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6(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15 17:46:51
(續:【彌勒。我不說言。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
下面說:
【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
我們要修的什麼?我們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無量壽經》經題上教給我
們修學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所以大家對於道場不要懷疑,要有信心,只要心行都是在
正法,佛菩薩就照顧,護法神他就來幫助。我們向人化緣,人就已經低了半截,人家已經
瞧不起,不幹這個事情。佛是人天導師,出家、在家的菩薩,天神都恭敬、都讚歎、都禮
敬,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堅持守住,這才是佛的弟子;換句話說,此經所說的一切弊病,
我們讀了之後,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樣才做一個彌陀的好學生、好弟子。第二:
【我不說言。貪污心者能成熟眾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無有是處』就沒這個道理。你有貪心,貪底下有個「污」,污是染污,染污你的自
性,染污你的清淨心,此地這個「貪」,就是貪瞋痴慢疑,你的煩惱習氣都在,沒有斷絲
毫。這樣的心,你能夠『成熟眾生』,佛不說,佛沒有這個說法。說法要清淨,清淨心說
法就如法。要有希求,有貪瞋痴慢,這個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不但說經不如法,古大德
的註解你去看也不如法,經裡面的意思你看不懂,古德註解裡頭意思你也看不懂,你所能
夠理解的是你自己的虛妄分別,不是如來真實義。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
所解的不是如來真實義,全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所以佛說,自己沒有成熟,你能夠成熟別
人,沒有這個道理。第三: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淨物者。為利益事。】
我們看前面這一段,佛不說,這是第三種,佛從來沒有說過的。『尊重供養安樂其身
』,這是講你這個人貪圖別人尊重你,貪圖別人供養你,你的生活過得很安樂、很自在。
安樂其身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物質享受,貪圖物質享受,上面是舉出三種事。底下這一句就
說得很明白,你是貪著,貪著尊重、貪著供養、貪著安樂其身,於是『攝受不淨之物』。
如果是出家人,他自己沒有做營生的事業,換句話說,他沒有收入,沒有收入你所貪圖的
這些當然要靠在家居士供養。你對這些信徒提出許多的要求,不淨之物!信徒對你,他也
供養你,但是所供養的不淨,怎麼不淨?自己的心不清淨。供養的人,信徒的心也不清淨
,怎麼不清淨?「這是我的師父,我要好好照顧他,那個出家人不是我的師父,餓死我也
不管他。」你看看你的心不清淨,供養的人也不清淨,接受供養的人起了貪心,也不清淨

在家信徒對於出家人供養要有平等心,你的心就清淨,不能分這個法師是好法師,那
個法師是破戒的法師,你的心都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持戒、破戒是他的事情,與我不
相干,我對他一律平等的恭敬,這就如法。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廣修供
養」,廣修供養裡是清淨心、平等心,布施供養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定慧,定就
是不分別。這個出家人持戒,那個出家人破戒,不分別,平等供養,成就你的定,如如不
動。也成就你的慧,他持戒你不是不知道,他破戒你也不是不知道,你清清楚楚、明明瞭
瞭,這是你的慧,你不是白癡;你要都不知道,那你變成白癡了。清清楚楚,如如不動,
叫定慧等學,你在修布施供養裡成就自己定慧,這是功德。如果你一念差別心,這個法師
好法師,我供養他;那個法師不好的,我不供養他,你的定慧都沒有了,你的心不清淨,
