什麼形狀?一項一項,要把它注意得非常清晰的話,心思會散亂掉
,無法得到等持。可見第一個特色,有力量明分顯然不是指對境很明晰,應該是指有境內
心非常的明晰。
有境內心非常的明晰,不是像昏沉睡覺的樣子,就是心非常清明,就算內心非常清明
,也不一定把對境看得清清楚楚。清晰、明晰指的是有境本身,不是要把對境看得非常的
清晰,那就差非常多了。在前面談過了,明分的部分應該要重視有境,而不是對境。
其後思惟身之總體,心中若能現起半分粗大支分,大略輪廓就好了,一半一半差不多
粗略就可以了,縱無光明應知喜足,縱然不是很明晰,也應該滿足,於彼攝心,心專一安
住在這裡,好好修等持。
此中道理若以此許猶不為足而不持心,若心不是好好維持在對境上,欲求明顯,想要
把對境觀想得明晰,數數攀緣,再三觀想對境,緣這個對境,要把對境緣得非常清晰。所
緣的對境,可能愈來愈明晰、清楚,然非僅不得妙三摩地令心安住,且障得定。心不能得
到好的等持,心也不能安住,而且會障礙得到等持,這是講對境的明分。
若熱切去追求對境的明分,可能會形成修等持的障礙,所以現在講要具足二個特色,
一個特色是明分,明分講的是有境的明分,不是對境的明分。之前談到修所緣和修行相二
項,修所緣部分指對境。
舉個比喻,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若這樣講,本來看到有為法,並不知道是無常,沒
有想過,現在想到了。以前沒想到無常,現在會想到無常,這是修所緣,見到有為法時,
以前不會緣無常來思惟,現在會;以前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內心形成了新的了解,已
經能思惟到了。
之後指向對境,思惟無常時,所緣心唯有有為法是無常。能思惟的心本身,心王和心
所很多種,有境本身要具有威力的明分,還要專一的安住,這都是有境要齊備的特色。對
於有為法是無常這個對境,指向它時,內心去思惟無常,要用具足這二種特色的內心去思
惟,要用專一安住的等持去緣取這個所緣─無常 — 來作觀修,而且緣取對境時,還要有
境本身具有有力量的明分,這樣去思惟無常,這是修所緣和修行相的部分。
一個對於經論的意義很重視的人,他會特別追求,把不知道變成知道,把不了解變成
了解。這個段落是修所緣,非常重視修所緣,但是不會把修行相作為主要,會形成這個毛
病。因為由不知道變成知道,有一個新的了解,對這部分很重視它,重心會放在修所緣的
部分。修行相這部分若不太重視,實修上會造成偏頗。
實際上,就實修本身,主要的核心是放在修行相上,比起修所緣,修行相更重要。所
以經論的意義了解後,去修它的行相,更為重要,所以有這方面的毛病。對這個毛病要好
好了解,了解後應當好好重視修行相的部分。是緣取對境,修所緣之後,再進一步修行相
還更重要。
譬如在止和觀這部分的討論,注意所講內容,主要重點都放在修行相上。在明分和住
分兩個特色都齊備的情況下,逐漸要把沉和掉二者破除掉。
就沉而言,粗分和細分有很多種;掉舉而言,粗分和細分也很多種。就沉而言,從粗
分到細分,逐漸破除掉,因此內心明分的威力,就愈來愈強。掉舉部分,從粗分到細分,
慢慢滅掉,所以內心住分的威力,就愈來愈強。
故若不識粗、細沈掉及雖識已,不知淨修勝三摩地破彼二軌,況云勝觀,即奢摩他亦
難生起,故智者求三摩地,於此道理應當善巧。
沉和掉都有粗細,要好好明辨清楚。若粗細的沉掉不能明辨清楚,或說已明辨清楚,
但是不知道如何靠著等持純淨的實修,把這二者滅除掉,不要說得勝觀,連安止都不會產
生。
對等持非常重視的人,對純淨修法的方式一定要了解。純淨的修法是把沉掉二者,先
把它明辨清楚,之後再把它除掉,這樣算是純淨實修的方式。若不同於這個,就不是純淨
實修的方式。
不是純淨的方式,是指不知道等持本身應當具有二個特色,粗細的沉掉不能明辨清楚
;明辨清楚了,也不能破除掉。不是純淨的方式有什麼毛病?不會得到純淨的等持,沒有
產生等持,不要說勝觀得不到,安止也得不到。
得到勝觀前,要先得到安止,勝觀的產生要靠安止,安止的產生要靠純淨實修等持的
方式。等持本身實修的方式,若不是很純淨,安止不會產生,勝觀也不會產生。就算一輩
子花力氣努力實修,得不到止觀的證悟。完全白費工夫,會有這個危險。
所以重視禪修的人,無論如何「純淨的觀修方式」是什麼?這個道理一定要好好了解
。也許重視禪修的人,一輩子在山上閉關禪修,但是止觀的證悟絲毫沒有產生,可能會有
這種情況,這樣就浪費了。一個聰明有智慧者,希望不浪費他所作實修的行為,也希望他
能發揮成效,既然作了,有一個效果。這樣聰明的人,要非常重視純淨的實修方式。
前面談到於此道理應當善巧,「此」指的是什麼的道理,應當善巧了知?就是等持純
淨的實修方式,對等持純淨的實修方式,這部分的道理,應當好好了解。
純淨的實修方式是什麼?前面談到等持本身要具足明分和住分這二個條件。這二個條
件要達成,要靠滅掉沉和掉,沉和掉滅掉有多少,明分和住分就有多少。把沉粗細逐漸滅
掉,明分的威力就愈加強;把掉舉粗細逐漸滅掉,住分的威力就非常強大了。所以明分和
