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誰是善知識?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09 13:20:03
: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道前基礎〉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
: 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
■ 補充──譯本對讀
摘自: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親近善士
丁一 所依善知識的德相:
總之,經論均從各乘的觀點宣說多種善知識的德相。但此處所說的,乃是能教導弟子
三士道次第,引領弟子趣入大乘成佛之道的善知識。彌勒菩薩於《大乘經莊嚴論》(梵:
Mahayana-sutralamkara-karika) 說:應依止具足:調伏、寂靜、極寂靜、德勝、具精勤
、教富饒、達實性、善巧說、悲憫、離厭的大乘善知識。意指弟子必須依止其備這十種功
德的善知識。(註1)
未能調伏自身者便沒有調伏他人的條件,所以能調伏他心相續的上師,必須先能調伏
自心相續。那麼他們要怎樣才能調伏呢?假如只是隨便修持一下,就說獲得證悟功德,這
樣便全無益處可言。他們必須擁有一種能與總體佛教相配合的調心方法,而這種方法定非
「三學寶」(戒定慧三學)莫屬,而彌勒菩薩在論中是以「調伏」、「寂靜」、「極寂靜」
這三個名相來代表它們。
論中所說的「調伏」是指「戒學」。
《別解脫戒經》(梵: prat imoksa-sutra。比丘、此丘尼於每月十四或十五,與二
十九或三十的其中兩日,舉行布薩誦戒時,必須念誦這部律典)說:意馬不停四處奔馳,
不斷努力仍難駕馭,而別解脫戒便是錄滿尖釘的韁繩。
《律分別》(梵: Vinaya-vibhanga。即漢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亦說:這是
未調伏的弟子的韁繩。
上文是說,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猶如野馬,令我們不停追逐邪境。正如練
馬師用優良的韁繩馴服野馬一般,善知識學習戒律,調伏根門,以極大的毅力令行為改邪
歸正,所以善知識必須把野馬般的心相續調伏。
「寂靜」是指成就「定學」。
心意內攝,靜寂安住的心境便是「定」這是依仗守護戒律,捨棄惡行,修習善行的正
念、正知而獲得。(註2)
「極寂靜」是指成就「慧學」。
這是依仗心得堪能的奢摩他,專觀「真實義」而達成。
然而,僅擁有調伏心相續的三學證德並不足夠,善知識還要真備聖教功德(教正法)。
所以「教富饒」就是能對「三藏」等教法博學多聞。善知識敦巴(仲敦巴大士)說:大乘上
師在說法時,必須令弟子獲得深入瞭解。在修持教法時,必須顯示出在聖教衰微時 (修持
正法)能有什麼利益,在當時的情況下能有什麼用處。
「達實性」是指通達「法無我」的殊勝「慧學」。或可以這樣說,善知識若能現證「
真實」(藏: chos nyid,debzhinny id,yang dag nyid。又作法性、真如性、實相。)固
然最好,假如不能的話,由教理通達「真實」也可以。
善知識縱能具備教、證功德,但是,其功德若比弟子低劣或與弟子相等,仍不足夠,
所以他的功德必須勝於弟子。《親友書》(梵: Mitra-varga)說:人們若依止比自己低劣
的人便會退步,依止同等的人則同等,依止比自己優勝的人則會優勝。所以要親近勝過自
己的人。你們若依止具有殊勝的極寂靜、具戒及勝慧的人,便會成為比那些殊勝者更殊勝
的人。
樸穹瓦(藏: Phu chung ba。迦當派祖師)說:當我聽聞大德的生平傳記,便會生起見
賢思齊之心。
塔西(藏: mTha’-bzhi)說:我是以熱振寺(藏: Ra-sgreng。是迦當派的根本主院)的
上座大德們為榜樣。
所以,我們必須效法那些功德勝過自己的人。
以上六種(調伏、寂靜、極寂靜、達實性、教富饒、德勝)是自己所要具備的功德,其
餘(真精勤、善巧說、悲憫、離厭)則是攝受他人的功德。
有說:「能仁(佛陀)不能以水洗淨罪過,不能以手去除眾生的苦惱,也不能把自己的
證德轉移給別人,而是向眾生開示法性真諦,令他們得解脫。」
(欽一切智mchims thams cadmk hyen pa于《阿毗達磨俱舍論疏》mchims mdzod gyi
’grel pa mngon pa’irgyan 說此頌是出於慧鎧論師Prajnavannan 所造的《法句經道品
釋》Marga-varga 及《法句經優陀那品釋》Udana-varga。待考。參見《廣論》英譯本: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Enlighten ment。)
所以,諸佛除了以無謬開示道軌來攝受眾生外,可沒有以水淨除他人罪過等這類事情。
在四種攝受他人的功德之中,「善巧說」是指在說法時具有清淨的發心動機,意指善
知識是以慈悲發心說法,而非為了求取利養、恭敬等等。博朵瓦(藏:Bo do ba。迦當派教
傳派祖師)曾對慬哦瓦(藏: sPyan snga ba。迦當派修傳派祖師)說:黎摩(藏:Li Mo)之子
(慬哦瓦)!不論我說了多少教法,從來沒有對一句感謝讚歎的說話感到歡喜,因為一切眾
生無不處於無助的苦境之中。所以,善知識也應該像這樣。
「具精勤」是指以利他為樂事,永無間斷。