你就不如法。所以對出家人要平等的布施供養,不要有分別心,這個很重要。這是說明這
是不如法的。下面再看佛為我們說明它的原因。
【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弊病在此地,只求自己物質、精神上的享受。你所『攝受眾會』,眾是眾多,會是法
會,佛門裡面法會很多,你辦這些法會幹什麼?無非是為了求名求利、求大家恭敬供養,
提高自己的享受,為這個。你不是令這些大眾安住正信,過失在此地。再看底下第四:
【彌勒。我不說言。矯詐之人住阿蘭若。薄福德者而為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多
求美膳以為乞食。】
這都是末世的怪現象。『矯詐』這樣的人,為什麼?俗話所謂欺世盜名。『阿蘭若』
是寂靜之處,意思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住茅蓬、閉關。某個人住茅蓬、閉關,在古時候這
兩種人的行為,就是昭告天下我的道業已經成就,我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們可以到我這裡
來請法,請我出山去弘法利生,意思是這個。如果沒有人請呢?沒有人請,自修,百尺竿
頭更進一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你修學畢業,沒事情了,才可以住山、住茅蓬,才可以
閉關,這是表示自己已經成就了。假如自己道業沒有成就,決定不可以住山閉關,為什麼
?你要去參學,你要去尋師訪道。我們中國古時候,「趙州八十猶行腳」,他為什麼不住
茅蓬,安安穩穩享福,還得要去行腳參學,為什麼?道業沒成就,沒有成就就是在學生的
地位上,處處去請教。所以閉關、住山那就是參學圓滿,最低限度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沒得再學了,這個時候住山、閉關。
古時候什麼人是善知識?什麼人是好老師?古人謙虛,真有學問、真有道德,你去問
他,他說我不能,我什麼都不會,我樣樣不如人,他謙虛。不像現在,現在人你問他,我
行!我比哪個都行,哪個都不如我。所以古人你找個善知識到哪裡去找?個個都那麼謙虛
。你去看,他要是閉關,你去找他,他要是住茅蓬,你找他準沒錯,這就是我們參訪的對
象。現在有些人學會了,怎樣把自己的身分、地位、名望提高?坐個三年關,閉三年關,
哪個山上去住個幾年茅蓬,哪怕在關房裡睡大覺都好。睡上三年出來,這閉過關的,跟沒
有閉關的差多了。
我出家講經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我還沒有閉過關,連住茅蓬都沒住過。我初出家
的時候,有這麼個機會可以住茅蓬,有個人供養一個小茅蓬,環境非常清幽。那個時候我
還跟李老師學的時候,我向老師報告有這麼個因緣,老師把我罵了一頓。他說你有什麼資
格?你是不是明心見性了?沒有!這是第一個條件,你沒有。第二個條件,可以有個閉關
的條件,這個條件我現在有了。什麼條件?名太大了,天天來看你的、拜訪的人太多,自
己沒辦法修行,所以閉關拒絕。我現在這個好像有那麼一點,客人一天到晚,尤其到中國
大陸,所以大陸我不敢去,原因就是從早到晚來訪的客人擋都擋不住。他一說,法師,我
從黑龍江來的。那個人說法師,我從烏魯木齊來的。你說你怎麼辦?他說我坐車已經坐了
七、八天了,想跟法師見個面。那個不能拒絕的。所以到大陸只有偷偷的去,不能給人知
道。偷偷的去都很難,你們的消息太靈通,一進去沒幾天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不敢去。像
你們現在初學,還沒有這個緣分,根本沒有資格去閉關、去住山。這是這一條,「矯詐之
人住阿蘭若」。矯詐你懂得了,不是這兩個條件的,一個是你名氣太大、應酬太多,沒有
辦法用功修行,用閉關這個方法來避免;另外一個是你已經明心見性。在念佛人來講,你
已經得理一心不亂,得事一心還不行,還沒有資格閉關,這一類的人。我們要搞清楚,不
能幹這個事情。
還有人說,我閉關好用功。那就太差了。你閉關用功叫閉門造車,你能有什麼成就?
真正用功要參學,要處處向人請教,到處觀摩,閉關學不到東西。閉關是你自己完成學業
之後,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個是對的,使你的定慧功夫更上一層,你的定慧已經有
基礎,已經有成就了才行。你沒有得定、沒有開慧,那怎麼可以?所以想想從前祖師大德
,想想趙州和尚,你們同學有從趙州來的,你想想趙州和尚,八十歲了他還沒有資格閉關
,還要到處去參學,你才曉得古人用功腳踏實地,真幹!
