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7(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16 18:39:05
請掀開經本第十三頁,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如是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當有菩薩。鈍根小智諂曲虛誑。住於賊行。汝應護
之。】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大段的經文很長,一開端世尊為我們說了四十樁事。經文是十
五段,每一段裡面,有的是一樁事,有的是兩樁,有的是四樁,十五段合起來一共說了四
十樁事情。這些事情世尊在此地為我們明白的宣示,是他老人家不說的。我們要記住,這
些都是末法時代,也就是現前世間,出家在家四眾弟子所犯的通病。因此我們要細心去觀
察,認真去檢點,如果有這些毛病,一定要趕快把它改過來;如果沒有,也要常常勉勵自
己,不能犯這些毛病。
從末後這段文裡面,看出世尊的大慈大悲,雖然犯這麼多過失,這些菩薩佛並沒有捨
棄他,還是囑咐彌勒菩薩要好好的護持他們。經文很清楚,叫著彌勒菩薩說『於後末世五
百歲中』,這是指我們現在的時代,『當有菩薩』,這是總結前面常常犯過失的這些人,
『鈍根小智』,沒有智慧,前面講的愚痴;『諂曲虛誑』,虛誑用現在話是虛偽,諂曲是
心地不踏實,所以他才有這麼多的過失。佛說『汝應護之』,汝就是指彌勒菩薩,囑咐彌
勒菩薩應當要護持這些人。
這些人究竟是什麼人?我們從前面讀過、見到,這些人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出
家修道,或者是在家修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可以說非常深厚。這麼深厚的善根福德,為什
麼還有這麼多的毛病?這就是說的習氣難除。他之所以會造罪業,要依經上說的這批人,
他們過去生中在俱留孫佛(賢劫第一尊佛)的時候,由於嫉妒、障礙造下的罪業。佛在這
裡講得很清楚,法師講經,他們懷嫉妒心,破壞道場,讓這些信徒對法師喪失信心,造這
種罪業,這墮阿鼻地獄。阿鼻是無間地獄,黑繩地獄到燒熱地獄,這都是大地獄,以我們
人間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地獄罪滿了以後再到人間來,受了許多苦難,前面我們已
經看過,不再細說。一直到今天,到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你看經過(世尊是賢劫第四
尊佛)這麼長的時間,我們現在才得人身又聞佛法,還有這麼多的習氣。畢竟是善根深厚
,所以世尊囑咐彌勒菩薩好好的護持。行嗎?我們細細來觀察,行!善根深厚如果得諸佛
護念、菩薩照顧,他能夠回頭、能夠覺醒,這就是世尊囑咐彌勒護念義趣之所在。如果他
不能回頭,迷得太深不能回頭,佛菩薩照不照顧他?還是照顧他,真正是所謂「佛氏門中
,不捨一人」,這才看到真實的慈悲。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三)末世眾生譏笑輕毀正法菩薩
1.末世五百歲中有二十善巧菩薩業障微少,還來生此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最後末世五百歲中。唯此六十諸菩薩等。業障所纏。
為復更有餘菩薩耶。】
彌勒菩薩問得很好,他問末法時期是不是就只有這六十位菩薩,他們是愚痴,被這些
業障纏繞,還有沒有?這個意思就是請教世尊還有沒有。我們看世尊的開示。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有諸菩薩。多為業障之所纏覆。是諸
業障。或有消滅。或復增長。】
世尊說得非常之好。在末法現前這個時代,有許許多多的菩薩,『諸』就是多數,『
多為業障之所纏覆』,這句話我們能夠體會。這些人由於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都深厚,
在這個時代依舊能夠聞到正法,聞到正法之後他就覺悟了,認真依教修行,業障就消滅。
還有一些智慧、定力都差一等的人,這些菩薩敵不過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不但他的業障
消不了,反而增加。我們細心觀察一下都能夠見得到,而且很普遍。這些事情縱然我們見
到,也不足以為怪,為什麼?佛在三千年前就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現在社會現
象正如佛所說,這是我們對於世尊不能不佩服。再看底下這一段,這段經文很要緊,末世
修行尤其要明瞭。
【彌勒。於此五百諸菩薩中。有二十菩薩。業障微少。】
這裡面有二十位,少數,五百人當中才有二十個人,比例很少,業障比較少。在這個
地方,我們簡單的說一說什麼叫業障?這兩個字它的含義一定要很清楚。業是造作,就是
身口意三業,口是言語,稱之為口業;身是動作,稱之為身業;意是念頭,起心動念這是
意業。身口意三種造作,佛在講經說法之中往往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一類是善
業,你所造作的是善;一類是惡業,你造作的是惡;另外一類叫無記業,無記說不上善惡
