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8(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18 19:07:18
(四)二種四辯才
請掀開經本,第十六面,最後一行,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爾時世尊。讚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
者。】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段是結束前面一大段的經文,在末後彌勒菩薩舉了一個比喻,譬
如口渴之人,他非常希望得到飲水,可是這個飲水在以前被他污染了。大概他把這樁事情
給忘掉了,於是見到這個水很髒不能飲用,反而怨天尤人。這個比喻雖然很淺顯,也許我
們會覺得不以為然,世間哪有這樣健忘之人?如果諸位冷靜的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像
這樣的人還真有不少。才知道諸佛菩薩在三千年前講經說法,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真
是瞭如指掌,這不能不說是智慧神通的廣大。所以,佛在此地讚歎彌勒菩薩的比喻,說你
說得太好了,『善哉善哉』是讚歎他說得非常之好。告訴彌勒,叫著『彌勒,善能演說如
是譬喻』,這是很善巧,『無能伺求說其短者』,沒有人能夠在他的言行當中,找到他的
過失,求得他的過失。我們接著看底下經文。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
遮止。】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佛說了,由於前面這個緣故、因緣,你應當要知道。世尊叫著
彌勒就是叫著我們大家,彌勒菩薩何嘗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倒是真的,他代表我們請法,
代表我們接受佛的教誨。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說有四種辯才,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四無礙
辯才,如來果地上具足的大德大能,四無礙辯。『一切諸佛之所宣說』,佛為一切眾生、
為九法界眾生講經說法,無礙辯才,這是佛所說的,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熟知的。可是
還有四種辯才是『一切諸佛之所遮止』的,「遮止」就是禁止,不許可的,這四種的確我
們不知道。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在末法時期才演變成一個不良的後果,那就是聽騙不
聽勸。你想想看,騙人的人他要沒有辯才,你怎麼會被他騙了?信假不信真,沒有辯才的
人你也不會去信假。可見得假的、邪的,他也是有無礙辯才。這種無礙辯才,佛所禁止的

佛很慈悲,孔老夫子就不慈悲了。你們念孔子公的書,你看孔老夫子做魯國的大司寇
,他一上任,就把少正卯抓來把他殺掉,什麼原因?沒罪過,沒有什麼原因。孔老夫子為
什麼把他殺掉?就是他有無礙辯才,邪知邪見。孔老夫子看到這個人還得了,辯才無礙,
就是到處欺騙眾生,沒有別的原因,就這個道理,就把他殺掉。佛不是,佛很慈悲,佛不
殺人。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
1.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1) 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下面先說明佛的四無礙辯才,這有四種,第一:
【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
這是第一種。諸佛菩薩的四無礙辯才,一定是與利益相應;換句話說,他所說的字字
句句,都是令一切眾生得最大的利益,如果說叫眾生不得利益的,佛決定不說。什麼叫利
益?一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假如說現前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佛說這
不是真正的利益。我們必須要知道,生命是永恆的,這是稍稍涉入佛法的人都能夠理解的
。而身命是短暫的,身體在這個世間是很短暫的,生命是永恆的,這就是說明有三世。任
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假如
說在這一生當中能得利益,來生不得利益;來生的時間長,在六道裡無論哪一道,生命都
比人道來得長久,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我們覺悟的人、明白的人
,眼光要看的深遠,來生不能不考慮。假如來生得利益,後生也得利益,這就是講生生世
世都得利益,這才叫真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大乘經論都是以這個目標來宣講的。由
此可知,佛不僅僅是教我們現前得利益,我們一定要曉得佛在經上講的利益的定義。第二

【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
法是什麼?是佛陀所講的一切教法,佛的教誨。佛的教誨是依什麼說的?一切大乘經
上告訴我們,佛依實相而說,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諸佛菩薩所宣說的,一
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與法相應。所說都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人生就是本人。與此相背的,諸佛菩薩決定不說,這個我們要知道。第三:
【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
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決定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煩惱輕,智慧就長。煩惱跟智慧恰