還有一類人『薄福德者而為少欲』,他沒有福報,也沒有人供養,也沒有人瞧得起他
,他自己標榜我少欲知足。其實他要遇到有這個緣那貪而無厭,是沒有這個機會,他標榜
的是少欲。『貪勝味者名易滿足』,貪勝味,這個味裡頭包含的意思很廣,不一定是飲食
,名聞利養都有味,權利地位也有味,都包括在裡面。貪圖這個東西,而跟別人講他很容
易滿足、很容易知足。
下面一段,這是講飲食,『多求美膳以為乞食』,貪吃,他還告訴別人,我這是乞食
。這個在事上怎麼做法?我說出來你們才明白,不說出來你們想不到。信徒家裡,今天我
到你家裡去吃飯,明天那一家來請我,天天都有人請,天天都吃好的。我這是乞食,今天
到你家乞食,明天到他家乞食,其實貪圖好的飲食。你看居士林的飲食並不怎麼好,你們
每個人流輪請我,輪流供養我,我這是流輪乞食。其實是這個地方的伙食太差,我要去找
好的來吃,就是這個意思。你看他存的什麼心?所以佛不言說,佛的這個話我們要懂得他
的意思。修道之人一定要安分守己,要「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是功德。
【彌勒。我不說言。乞求種種上妙衣服。謂如是等持糞掃衣。】
這個佛沒有說的。這也是『乞求』,你看看就有求了,到處去求別人,求別人供養他
好的衣服,料子要好、顏色要好、縫製工夫要好。他跟人講什麼?我穿這個跟釋迦牟尼佛
當年糞掃衣一樣,我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還要挑這個料子,那個款式,那不是分別
是什麼?佛不說這些事情,如果有說這個事情,絕對不是佛說的,那是他在造謠言。
第六:
【彌勒。我不說言,在家出家無識知者為離憒鬧。】
在家、出家這些菩薩,沒有人認識他,沒有人知道他,他跟別人講,當然他的應酬就
很少,沒有應酬,沒人知道他,也沒有人認識他,這就是我們講他交際應酬非常之少,他
標榜他離憒鬧。其實他沒有人緣、沒有法緣,他不是不喜歡熱鬧,他也很喜歡這個場面,
但是他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福報。於是這樣的標榜,這個就是錯的,錯誤的。第七:
【彌勒。我不說言,諂曲之人值佛興世。】
這個地方應當有一句,有個句點,這是一樁事情。這個是錯誤的,諂媚、巴結,心裡
頭委曲,這種人會遇到佛出世,這個不可能的。我們在現代這個時代,新加坡這個地方是
福地,好像這個現象比較少。我在美國的時間多,常常聽說那個地方文殊菩薩來了,某個
居士是文殊菩薩再來的,某個法師是什麼佛再來的,常常有人告訴我。我聽了之後,他們
問我可不可能?我說可能!但是自古以來,身分露了之後就走了,他身分露了他又不走,
很奇怪,他還住世。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這是造謠撞騙,真還有不少信徒去拜他,活佛
來了,他的信徒也很多,搞這個。
【求他短者為如理修行。】
專門找別人的麻煩,專門說別人的是非,破壞人的行持,他說他是如理修行,顯示他
的行持比別人高。我曾經遇到一位法師,但是我不跟他往來,他有個毛病。有很多法師,
因為他名氣也不小,去拜訪他。凡是去拜訪他的法師,如果你愈是有身分,愈是有名氣,
他當眾就喝斥你、罵你。這一喝斥、一罵,當然他就高了,就把他抬高了,他的目的在此
地。我知道他這個用心,所以我跟他沒有往來,我們對他敬而遠之。你要問,他為什麼喜
歡罵人?提高自己的身分。他在信徒當中表演的時候,我們的師父比他高,高太多了,你
看把他罵得一文都不值。這就是他以為這是叫如理修行,不知道是在造業障。你看本經彌
勒菩薩代我們啟請,末法時期成就幾種法,我們能夠安穩度過苦難的環境,而能夠得到解
脫?而世尊第一句話就說「不求他過」。這專門找人過失,『求他短者』就犯了佛的教誨
。底下一句說:
【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
持戒清淨。『多損害者名戒蘊清淨』這個意思你們想想看怎麼講法?戒律持得很嚴,
專門找人麻煩,就這個意思。譬如說到一個地方,譬如我們旅行,從外國來到新加坡,當
然需要這邊信徒們照顧。信徒來照顧,他說我是持戒的,要求,譬如說我是持午的,你們
飯一定要在十一點半以前給我做好,而且我還要吃些什麼東西,你們要給我準備。這不是
找麻煩嘛!而不曉得佛教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飲食起居極其簡單隨和,哪有那麼
麻煩的事情!處處叫人感到不方便,處處叫人感到難伺候,他還要持戒清淨。實在講他的
樣子好像很清淨,心很不清淨,我們一看就明瞭。
【增上慢者為多聞第一。】
