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黃念祖居士:淨宗心要(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3-28 17:14:36
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以一九八九年講於北京廣濟寺念佛七道場錄音為基礎
(一)世尊唯說彌陀願海
中國可以說是一個淨土宗的國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理解淨土宗的殊勝的,
還是很希有。中日共尊舉世敬仰的善導大師有兩句話:「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
海。」這是說世尊為什麼出興於世,到人間來說法,來度眾生,開演種種的教化,其唯一
的原因就是要說彌陀如來的本願。這兩句沒有什麼特殊的名詞術語。就是佛所以興出世,
唯一要說的是彌陀的本願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確實十分希有。
大家想想看,佛說這麼多法,怎麼說就是說彌陀本願海呢?這裏就不好懂了。所以佛
經語深。我們一輩子把這兩句話能夠真正明白了,就沒有白來一趟啊!這話只有像善導大
師這樣的水平才能說得出。所以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人稱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彌陀,
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我能聽到這樣殊勝的開示,
深感佛恩。由於感恩故想報恩,所以今天抱病來到這個念佛道場,為彌陀本願大海敬申供
養淨宗心要。
佛法是傳心之法,心法的綱要稱為心要。淨土三經中《阿彌陀經》稱小經,《無量壽
經》稱大經。有的竟當作一部經,《阿彌陀經》稱小本,《無量壽經》稱大本。所以我們
就從這兩部經研究淨土宗要。因為《無量壽經》稱為淨宗第一經,《阿彌陀經》則是流傳
最廣天天念誦的經。
(二)阿彌陀經宗要
《阿彌陀經》的綱宗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得最好,蕅益大師寫的《彌陀要解》,近
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說:這個《要解》是此經一切註解中最好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
不能超過。小本宗要是信願持名,我們研究小本,我們就遵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說小本綱
宗是「信願持名」。信願行稱為三資糧。我們出去旅行要預備錢,這是資呀,要帶糧票,
這是糧,所帶乾糧那更是糧了。信、願、行這三個是三種不可少的資糧。
1.信是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
今天大家都成為居士,還能說不信嗎?來參加這個念佛道場當然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
彌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勝的信,但是蕅益大師在他的《要解》裏對於這個信字舉出
六樣,今天簡單說一點。信是六信,剛才我說的,信有極樂世界,信有佛,這信的是事,
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應知有不少專研究佛學的人,在這方面不信。
信有阿彌陀佛,那是他佛,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
而六信裏頭跟事相對的還有理,所以信事還要信理。與他相對的是自,信他還要信自。這
樣子。
例如金子打一個戒指,是個圓圈,打個環子又是一個樣子,打條項鏈又是一個樣子,
你只認識這個戒指,耳環同項鏈,只認得事相,不認得都是金。金就是這些耳環戒指的本
體。本體是金,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所以理體,這個本體是不變動的,無生無滅的,
他可以出現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東西,但是金子沒有固定的式樣,究竟是
長是方的?不一定。根據鑄造的情況能出生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來
就有的,也不會把它熔化了,就消滅,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們能信事還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虛空盡未來,沒有過去
現在未來。理與事應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與他也是同樣,信他之外還要信自,
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學密,不知道這是密宗的要領。只是去受灌頂,修法是
得不到殊勝法益的。密宗殊勝之處在於自己就是本尊。禪宗說什麼是佛?「清潭對面就是
」。
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對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現出來,就是自己啊。《觀經》中,「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這個心,他本來就是佛。
這跟禪宗和密宗完會是一味的。所以信他還要信自。
再有信因信果,現在先說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還敢做
惡事嗎?那他這個人就變了。這是一般說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夠。但是這個六信的因果更
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當然得信,但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
你是個凡夫,信願持名一生念佛,臨終還在念,你就成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
願,專念阿彌陀佛,就這麼一句一句的念,沒有什麼另外的巧妙,你現生所得的果,決定
成佛。證了不退轉,那不就決定成佛嗎?這個信願持名的因得無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
不見得能信。一般人總想再修點這個,修點那個,東求一點,西求一點,不能相信這個殊
勝的因果。
所以我們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這已經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還沒有具足的話,
那就一點一點去增加嘛。現在從信事信他開始,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入,不斷地發展。生了
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個氣功師給你治病,那你就認為氣功師的力量比你這個佛號
的力量大呀。你這個信心應該打個問號!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個方面,這六
個方面都要深信,這就是心要。
2.願:「欣慕極樂,厭離娑婆」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關鍵。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深
信切願,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願:「欣慕極樂,厭離娑婆
」。看來這事很容易,實際並不容易。尤其是「厭離娑婆」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
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總想生活
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兒女呀,夫婦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
己的愛不真啊,計較我對你很真,你對我不真,很傷心!這些感情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
界都是男人。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墮落成今
天這個樣子。所以要真正的厭離,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
不是說都要出家,許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他又
有新的關係,有和他相親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覺形成幫派,團結一派打擊別人。出家
而在家,還是留戀娑婆。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毫
無留戀。信心堅定,欣願極樂,老實持名,三資糧就圓滿了,這是小本《阿彌陀經》的宗
要。
==
「信願持名」的信「從信事信他開始」,要「深信」。
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個氣功師給你治病,那你就認為氣功師的力量比你這個
佛號的力量大呀。你這個信心應該打個問號!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
願,要「欣慕極樂,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很重要。
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
總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
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
心是厭離的,但事上還是要「敦倫盡份」,該負責還是要負責,不能做壞榜樣。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3-28 17:52:00
阿彌陀佛!
作者: pedros0605 (pedros)   2018-03-28 19:4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3-28 21:2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3-29 03:1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3-29 03:3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3-29 08:06:00
感恩轉貼整理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riveror   2018-03-29 12:4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3-29 18:2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3-29 19:5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mikehale (窗外正暴雨)   2018-04-01 22:37: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