恰是對立的,就如同明暗一樣,黑暗去了,光明就來,有了光明,黑暗就沒有了,佛所說
的一切法是光明的。所以你學佛如果學的煩惱還天天增長,你就應當要反省,你學的不是
佛法,你所聽的不是佛經。如果是佛所說的經,佛菩薩所講的法,決定是幫助你減少煩惱
。學佛的人他的效果必然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我們只說到這個地方,能
夠一月比一月少就很不錯了。如果能夠一個禮拜比一個禮拜少,你不是凡人,你不是普通
人。決定是煩惱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一月比一月增長。智慧是什麼?對於自己、對
於境界,一切人一切環境當中,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不會被迷惑,清清楚楚。
生活當中就是定慧等學。你們今天同學,淨宗學會帶著你們到新加坡大概幾個旅遊的
地方去參觀,你們是不是在修定慧?定慧在哪裡學?生活當中學。你們看看新加坡這個都
市,看到許多繁華的市場,你到那個地方去,如果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慧;能
在這個境界裡如如不動,那就是定。定跟慧是同時有的,絕對不會說我有慧沒有定,那個
慧是邪慧,不是正慧。有定,定中生的智慧,那是真智慧,樣樣清楚,如如不動。在這個
境界裡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妄想執著,心永遠是清淨的,你才能看到這個世界千變萬
化。從靜觀裡面,你就了解這個時代的眾生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在說什麼
,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你才有能力去度化眾生,講經說法才能夠契機契理。理就是與法
相應,機就是滅煩惱,與利益相應,與滅盡煩惱相應,這就契機。第四:
【涅槃功德相應。】
『涅槃功德』是從果報上說的。涅槃是什麼意思?不生不滅,絕對是與不生不滅的功
德相應。功是你修學的功夫,德就是你得到的果報,果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什麼時候
得到?給諸位說,現前得到,這個句句都是真實話,這個不是假的,現前得到不生不滅,
不是說死了以後才得到,那不是佛說的。涅槃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了生死,是現前
所證得的。
佛的四無礙辯才一定與這四樁事情相應,如果是這種說法,你就曉得這是諸佛菩薩的
正說,與這四個相應。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
佛叫著彌勒菩薩說,實在就是囑咐我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二眾,『優婆塞優
婆夷』是在家的二眾,四眾弟子都有責任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
出家人實在講他是應當要做的。好比學校,出家人是專職的教員,他是專職教員他當然天
天要教書,天天要上課。在家居士是兼任的教員,他可以來上課,他也可以不來上課,他
不是專任的,他是兼任的。所以,四眾弟子都有這個責任。你要代佛說法,你要自利利他
,佛說了,『應當安住如是辯才』,你要把這四句話牢牢的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
要給一切眾生做榜樣,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就是利益眾生,這就與利益相應。真正
做個好樣子,必定是跟如來的教誨相應,佛教我們應當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譬如
佛教給我們三福、六和、六度、十願,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是與法相應。法一定與理
相應,這是深一層的說,法一定與理相應,如果法與理不相應,那個法不是正法。依教修
行的人,一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依教修行的人,必然是趣向大涅槃功德相應。這是無論
在家出家的弟子,要為一切眾生說法,一定要與這個相應。再看底下經文。
(2) 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聽受其法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
。】
這是佛教導我們,聽這些佛子說法應當具有的心態,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
益。哪些人喜歡聽佛法,能夠接受佛法?必定是『善男子善女人』。佛經典裡面,善男子
善女人說得很多,但是善的意思不相同,等級不一樣。一般可以說大分有五個等級,就是
五乘佛法。從最下面最低的等級,人乘佛法、天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此地這個標
準是最低的標準,我們得的是人身,當然是為一切人來講經說法,總不會去為畜生講經說
法,為人講經說法。人要喜歡聽,肯接受,這個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如果過去
生中他沒有善根福德,今天因緣雖然聚會,他也不會來聽。我們今天在這講經,新加坡有
兩、三百萬人口,他為什麼不來?可見得要到這個地方坐下來聽兩個鐘點,過去生中的善
根、福德、機緣,三樁事情湊巧湊在一起了,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這時候機會才現前
,少一個都不行。如果少善根,他不相信,他聽不懂,沒有善根,他不能信不能解。而沒
有福德,他不喜歡聽,他雖然能聽懂,他也相信,不喜歡聽。你想想看,佛門裡這些人不
少,做法會的時候多少人來燒香拜拜,出錢作功德,講經的時候他不來,他不來聽經。你
問他,佛教徒、虔誠的佛教徒,還是佛門大護法,問他聽過經沒有?一生一次也沒有聽過
,那就是他有善根,他沒有福德,聽經是大福德。有善根、有福德,沒有人講經,沒有機
會,那也不行。所以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都湊起來,不容易!