這個現象也很普遍。他懂得東西多,現在人講「值得驕傲」,值得驕傲就是增上慢。
佛經上講什麼叫增上慢?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值得驕傲就是增上慢。譬如他多聞,他對於佛
教教義,他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佛教的一般常識很豐富,超過別人,值得驕傲!或者他
持戒,戒律很清淨,值得驕傲!或者他坐禪,一盤腿能坐上幾個鐘點,值得驕傲!這叫增
上慢。不是他沒有,是有那麼一點,他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超過別人。佛不說這個話,
凡是說這些話都是違背佛的教誡。第八段裡面:
【彌勒。我不說言。好朋黨者名住律儀。】
我們一句句的來說。『好朋黨』就是在寺院團體裡面去搞幫派、搞小圈圈,這怎麼能
說『住律儀』?律儀不是戒律,律儀就是清規,就是守清規、守規矩。一個寺廟有常住的
規矩、常住的公約,居士道場,他們也有章程,也有辦事的細則,人人都要遵守。他在裡
頭搞小團體、搞小幫派,他說他守規矩。佛沒有這種說法,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心貢高者名尊敬法師。】
對法師表面上恭敬,實際上你從他舉止言談上能看得出來,他高高在上,貢高我慢,
這以為是他尊敬法師。
【綺語輕弄為善說法。】
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講經說法,念一段經,說一段笑話,讓大家很開心嘻嘻哈哈一
笑。玩弄信徒、玩弄聽眾,搞的是這個,這個叫善說法。
【與俗交雜。能於僧眾離諸過失。】
喜歡跟這些俗家人往來,往來的很頻繁,他在僧團裡面說沒有過失,這個太難了,這
是總不免有些俗家的習氣,這個佛不說。下面第九段:
【彌勒。我不說言。簡勝福田為施不望報。】
我們還是一句一句來講,他每一句是一樁事情,一段裡面有好幾樁事情。『簡勝』是
疏慢,也就是輕慢的意思。特別是現在在社會上,有財富、有地位的人,不一定是他的真
心,看到別人施捨,他也施捨一點,態度傲慢,美其名我布施不希望果報。他確實沒有把
果報放在眼裡,為什麼?今天他是大富長者,那一點他算得了什麼!但是施捨的時候貢高
我慢,瞧不起人,這個佛不說。
【求恩報者為善攝諸事。】
『善攝』用現在的話就是管理、管制。譬如道場裡面,無論是出家道場、是在家道場
,有不少同修發心來做義工。而義工裡面可能有少數寺院當家、住持對他很信任,給他重
任,那他就管事。他在這裡做義工,他是有所求的,在佛門裡面,或者是求發財,或者是
求佛菩薩保佑家裡平安,就是有條件的,他不是沒有條件。他這個條件不一定對法師,對
佛菩薩談條件,這也是錯誤的,都是心不清淨。
【求恭敬利養為志樂清淨。】
這個好懂。貪求別人對他恭敬、對他供養,他在外面標榜他的志樂清淨。
【多妄計者以為出家。】
從前可能沒有,現在這個社會真有,確實是有。為什麼出家?他在那裡計畫,世間種
種行業都很辛苦,賺錢不易,出家開個廟店又不要納稅,發財好快。幹這個,這樣出家的
。你看末法時期這個相,我們就用外國人算法,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講得這麼清楚
,不能不佩服他,真的是偉大!他把兩千五百年後社會現象搞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真
是他親眼所見的。第十條:
【彌勒。我不說言。分別彼我名樂持戒。】
『分別彼我』難道與持戒有什麼關係?你們大家想想看。你要是從為什麼持戒,你就
懂得。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是清淨心,分別是非人我這種觀念、執著,常常放在心上
,不能放下,你怎麼能得定?你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你持戒的目的沒有達到。譬如學
生在學校裡念書,很用功天天讀書,讀得很辛苦,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那個不能算念書
,都沒及格。戒的目的在哪裡?戒的目的在定,這就是說他不能得定,這是妨礙他得定,
所以佛不說。
【不尊敬者名為聽法。】
『聽法』,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說得很好,有人向他請教,他老人家開示別人,