,非善非惡。一切造作總不外乎這三大類。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最簡單的標準就是佛的教
誡,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些,如果我們遵守佛的教誡,這是善業,違背佛的教誡那就是惡
業,這是以經教為標準。除了經教之外,佛給我們講經有宗旨、有原則,如果依這些宗旨
、原則來說,最簡單的一個說法,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惡業。我們的言語、身體造作、心
裡的念頭都是為了自己,這是惡業;如果能夠為社會、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那就是善
業。
這個原則從何講起?佛在一切經上告訴我們,輪迴從哪裡來的,果報從哪裡來的,佛
說得明白、說得透徹。十法界是從妄想來的,你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你有執
著,在十法界裡頭又變現出六道三途,所以六道三途是嚴重的執著,這是佛在經上講的「
人我執」。只要你有人我執,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念念都要為我、為這個身體,你就出不
了六道輪迴。佛是基於這個事實真相,基於這個道理來說的。你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著想,
諸位想想這是增長我執,增長我執就是堅固輪迴。學佛我們要了生死出輪迴,天天在輪迴
上加強、增長,那輪迴沒希望了,出不去。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叫我們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都為一切眾生,把自己給忘掉,不再想自己,我執就逐漸淡薄,我執斷了就超越
六道輪迴。是依這個道理來說的,非常真實,絕非虛妄。所以,念念都為一切眾生,對我
們自己才是真實的大利。
懂得什麼叫業障,業障消除沒消除自己就很清楚。如果自己業障消除,就是是非人我
念頭少了,不再執著。如果我執、自私自利的觀念、這種行為一年比一年減少,你的業障
就少了,逐漸在消除。如果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頭是一年比一年強,雖然讀經、念佛
也沒用,你經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多,世間人所講食而不化,不起作用。你所念的經沒懂
,念的經沒有產生效果,你起的作用是反作用,這個現象也很普遍。你要問,你為什麼念
經?為什麼每天念那麼多佛?「我為了求佛菩薩保佑我,我要長壽,我要健康,我要發財
、要升官。」你看看誦經、念佛都是為了自私,這就錯了,這就是沒有智慧。佛教給我們
讀經是教給我們開智慧的,會讀經的人,古人常說「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自己境界就能
夠跟它融和,就不斷向上提升,境界的提升就是觀念的轉變。從前的念頭都是為自己,現
在念頭逐漸轉變,可以為別人、可以為社會、可以為一切眾生,這就跟佛菩薩的知見逐漸
接近,這樣讀經才有效果。
念佛是要念清淨心、念平等心、念出覺悟的心,念佛的作用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給念掉。念頭一生,馬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伏下去、壓下去,這樣念佛
就有功德,這是會念的。不是念佛增長我執,念佛號還增長輪迴,那就大錯特錯!所以同
樣是經文,同樣一句佛號,會念的消業障,不會念的『或復增長』,佛講得沒錯。但是我
們接觸許多同修當中,消業障的不多,增長業障的不少,這是值我們警惕的。我們再看底
下這一段,這都是小段,都是這一大段當中的,這段文很長。這是二十個菩薩業障微少。
【後五百歲還來生此。】
人數不多,二十個人,這二十個人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再來人,倒駕慈航的人,再來
人。他們是從釋迦佛那個時代到我們現在,輾轉三千年了,到現在他又到我們人間來。他
示現什麼身分不知道,佛在此地沒講。但是他決定是菩薩,或是示現在家,或是示現出家
,『還來生此』,到這個世間來。
【城邑聚落市閈山野。】
這是處所。『城邑』是都市,『聚落』是村鎮。『市閈』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區,市
中心,最熱鬧的地方。『山野』是野外,城市外面。這是說他的處所。
【種姓尊豪有大威德。聰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多所饒益。】
由此可知,這個人不多,只有二十位,確實是再來人,善根福德都能夠顯著的展現出
來,我們細心觀察不難見到。『種姓尊豪』這是講他的出身,有威德這句是總說。下面具
體跟我們說明,他很聰明,他有智慧,不但聰明、智慧,他還很靈巧,『善巧方便』,他
很靈巧,反應很快,做事情敏捷細心。『心意調柔常懷慈愍』,心地很慈悲。『多所饒益
』,他心之所思,身之所行,都能替別人著想,就是現在所謂的熱心服務社會大眾,他樂
意做這些事情。
【顏貌端嚴。】