「離厭」是指能忍受說法的艱苦,屢屢講說,永不厭倦。
博朵瓦說:三學、悲憫、達實性這五種功德是最重要。我的軌範師向尊(藏:Zhang bt
sun)既不博通經教,亦不能忍受挫折,就連感謝他人幫忙的話也不會說,但是,由於他具
有這五種功德,所以凡是來到他面前的人皆能得益。甯教(藏:gNyanston)是個極為不善辭
令的人,他每次進行供養回向時,只會這樣想:“這裏沒有一個人能明白我的說話”。但
是,由於他擁有這五種功德,所以凡是親近他的人皆能得益。
所以那些僅以稱讚、宣說學處的功德來謀生活,而不能精進修行這些學處的人,便不
適合作為善知識。這種毫無實義的虛言,就像有人以演說旃檀木的好處來謀生一般,當有
人問他「你有沒有旃檀?」,他卻回答「沒有」。《三摩地王經》說:末世的比丘多無戒
律,徒尚自誇博學多間,他們雖然讚歎戒律,但是不會精勤守持自己的戒律。
經中對於定、慧、解脫,也有這樣的說法:有些稱讚旃檀的好處者,大談旃檀是怎樣
芳香撲鼻,但是,若有人問他們「請問有沒有你口中所讚的旃檀呢?」他們卻回答:「沒
有,我只是靠稱讚這種妙香來謀生活的。」同樣,在末世會出現一些不勤修習瑜伽的比丘
,他們也是靠稱讚戒律來謀生,但本身卻不具戒律。所以,經中對定、慧、解脫三種功德
的說法悉皆相同。
能幫助我們達成解脫的上師,便是究竟意樂(成佛意樂)的根本,所以凡是希望依止上
師的人必須認識這些德相,並要盡力尋求具備這些德相的人。希望為人師者,也要知道並
力求具足這些德相。
在這個濁世時代,極難獲得十德俱全的善知識,假如不能求得這樣的善知識,應怎麼
辦?應如《妙臂請問續》(梵: Ar ya-subahu-pariprccha-nama-tantra。又作《聖賢臂所
問續》。漢譯名為《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屬於「事續部」的經典)所說:
正如獨輪車一般,即使有馬匹亦沒法在道路上行走。同樣,若無修行的助伴,有情便
不能獲得成就。修行的助伴應擁有智慧,形貌端正純淨,種性高貴、心向教法,具足自信
,堅毅不拔,諸相調伏,言語和悅,能行佈施,有悲憫心,能忍饑渴苦惱,不拜婆羅門及
外道天神。他們應要專注熟練,知恩圖報,敬信三寶。由於具足這些功德的人,在「門諍
時」極為稀有難得,所以,咒師可依止能具備其中的半數、四分一數或八分一數的人為助
伴。
文意是說,助伴應完全具備這些德相,最低限度也要具備八分之一的德相。在鐸巴整
理的《博朵瓦語錄》中,提到大依怙(阿底峽尊者)曾說:上師的德相也是與此相同。
所以,這裏所說的各種易得及難得的上師德相中,能具有八分之一便是上師德相的最
低標準。
丁二 能做弟子的德相
聖天論師(梵:Aryadeva,又作提婆。)於《四百論》(梵: Catuh -sataka)說:正住、
具慧、精進的人才是聞法法器。這樣說法者的功德便不會轉變,聽眾的功德也不會轉變。
聖天是說能真備這三種功德的人,才適宜聞法。又說若我們具足這些功德,說法者的
功德便會現為功德,而不會現為過失。不僅如此,對於這種具足功德的補特迦羅而言,聽
眾的功德亦能現為功德而非過失。月稱(梵:Candrakirti)在論疏中(《四百論疏》。梵:Bo
dhi sattvayogacar ya-catuh-sataka-tika)提到聽者若未圓具這些法器德相,即使說法
的善知識極為清淨,但是也會被聽者本身的過失影響而變成有過失,而且還會把說法者的
過失視為功德。所以,即使我們能獲得一位德相圓滿的善知識,但是仍難以認識它們(指
善知識的功德)。因此,若要認識具備一切德相的善知識而作依止,弟子必須具備這三種
德相。
三種德相之中的「正住」是指不偏袒。假如懷有門戶之見,便會被自己的偏見蒙蔽,
不能認識功德,從而無法得知善說的真義。清辨論師(梵: Bhavaviveka)於《中觀心論》(
梵: Madhyamaka-hrdaya-karika)說:偏袒令心意苦惱,永遠不會證得寂靜。
偏袒的意思就是貪著自己的宗派及敵視他人的宗派。應當反觀自心,把這種偏執捨棄
。《菩薩別解脫經》(梵: Bodhisat tva-pratimoksa-catuska-nirhara-nama-mahayana-s
utra。即是大乘菩薩戒本。)說:應捨棄自己的成見,尊敬並安住於親教師及軌範師的論
點。
僅具有一種德相便足夠嗎?假如我們缺乏辨別善說正道及邪說相似道的慧力,縱能「
正住」仍不適合聞法,所以必須具有認識正邪二說的智慧,才能去蕪存菁。
只具有這兩種德相便足夠嗎?即使能夠具備這兩種德相,但是,假如我們像畫中所繪
的聽法者一般,毫無生氣活力,那麼仍不適合聞法,所以,必須具有大精進心。月稱論師
於《四百論疏》說:在三種弟子功德之後,加上“專注”及“尊敬教法‧法師”兩種功德
,總數便有五種。這五種功德又可歸納為四種:
於教法極為精進希求。
在聽法時善能令心專注。
對教法及法師具有大恭敬心。
捨棄惡說,受持善說。
「具慧」是引生這四種功德的順緣,「正住」則能遠離偏袒違緣。
應觀察這些令我們堪受上師指導的特質是否齊全,如果齊全,便要修習歡喜心。若未
齊全,便一定要盡力在後生之前獲得能令它們齊全的因緣。所以便要知道聽者的功德,假
如不知道這些德相,便不會察看它們是否齊全,於是便會失去我們的大目的。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02-09 13:48:00
隨喜幫行者建立正確知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2-09 14:11:00
感恩_/\_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