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誰是善知識? (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3-06 19:08:38
: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銘言:
: : 我們經常會講到依止善知識,為一切善樂根本,這時候會問到: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
: : 我們所要依止的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是什麼?
: : 依彌勒菩薩所著「經莊嚴論」善知識所應具備的條件:
: : 具戒學;具定學;具慧學;德增-比學者功德更增;具勤-勤於利他;教富饒-通達經律
: : 論;善達實性-通達無我;具巧-說法善巧;悲體-具悲心;離厭-對於説法不感到疲憊。
: 隨喜分享,底下補充引述:
: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道前基礎〉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
: 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
■ 補充── #1QSi7a96 內文釋義 (3)
摘自:《覺燈日光》尊者達賴喇嘛 (此段落篇幅頗長,會分幾次貼完)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
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
?」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芻,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
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
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
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
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
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如果一個說法者很會講法,很會讚歎三學的功德,因此獲得了大眾的歡喜,以說法作
為謀生手段,那是件很遺憾的事。他很會講,可是自己卻沒有做到,而且不喜歡修行,自
己的內心也不想去改變,這種人沒有成為善知識的條件。
就像一個人,他靠讚美栴檀過日子,說有一種很特別的栴檀味道很香,因此寫了一本
很厚的書,還到處去演講,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也很想要獲得這種栴檀。當人們問他有沒
有這個栴檀時,他居然回答「我沒有」。他說他看過栴檀、聞過栴檀,但是實際上卻沒有
,只是嘴巴講講而已,這樣的虛言又有什麼意義呢?
《三摩地王經》有說到,末世諸比丘,只是透過讚歎三學謀生,可是自身卻不具足戒
行,這樣是非常羞恥的事情。就像一個人一直在讚歎稱揚栴檀,說它的味道很好、是不可
思議的妙香,如果有人問:「你稱讚的這個栴檀真的存在嗎?你有嗎?」那個講者居然說
:「我只是稱讚這個栴檀的香味而已,我靠這個來謀生,但我本身沒有這個香。」
如果我們只是靠讚歎戒學、讚歎佛法的功德而活命,卻不從自己內心做改變,那就跟
這個人一模一樣,很沒有意義。所以,善知識雖然有攝他的功德,可是比起利他來,自心
的調伏更為重要。
修行解脫的上師,關係到我們的究竟利益,所以尋求上師者,應當了知這些德相,勵
力尋求。反覆觀察,看看這個人有沒有具足善知識的基本條件,若其具相,就要好好依止
。如果想要成為別人的上師,應該要了解上述所說的內涵,讓自己盡量具足上師應有的功
德。
宗喀巴大師說得非常善巧和圓滿,重點都說到了。先說上師所需的基本條件,之後又
勸弟子們要多多觀察,不要馬上依止。如果我們急切地尋找善知識,沒有經過觀察就馬上
去依止,是會有危險的。
為了自己將來的利益,我們應當反覆觀察上師有沒有具足條件,如果有的話,就要好
好地去依止他。而且宗喀巴大師不只對學徒這麼說,又對傳法的上師說了一句:身為別人
所依的善知識,不應該辜負別人,應該要了解一個傳法人必須具有基本條件,要讓自己具
足上述所說的種種功德。這確實是語重心長的教導。
除了灌頂、傳戒,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對於傳法師,可以把他當作法友想,不必急
著馬上依止;但是灌頂和傳戒是另外一回事,那必須要有師徒關係,必須建立師徒三昧耶。
如果只是聽聞法義,一開始,我們不需要把傳法者當作師長,可以把他當作法友,從
他的傳法中知道法義,如三學是什麼、三藏是什麼,再觀察這個傳法者是否具有他所說的
一樣的功德,然後再去依止,這才是最穩妥的方法,初學者應特別小心。
我常說「活佛」這個名詞其實很不恰當,藏文裡面並沒有「活佛」這兩個字。「活佛
」是指活生生的佛,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怎麼可能跟佛同等,而且還自稱自己是活生生
的佛!「活佛」這個名詞在藏傳佛法裡面完全不被允許,我希望你們以後不要再用「活佛
」這兩個字了。
說「轉世仁波切」是可以的,但轉世仁波切和善知識之間沒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說
,轉世仁波切不一定具有善知識的條件,具有善知識的條件的人也不一定被認證為轉世仁
波切,這個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但是,無論是藏人還是華人,許多對藏傳佛法有信仰者,他的佛法知識不夠,是靠一
般人的介紹而產生對某喇嘛的信心,尤其對擁有很長的轉世仁波切頭銜的人,在未經觀察
下,就會有很強烈的信心。
有些藏族的在家居士,一聽到「這是某位大師的轉世」,好像馬上就可以把身語意供
養給他似的,產生如此虔誠的信心。如果這個轉世仁波切具有善知識的條件,那當然值得
隨喜,這些信徒如是的供養也絕對沒有問題。
可是,這其中有一些人不僅不具有善知識的條件,而且還變成了騙錢的惡知識,這是
我們實際可以看到的,所以要特別小心。
無論是穿著法衣的人,還是信賴穿著法衣者的這些居士,若對佛法的法義認識不夠,
所謂的弘法活動,就不過是表面而已。正因為我們的基礎不夠,對佛教的信心只停留在表
面,不是真實的信心,所以佛教的傳承就有可能因某些佛弟子不妥當、不如法的作為而毀
壞,我們的傳承就真的會中斷。
為什麼佛教有這麼殊勝的教法,卻會不斷地產生各種障礙呢?我們佛弟子真的要好好
地思考這件事,不然就真的會把佛教給敗了。最好的弘揚佛教的方式就是讓自己了解教義
、通達法義。每一個佛教徒從自身做起,有通達法義的需求,佛法才能弘揚光大,我們才
能夠真正地把整個教法流傳下去。這是唯一的持教方式。
不是建立在通達法義基礎上的持教及弘法都沒有意義。平常我也說,西藏和華人的佛
教圈中,好像是哪一個上師帶的隨從多,他的證量就越高,這完全錯誤。龍樹菩薩的傳記
裡,也看不到龍樹菩薩有多少隨從啊!但是龍樹菩薩是我們每一個大乘教法的信徒所歸依
的對象。大家如果尊重龍樹菩薩,對於龍樹菩薩的行為我們也應該要知道。
再者,導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三衣,我們並沒有好好地保留,反倒是中國皇帝給的
、蒙古國王給的,有顏色的、五花八門的帽子,我們卻非常地重視,三衣擺在下面,帽子
擺在上面,這真的是完全錯誤的做法。外國人對我們藏傳佛教不同教派的稱呼,是以帽子
的顏色來做區分,不講寧瑪、噶舉、薩迦、格魯,而叫紅教、白教、花教、黃教。這是我
們自己在做法上真的錯了。
我們不通達教義時,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表面上的儀軌。若以第三者的眼光去看,會說
:「啊!你們都是迷信。」他們會這麼說,是因為他們沒看到實質的內容,只看到外表的
儀式而已。為什麼他們會覺得藏傳佛教是落後的、不文明的?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的做法不
對,才讓別人誹謗佛法。
他人謗法的惡業不光是從他人產生,也因為我們自己作為不妥當而成的,光是這一點
就值得我們懺悔,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學習法義。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