佛法的修學,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沒有尊敬心,你雖然聽,
聽也不得利益。你得利益的多少,確實不在講經的人,是在你的恭敬心,你才能真正得到
利益。所以,古德教學為什麼特別強調尊師重道?難道做老師的還要求你尊重他嗎?那不
就犯了這裡的過失嗎?不是要求你尊重老師,實在講是要求你尊重道業。你對老師的尊重
,你才能聽老師的教誨,才能夠依教奉行,道理在此地。如果老師一昧要求你對他要尊重
、禮敬、供養,那就犯了此地的過失,那就錯了。
【樂著世典咒詛言論,以為受法。】
『受法』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傳法,是這個意思。他喜歡、執著世間的典籍,譬如
這是說正的、正統的,儒家、道家的。如果不是正統的,邪門外道的東西很多,裡面有些
咒書,他們一些邪外的言論。你喜歡這個、貪著這個,你怎麼能說法?不能接受佛法。第
十一條:
【彌勒。我不說言。於諸空性無勝解者。能出離生死。】
我們看這一條,這段裡頭兩條,兩樁事情,佛不說的。『於諸空性』就是一切事相的
理體,在有情眾生則稱為佛性,在無情眾生稱之為法性。如果對於這些事實真相沒有搞清
楚、搞明白,『勝解』就是清楚、明白,你沒有搞清楚,勝是殊勝,解是理解、了解,你
能夠『出離生死』這不可能的。這一句講的是看破,你要是沒有看破,你決定不能了生死
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看破。
【多執著者為離諸行。】
『離諸行』就是我們一般講放得下。樣樣事情都執著,你怎麼能放得下?你不可能放
下。這段裡頭這兩樁事情是一切行門修行成敗的樞紐,非常重要,看破、放下。我們在前
面提到過,從看破得定,得清淨心、開悟的,在梵語裡面叫「毘婆舍那」;從放下而得定
,而得解脫的,叫「奢摩他」。奢摩他、毗婆舍那大家都很熟悉,常常讀佛經的人,這術
語都很熟悉。但是古人的解釋我們很難懂,我們用看破、放下,大家很容易理解這個名詞
術語的含義。再看底下這一段,第十二段:
【彌勒。我不說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為證智。】
這是講證果。如果你心裡面還有個『有所得』的念頭在,你決定沒有證果,這個意思
《金剛經》講得很透徹,《大般若經》裡面講得就更清楚。真正證果的人,不要說是證深
位的菩薩果報,就是小乘初果須陀洹,四相都沒有了。你們讀《金剛經》,這一點要特別
注意。往往我們學大乘,總以為菩薩離四相,小乘人沒有離四相,讀了《金剛經》則恍然
大悟。連小乘須陀洹他都不執著我得須陀洹,他沒有這個念頭,他要有這個念頭,他的確
還是凡夫,沒有證得須陀洹。這一段是這個意思。真正證果之人、真正開悟之人,心地清
淨,一塵不染,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那麼往後的位次怎麼分的?為什麼小乘還有四果四相?為什麼菩薩還有五十一個階位
?《金剛經》上佛說,他們這個位次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跟有為你們清楚,《百法
明門論》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後面六個才是無為法。你懂得這個,這句話你就會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說有修有得那實在講是凡夫錯誤的觀念,不是真實的,那都屬於增
上慢。
【彌勒。我不說言。無勢力者忍辱成就。】
忍辱,他能忍,為什麼能忍?沒有報復的能力,中國過去講阿Q的精神,這不是忍辱
。忍辱是確實有能力報復不報復,這個是忍辱。而不是沒有能力、沒有智慧的人,受人欺
負,害怕不敢報復,那個人叫忍辱,這是錯誤的,佛不是這個意思。
【無嬈觸者被忍辱甲。】
這個忍辱就是功夫更深的。『嬈觸』就是我們今天講誘惑。沒有人誘惑,你說我被忍
辱甲,我不受誘惑,其實你是外面沒有誘惑的外緣。一旦遇到誘惑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
睡的外緣遇到了,你的心就動,你沒有忍辱的能力。這是說你沒有這個環境,沒有遇到這
個境緣,自己以為被忍辱甲,都是屬於增上慢。
【少煩惱者名律儀清淨。】
煩惱稍微少一點,就以為自己律儀清淨。
【邪方便者為如說修行。】
完全不是依佛的經教,與佛經理論、方法、境界完全相違背的,這樣修行以為是如說
修行。或者是把佛經的意思曲解,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似是而非,以為自己是如說修行。
