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ppy7654 (黑皮)》之銘言:
: 請問一下參加法會都會分什麼福慧、吉祥、功德主,金額也都不一樣。
: 比如參加五千的跟五萬的功德真的會不一樣嗎?
: 我知道誠心最重要,如果誠心都一樣的前提下,金額多寡跟功德真的會有差嗎?
: 因為家母參加水陸,我覺得做隨喜的就好,重點放在贊普,我阿母堅持要做10萬的,他說
: 功德不一樣。
: 水陸的重點是普渡眾生,我覺得不如把其他8萬拿去贊普(因為有五天焰口還有齋天)。
: 這樣意義不是更大嗎?大家怎麼看呢?
: P.s我阿母說以前聽師父說過一千跟一萬的功德絕對不一樣。
布施、供養是累積福德資糧的方式之一,卻也不是那麼絕對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事情不會是單一因素決定的
這可以看後面經文的案例,布施從來不是捐了錢就萬事大吉這麼簡單
其次,誠心與金額沒有絕對的關係
我的誠心與給孤獨長者一樣,但我只剩吃飯錢
當然沒有能力用黃金鋪地去買一座園林供給佛陀與僧團
反過來說,如若我有給孤獨長者一般的財力,但我僅僅願施一盞燈
自言我跟隔壁那個貧女一樣滿滿的誠心,那可能也是自欺欺人
第三,不需要去堅持在所謂的功德項目上頭
一場法會是所有的項目和合成就圓滿的
車子引擎很重要,若沒有輪胎,車子無法前進;有輪子,沒有動力,車也不會動
所謂「四河入海,無復異名」
最後,
雜阿含中記載了一位舍衛城長者摩訶男(非世尊的堂弟釋氏摩訶男)
分別在1232、1233兩經中記述了他生前死後的事情
他是舍衛城的首富,死後卻入地獄,何以故?
兩段經文有點長,全文就不貼了,可以上網查一下
1233經最後有一段佛陀的開示,貼出來分享
「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
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
如人少資糧,涉遠遭苦難,不修功德者,必經惡道苦;
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遊,修德淳厚者,善趣長受樂,
如人遠遊行,歲久安隱歸。
宗親善知識,歡樂欣集會,善修功德者,此沒生他世,
彼諸親眷屬,見則心歡喜。
是故當修福,積集期永久,福德能為人,建立他世樂,
福德天所歎,等修正行故,現世人不毀,終則生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