諸位現在在座好像並不難,你想想新加坡幾百萬人,一比較你才知道真難,真不容易
。你再看看亞洲的人口、全世界的人口,才知道這一會這兩個鐘點稀有難逄,決定不是簡
單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在此地。他『有信順心』,對於所說之法他能理解,他能相
信,而且能夠依教修行,這叫順,順裡頭有依教修行的意思。我們對於講經的人要怎麼看
法?『當於是人而生佛想』,講經是代佛說法,所以升座,大座的前面要供佛像。人家頂
禮拜的時候,我們講經的人不敢當,佛在前面,我們躲在佛後面,你拜是拜佛,我們不敢
當,但是我們要代佛說法。
既然代佛說法,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普賢菩薩這兩願教導我們,第一我們要敬佛,我們講經的人自己不敬佛,
怎麼能教別人敬佛?第二我們要敬事,也就是敬業。講經是我們的事業,我們對這個絕不
能含糊,一定要非常認真,小心謹慎,不能把經義講錯。不但經義不能講錯,一定要講得
令大家生起歡喜心、信順心。所以不能不敬業,敬業就是充分的準備,依教修行。第三要
敬大眾,為什麼?每一位來聽的人,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是過去生中無量世的善根福
德因緣在這時候成就,都是可敬可尊之人。要懷誠敬之心,在講台上代佛菩薩說法。我們
講的人要具備這個心態,所以要認真的學習、認真的修行,含糊不得,絕不能草率來做這
樁事情,草率來做我們誠敬的心就沒有。誠敬的心沒有,不但不能利益眾生,自利都得不
到,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聽法之人對於講法的人『生佛想,作教師想』,他是我們的
老師,我到這來上課,接受教導的。
『亦於是人聽受其法』,我們尊師重道,當然一定要來聽經,一定要來接受佛的教誨
。法師所講沒有離開經典,法師所講全是佛的意思,而佛所講的是過去古佛的意思。你要
問佛有沒有說法?佛說我沒有說法。沒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什麼?說的是
古佛之法。佛這個態度與中國孔老夫子作學問的態度相似,「述而不作」,自己沒有創作
,都是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今佛祖述古佛之所傳,就是這個道理。講的人、聽的
人都具足了良好的態度,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下面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
【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
這把理由說出來,為什麼我們尊敬說法的人?為什麼要相信所說之法?要依教奉行?
說法之人,他所說的都是諸佛所說的,不是他自己所想的。如果用他自己的意思來說,問
題就多了,麻煩就大了,決定是說諸佛之所說。這一點跟世間人想法、看法不一樣,世間
人都講求要創造,創作發明超過前人,後人要超過前人。而佛法裡面路子是平平淡淡的,
沒有辦法超過前人。你要問為什麼不能超過?因為法是平等法,你怎麼能超過?《無量壽
經》上經題「清淨平等覺」,你要一超,清淨沒有了,平等沒有了。那一超超到哪裡去?
超到三途惡道裡去了。你要想作佛、作菩薩,告訴你平等法。平等法是正法,平等法是真
實法,是『一切諸佛誠實之語』,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
相,所以佛子心永遠是平靜的,平靜就是禪定的功夫。六祖大師解釋禪定,什麼叫禪定?