住分這二者要齊備,就靠滅掉沉和掉這二者。
沉和掉二者粗細的層次有很多,滅掉多少,明分和住分的威力就有多少,因此應當這
樣去實修等持。可見這整個過程,要把沉和掉粗細的部分,把它仔細的分辨清楚,就非常
重要了。因此前面談到「應當善巧」,應當妥善去分辨清楚。為什麼談到妥善的把它分辨
清楚,就表示把粗細的沉和掉分辨清楚,沒有那麼容易了,所以才談到要妥善的、善巧的
把它分辨清楚,表示不太容易了解。
有時候不是沉,把它認為說是沉;有時候是沉的部分,不能分辨清楚,認為不是沉。
有時候是掉舉,認為這不是掉舉;有的不是掉舉,卻把它認為是掉舉。要把它區分清楚,
恐怕不太容易,所以才談到要妥善地把它分辨清楚。能夠妥善分辨清楚,才有辦法破除它
。當沉和掉粗分和細分都沒有了,明分和住分的條件就完全齊備,這個等持就非常的純淨
,這樣的實修方式,就非常的純淨。
在這段裡看到至尊大主宗喀巴所作的責備,表示很多人實修沒有效果,因為連沉掉都
未分辨清楚,所以首先應妥善分辨沉和掉,之後再把它滅除,可見這二者是綱要。滅除掉
的方式,不是現在這個段落要講的,應當是後面才要解釋,所以現在不說。
現在這部分,主要是講修安止的順緣是什麼?也是要講把逆緣的部分破除掉,這個後
面才要說明,因為要先重視順緣的部分,順緣先齊備,內心的等持禪修逐漸有威力,慢慢
把逆緣破除掉。
若順緣的部分尚未學習到,去解說破除逆緣,不可能破除逆緣的。前面順緣條件尚未
齊備,因此不具足威力;不具足威力的情況下,要打敗逆緣,根本不可能,鐵定被逆緣打
敗,所以不是這種方式。一定先講順緣的部分。
沉掉乃是修止之違緣,違緣及破除之方法皆於下說,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三摩地之
理。
沉掉乃是修止之違緣,當然要把逆緣打敗,昏沉和掉舉要滅掉。違緣及破除方法皆於
下說。後面才要講分辨逆緣及破除掉逆緣的方法。「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三摩地之理」
,這部分主要是修安止之順緣,如何引生等持。
這個段落是放在成就安止的順緣,如何先產生等持,等持產生後,才會逐漸產生安止
,現在講的是修安止的順緣,是先引生等持,等持怎麼產生?
後面當說者,即是第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它的科判分二,一有沉掉時應如何修,二
離沉掉時應如何修。初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沉掉,二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初又分二,一決擇沉掉之相,二於正修時生覺沉掉正知之方便。
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心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成二項:一、有沉掉時應如何修;離
沉掉時應如何修。一、不能分辨清楚什麼是沉?什麼是掉?把它解釋清楚,這就是要先分
辨清楚粗細沉掉的重點。二、知道沉掉之後,為了把它除掉,在對治上無法發揮功效,不
知道怎麼對治,滅掉它?所以第二個講的是 「把它破除掉的方式」。
清楚的分辨粗細的沉掉,分辨之後如何把它破除,全部放在第三個大綱裡,住所緣後
應如何修分二:(一)有沉掉時如何修,(二)沒有沉掉時如何修。第一個有沉掉時如何
修,包括二項,談到的二個重點就是剛才提到下當廣說的內容。
前面講「有沉掉時應如何修」,分兩個大綱,剛剛談到的「如何分辨清楚粗細的沉掉
」,分辨清楚後「如何把它滅除」,這二項全部列在第一個大綱,就是「有沉掉時應如何
修」。從 365 頁倒數第 2 行開始,一直到 372,整個都是「有沉掉時應如何修」。這麼
長的篇幅裡,講的就是「如何把它分辨清楚粗細的沉掉」,分辨後「如何把它滅除掉」,
這裡談到違緣及破除之方法皆於下說,就是指 365 頁到 372 頁。
「故此當說修止順緣引生三摩地之理」,引生等持的方法,道理何在?就安止而言,
有它逆緣,逆緣的部分要分辨清楚,並要把它滅除,這部分現在不講,現在重點放在順緣。
安止的順緣是什麼?安止的順緣就是安止的因。首先要產生無過失的等持,怎樣引生
無過失的等持,解釋「九住心的次第」(註2)。九住心的內容,這要作說明。這算是安止
的因,所以稱它為修止的順緣,就是要先齊備安止的因。
安止的因是什麼?要生出無過失的等持,止和等持有因果關係,因為安止是將來要得
到的果,能成的因是等持,所以等持把它稱為順緣。所以有必要先把等持作個說明,要把
它分辨清楚。
(....待續....)
作者: newre   2018-01-27 00:30:00
感恩分享~受益無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