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銘言:
: 我們經常會講到依止善知識,為一切善樂根本,這時候會問到: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我
: 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是什麼?
: 依彌勒菩薩所著「經莊嚴論」善知識所應具備的條件:
: 具戒學;具定學;具慧學;德增-比學者功德更增;具勤-勤於利他;教富饒-通達經律論
: ;善達實性-通達無我;具巧-說法善巧;悲體-具悲心;離厭-對於説法不感到疲憊。
: 很明顯的,我們恐怕不容易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找到圓滿具足10項條件的師長攝受,但是下
: 限至少具足8分之1。
: 這裡也會有一個問題,修習佛法並不是善知識具備德相即可,自己也須具備條件,這時候
: 就說到,那自己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 依提婆菩薩「四百論」有三個條件:正住-不偏執;具慧;希求,聽聞者若無具備上三者
───────────────────────────────────────
■ 延伸閱讀:由正住推動聞思修
摘自:《心類學彙整筆記》
轉自:https://www.lamrimworld.org/
若以各種能破的正理、應成論式,將顛倒知逐漸破除,而後清除了執一邊的執著,使
它的力量變小,之後顛倒知慢慢變成「不符合事實的疑」,再漸漸成為「等分疑」,之後
再慢慢演變為「符合事實之疑」,這個過程就是這樣轉化的,所以懷疑會有三類。
疑分為染污疑與非染污疑(註1)。「染污」的意思就是煩惱,所以疑可分具有煩惱的
疑和不具有煩惱的疑。何謂染污疑呢?如六根本煩惱的疑。何謂非染污疑呢?就是不帶煩
惱的疑,譬如對空性產生疑惑。
經典告訴我們:只要對空性稍微有一點疑慮,當下便能產生無量福,這些對空性的疑
,並非煩惱的疑,它是屬於善的疑。但是,這並不是指懷疑到底有沒有空性?而是指懷疑
一切諸法到底是諦實所成?還是非諦實所成?是自相所成?還是非自相所成?並且認為大
概是無諦實所成或者非自相所成,在這一部分產生疑惑,這種疑才能引生無量福。
又聖天菩薩在《四百論》裡說,利根者是由懷疑而進入修行的,因為,利根者有「正
住」。正住者非常客觀,不偏不倚,所以,他會因為懷疑而產生探究、觀察的興趣,由此
推動而進入聞思修。因此,《四百論》才說,正住和疑能推動利根者聞思修,所以,我們
別認為疑都是不好的。
見道位以上的聖者還有疑嗎?見道位以上的聖者,已經不再有像六根本煩惱當中這類
的疑,但是他們心續當中還有疑。例如,他們會緣著佛心續中的不共功德等等而產生疑。
六根本煩惱的疑,它的作用是「障礙修善」。要具備這個條件,才算是六根本煩惱的
疑,並非所有的疑都具備這種條件。
疑分三:一是偏向正確的,一是偏向錯誤的,一是剛好一半一半。偏向不正確的部分
,即此處所說的「疑」,屬於六根本煩惱。
偏向正確的疑,則是我們所說的,利根行者因為疑而進入佛法,因為疑而開始修行。
這種好的疑,有點像「正住」,內心沒有偏見,非常客觀的分析與評斷。因此,愈學習心
就愈靠近正確的方向,之後,即成伺察意,最後就能變成比量、現量等。(註2)
藕益大師在《唯識心要》中云:「若欲去除疑,惟有虛心博學,審問慎思,憑正教為
指南,依師友為眼目,又須如舜之好問好察,如孔之善惡皆師,方能永斷疑根,直至不疑
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