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了了分明是禪,如如不動是定,
永遠安住在清淨、平等的境界裡,清淨就光明,平等就不動。四眾弟子都要曉得這個事實
真相,都要曉得這個道理,要認真努力去修學。再看下面經文。
(3) 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當墮惡道
【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
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
哪些人幹這個事情?幹這個事情的人很多。他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你們這樣做法、
這種心態是落伍了,這個已經被淘汰掉,不知道競爭,不知道求進步。我們要是聽到人家
這種說法,怎麼辦?如果想想,不錯,舉世之人都在競爭,我們怎麼會變的這麼消極?如
果沒有相當的智慧,你的信心很容易受動搖。一動搖就錯了,跟他們走了,你不跟佛走,
你跟那些人走。那些人心是動的,心猿意馬,一分一秒他都停不住,那是什麼心?諸位曉
得,妄心,他是妄心做主。佛教給我們安住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心,真心做主是佛菩
薩,妄心做主是凡夫,凡聖的分水嶺就在此地。我們到底是要作凡,還是要作聖?如果要
作聖,那就曉得,說這些話的人很多、很平常,為什麼?凡人多聖人少,幾個人會讚歎你
?能讚歎你的,他也是聖人,他明白,他才會讚歎你。畢竟是聖人少,凡人多,凡夫毀謗
這是必然的道理。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而且常常會遇到,時時處處都遇到,
自己要明瞭。這個時候看看你定慧有沒有作用?你是不是能夠在境界清清楚楚,還是如如
不動?
這些人說這四辯才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這句話裡面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們學教
,也就是學習經典,要能通其義,不能死在文字之下,那就錯了。所以學教最高明的是通
其理,學教理,其次的則是通其義,教義,不可以執著在文字上。譬如有人說,經上講的
『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你想想沒有聽說過?沒有遇到,從來沒有遇到過。可是你
有沒有聽說「大乘非佛說」、「淨土不究竟」,有沒有聽說過?這個有聽說過。就是這個
話,你想想看對不對?大乘是佛四種辯才說出來的,淨土是佛四辯才說出來的,他說淨土
不究竟,說大乘非佛說,不就是『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嗎?他對大乘教不尊重,對
於淨土教不尊重。讀經你要會看,它的意思很深很廣。既然他毀謗,他必定就破壞、障礙
,破壞佛法,破壞道場,障礙人學習,幫助人退失信心,這就是『作壞法業』,後果必定
墮惡道。墮惡道的情形這個經一開端就說出來,果報是太可怕了。我們看末後這一段。
【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
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佛這段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往往因為犯了這些小毛病,而造成重大的過失。造這種
罪業的人不是別人,也是學佛人,不是學佛的人他怎麼曉得有大小乘?他怎麼會知道「大
乘非佛說」這些話?都是學佛的人,而且對於佛法大概都有相當研究的人。一個是自己知
見錯誤,一個是人云亦云,自己沒有主見,聽人家說的,人家在書上說的。書是什麼人寫
的?書是現在人寫的,佛經是三千年前佛說的。我們要細細去思量,不可以人云亦云。三
千年傳下來的東西,如果有問題,這三千年中都沒有能人嗎?都沒有高手,沒有發現,到
三千年後才被你發現,你也未免太瞧不起古人了!三千年的人都沒有發現到缺點,你今天
說的缺點不太可靠。這是個普通常識,稍稍有點邏輯思惟的頭腦,也不至於被迷惑,不至
於被蒙騙。當然煩惱、習氣很多,也不盡然是這一個原因,原因很多。
這就說了,『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他為了想了生死、脫輪迴、成佛道,
為這個目標,他『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你們有沒有疑惑?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為
了這一生當生要成佛,認為淨土成不了佛,淨土是老太婆教,淨土是沒知識人學的。要成
佛,即身成佛,學密,密是即身成佛;要修禪,禪是這一生就得道;標榜自己這一宗,標
榜自己這個法門,毀謗其他的法門。他能不能成就?給諸位說他決定不能成就。為什麼不
能成就?因為他毀謗三寶,毀謗三寶的罪業在阿鼻地獄。所以,他自己修的再成功,修的
再怎麼好,那是他說的,要來跟我講我不相信。我為什麼不相信?我理由很充足,因為他
自讚毀他,他的煩惱沒斷,他的心不平。煩惱沒有斷,心不平,心不清淨,怎麼能出得了
三界?別說你成就了,你決定超不過三界輪迴。三界輪迴是怎麼來的?我們講的很多,你
有妄想,才造成十法界;你有執著,才有六道輪迴。你現在還執著你的法門對,別的法門
不對,你的執著很堅固,你六道輪迴出不去,道理在此地。
什麼人能出三界?心地清淨,真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出三界,無論他修哪個
法門都出三界。所以《華嚴經》上,佛菩薩給我們做了個示範,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
