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教授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論典中闡述這些主張必定有其意義。透由了解其他的主張而能確立自宗的見解,論典
中所說的「他宗主張」皆是非常重要,因為,藉由學習論典中所說的他宗主張,我們可以
得到思考的方向、觀察的結果。例如,宗喀巴大師所造論中經常說到他宗的主張,事實上
,有些是宗喀巴大師所思惟而撰寫的,這是大師賜予學眾多種的觀察方向。
對於他宗的這一種主張有什麼意見?能不能觀察出其中的過難?如果能夠抉擇出他宗
主張的內涵,並且能明確自宗的見解,那麼就是建立了正確清晰的知見;反之,輕視或忽
略他宗的主張,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也不能從中獲得利益。尤其是,學習具有辯證理路
的論典,透由了解他宗的主張而確定自宗的主張,這樣一定會比較清楚,若不如此,很容
易就會發生一種情形——雖已清楚自宗的主張,但是,卻無能理解某些闡釋的角度與思惟
方向,無能力融會貫通。透由了解他宗的主張就能區分出:他宗與自宗的差別是什麼?自
宗所成立的理由是什麼?諸如此類,皆能理解清楚。
又如,這個法是不是無常?回答:是的,因為是有為。這樣的回答雖然可以成立,因
為,有為一定是無常;但是,更為正確的回答應當是:彼法是無常,因為是剎那改變,因
為無常的定義是「剎那性」。
也就是說,回答時必須依彼法的定義去思考,這樣的回答才是最正確的,不僅理解其
中的理路而且決定其定義。
我們平常思惟:這個法是無常,為什麼?因為是所作性,或是說,因為是事物。這樣
的回答雖然有周遍,因為,無常與所作性,無常與事物,皆是互相周遍,但是,這不一定
就是真正了解無常的內涵。真正理解及正確回答,應當是:彼法是無常,因為是剎那性,
是剎那性周遍是無常,因為無常的定義是剎那性。
簡言之,彼法的定義,就是通達彼法的方便,如於某一法上了解無常之前,必須先了
解彼法是剎那性,其後才能於彼法上了解無常。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論中所說的每一定義,當我們於某一法上觀察時,首先必須以其
定義去思惟,如果與其定義有任何不符合,那麼一定不是彼法。總之,藉由學習而了解每
一定義,這非常重要!
此外,在教科書《善顯密意》中也清楚說明:對於見此世者的心相續而言,必須主張
──取色之意現前出現的時間,至多不會超過一個時邊際剎那。所謂「此處所說的」,是
必須依《釋量論》第三品所說「認識色的法有二種:依於眼及依於意」的情況 來了解。
大班智達福稱尊者(欽索南札巴大師)所造的《釋量論釋難善顯密意》(注解法稱論
師所造《釋量論》的教科書)中清楚說到:「對於見此世者的心相續而言,必須主張,取
色意現前出現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一個時邊際剎那。」所謂「見此世者」,意謂只見現
世利益並不欲求來世利益之世間凡夫。
如文所說,對於見此世者的心續而言,此處所說的意現前顯現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一個
時邊際剎那,所以,此處所說的意現前自法、其不共增上緣、其等無間緣、其所緣緣,彼
等皆是存在於一個時邊際剎那短時內,且是隱蔽分,更是極隱蔽分。
再者,所謂「此處所說的」,就是依《釋量論》第三品中所說二句文「認識色的法有
二種:依於眼及依於意」而理解,就是說,從「依於眼根現前或意現前而了解色」的角度
,而安立取色之意現前。
以此類推,就是「認識聲的法有二種:依於耳及依於意」,也就是說,從「依於耳根
現前或意現前而了解聲」的角度,而安立取聲之意現前,如此類推前五根之意現前。總之
,福稱尊者所說的內涵,與宗喀巴大師父子所說的是一致。
又,這是依《釋量論》第三品所說,並不是依經所說。經、論,彼二不同,經是佛所
說;論是十地菩薩以下的補特伽羅所說,依佛經而造論闡釋,所以,論典是眾生所造。一
般所謂「經論」,則是意謂佛經與論典,言詮的表達上將二者合為一說。
(二)不是此處所說的意現前。例如:了知他心的神通。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