下面這一段:
【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為一心住。】
『一心』是清淨心,心地清淨一定是言語就少,哪裡喜歡說話!一天到晚嘮叨不休的
,他一心,他能一心住嗎?
【好營世務於法無損。】
這個「法」就是修道。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喜歡經營世間一切事務,說是於修行沒
有損害,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我們普通人不可能,隋唐時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
的傳記許多同修讀過。智者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他是求生淨土,學生問他老人家往生
的品位,他答覆得好,他說我因為做住持,要管理寺廟這些人事的事務,對我修行的品位
降低,大打折扣,所以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是我們常講帶業往生,這個品位不高。你想
想看管理寺廟,他是大善知識,照顧大眾的修學,於自己的道業還有損害。不過人家聰明
,他的損害他有個底限,決定得生!如果損害到時候不能往生,那就壞了,那要記住《無
量壽經》上講的兩句話,「假令供養恆沙聖」,供養恆沙聖就是好營事務,「不如堅勇求
正覺」,這兩句話要牢牢記住。就是自己用功辦道,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他
的是附帶的。附帶做不影響自己的往生,不影響自己的道業,這是個聰明人。如果喜歡幹
這些事情,到處去求福,去搞這些東西,到將來還搞六道輪迴,不能往生,那你就大錯特
錯了。下面說:
【志樂清淨墮諸惡趣。】
沒有這個道理的,這個佛不說的。真正志樂清淨的人決定不墮三途。
【修習智慧為憒鬧行。】
這個也不是佛說。佛這兩句話就是叫你明瞭,有些人造謠生事,那個人清淨心的,他
將來會墮惡道,念佛不能了生死,念佛是小乘自了漢,沒有慈悲心。都是說這一套。修學
智慧這個是憒鬧,拿這個來毀謗,我們在此地認識清楚,佛不說。
【彌勒。我不說言。方便相應名為諂曲。】
權巧方便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手段,這個不是諂曲。像你們大家曉得的,過去濟公活佛
那種行持、民國初年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大家稱他金山活佛,他們表現的是方便
相應,那個不是諂曲,真有道心。
【不求利養而為妄語。】
沒有這回事情,不求利養的人不會騙人。
【無執著者誹謗正法。護持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為無勝慢。】
這都不是佛說的,怕的是有些人用這些方法來毀謗修行人、毀謗弘法之人。我們要記
住,要守住這些原則,知道這是邪師謠言惑眾,破壞佛法,不是正法,不是佛所說的。
我們今天就說到此地。
==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是清淨心,
分別是非人我這種觀念、執著,常常放在心上,不能放下,你怎麼能得定?
你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你持戒的目的沒有達到。
這十五條裡面,佛對現代人的扭曲心理真的說得很透徹!
也就是說,我們都要很細心觀察自己內心,是不是這樣扭曲,卻自我欺騙也欺騙他人。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15 21:00:00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15 21:0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5-16 02:2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16 17:1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16 17:41: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