善知識,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他們都得清淨心,都得平等性,他們的態度是自己謙虛
,讚歎別人,風度不相同。「我的根機很劣,學這個法門,別的人都比我高明,他們那個
法門殊勝。」都說別的法門殊勝,沒有說自己法門殊勝的,這是我們講修行得道人的態度
。道是什麼?道就是清淨、平等。他得到清淨心,他得到平等心,也就是說他煩惱斷了,
智慧開了,他的心境開朗。與一切眾生不僅是和睦相處,他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尊敬
的,他能夠自卑而尊人,這是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的。怎麼可以自讚毀他?這幾句經文,
「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這一句就是自讚毀他,他是個學佛的人,他標榜自己,
把別的法門統統給壓下去。
下面這三句尤其我們要特別重視的。『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我討厭這個人,
這個人我不喜歡他,不能因為討厭這個人,他說的法我們也討厭,那就錯了。這就是儒家
所講的遷怒,這個毛病很大,可能我們自己就有,一定要警惕,要把這個毛病改掉。不遷
怒、不二過,這才能成就。不二過就是我過失只有一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過失,那叫真正
懺除業障,懺除業障就是不二過。人真能做到不遷怒、不二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
都相信他很快有成就。
第二是『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這個人有過失,譬如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他講
的經,他很會說但是他做不到,能說不能行,這是過失。不能因為他能說不能行,我們連
他的說也不聽,那就錯了。天台大師告訴我們,天台是智者大師,他老人家有兩句名言,
第一句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國師!因為他所說的是正法,說的沒有違背經典,
他說得沒錯,我們要依照這個方法來學,我們有成就。古人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意思就是說老師雖然很平常,學生跟他學,老師教的方法、理論是正確的,學生真正肯
學,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那就說明他所教的理論、方法沒有錯,這是國之師。「能說又
能行,國之寶也」,國寶級的少,國師級的多。這個國家國師級的人多,社會的風氣就能
轉移,能夠移風易俗,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平、繁榮,可以得到。所以,我們不能因
為講經的人有過失,我們連法也責怪,這是錯誤的,這個不可以的。
第三,『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怨,這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跟前面兩個不一
樣,前面第一個是討厭這個人,第二個是雖然不討厭他,但是他一身的過失,他毛病很多
,第三句是與自己有過節、有怨恨的,他來說法我才不要聽,那也錯了,你連法也怨,那
就大錯特錯。他雖然是你的冤家對頭,但是他登台說法,法沒有說錯。這個意思就是教給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尊重法、來學習法,同時也要尊重說法之人。不要看他的過失,
不要想他跟我過不去的這些怨懟,不去想這個,也不可以去瞋恨、嫉妒,都不可以。我們
要以一個良好的態度,這樣才能夠學到如來真實、圓滿的大法。好,請翻過經本。
==
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他們都得清淨心,都得平等性
,他們的態度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風度不相同。「我的根機很劣,學這個法門,別的
人都比我高明,他們那個法門殊勝。」都說別的法門殊勝,沒有說自己法門殊勝的,這是
我們講修行得道人的態度
這裡可能就有人(也真有人)說,那老法師你不老說淨土法門是殊勝法門,第一法門?
老法師所說的不是自讚,而是照經典、照古來大德的說法,
佛菩薩、祖師大德是這麼說的,老法師也是這麼說的。
而且老法師講經就一定要令聽眾生信心,怎麼可能自壞道場?
但是老和尚說過,去別人道場要讚嘆別人法門,密好、禪好、南傳好。我們呢?
「我們根基劣,只能念佛有把握。」
這就是華嚴五十三參的做法。
但是確實有很多人在討論對話時,常常標舉自己,然後詆毀別人,
是自己認為的,不是佛菩薩祖師大德認為的,那就真的是自讚毀他。
自讚毀他在菩薩戒也是重戒之一。
所以這部經其實就是在細講如何持守大乘菩薩戒?!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18 23:18: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19 00:0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19 20:2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19 22:17: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5-20 14:3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