顏是顏色、光彩,貌是容貌,容貌清秀、端正、莊嚴。
【辯才清妙。】
他有智慧、有聰明,也很靈巧,當然他就有辯才。
【數術工巧皆能善知。】
這是講他的手藝,他對於像現在科技,電子、電腦的工程,他很容易就學會,而且比
別人學得高明。他有這種能力,他『皆能善知』,這是說他的智慧德能。下面這三句更難
得,從這個地方來看,看他是不是菩薩?不在前面這些,在後面這三句。如果前面這些智
慧德能他具足,又有後面這三條,可能就是這二十位菩薩當中的一位,他跟一般人不一樣

【自隱其德。】
這個不容易,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不求表現。用現代的話說,他在這個社會上,
處處顯示是低姿勢。的確他的智慧才能都比人高明,但是名聞利養他都不要,他都能讓給
別人,他能夠屈居第二位、第三位。以他的智慧德能來幫助別人,他不取名聞利養,『自
隱其德』,這是菩薩。第二:
【安住頭陀。】
『安住頭陀』是什麼意思?他過得生活水平很低,他有能力過好的生活,他不願意,
依舊過一般平民的生活。安住頭陀,你不要想到他們都去修苦行,也是苦行,在社會上一
般工作的時候,他縱然有很好的待遇,但是他的生活過得很清苦。把他所得的多餘的錢財
,去做社會福利的事業,這就是修頭陀行。做一件衣服能夠穿上十年、八年,不再添新的
,這是頭陀行。特別是學佛的同修,知道素食的好處,長年吃素這也是修頭陀行。所以此
地安住頭陀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就是他能夠過一種清淡的生活,所謂是知足常樂。
【功德之行。】
他確實有功德。功是功夫,什麼是功夫?六度就是功夫。布施是功夫,得的是什麼?
慳貪的煩惱沒有了,貪心的業障消掉,慳貪的業障消掉,消業障就是得。持戒有了功夫,
持戒是守法,樣樣都依照規矩去做,絕不做違法違規之事,這個有了功夫,一切惡業就消
除。底下不必多說了,哪一條修功,後頭都有收穫。六度度六種業障,業障就是慳貪、惡
業、瞋恚、懈怠、愚痴、散亂,這是業障。業障很多,不過是略舉幾類而已,你懂得這個
,就懂得什麼叫功德之行。功德是什麼?生活,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穿衣、吃飯是功
德。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會了,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哪個地方不是在用功,日
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功德,這才成就無量功德之行。這個三句要相應了,就可以肯定
這個人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
【在在所生捨家為道。】
『在在』是生生世世。『捨家』,不一定是講現在出家,這個家的範圍很廣,不是狹
義的。家指的是煩惱之家、生死之家、無明之家,是指這些。明白這個道理,在家居士他
也是「捨家為道」,佛在經上講四種出家,心出身不出,身在家,心對家絲毫留戀都沒有
,沒有貪戀,那他心出家,是這個意思,捨家就是出家,是這個意思。念念都在道上,念
念是菩提大道,菩提是正覺,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是跟諸佛菩薩一樣,捨己為
人,廣利眾生,這個是道。
【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說他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的深遠,他不是一生、兩生修來的,這個意思我想我們的
同修讀到、聽到大家都能夠肯定。如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如《金剛經》中所說的
,這些人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種植的善根。《無量壽經》佛說阿闍王子五百人,過去生中曾
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夠深厚了。諸位在座的同修們,你們當中有不少人,過去生中
所積集的善根超過阿闍王子。你要問我:你怎麼曉得?我看你這個樣子就曉得。你什麼樣
子?你們聽到這部經,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要發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證明你超
過了。你看阿闍王子這批人聽到釋迦牟尼佛,聽佛講經,不是聽我講經,聽佛講經還沒有
起一個念頭要往生,這個念頭還沒生起來,才知道供養四百億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都生
不起來。你要聽到這個經、聞佛名,就要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
他們,道理在此地。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已於無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這當然是沒問題的,我們是可以肯定的,佛說的是真實語。
【護持正法不惜身命。】
我們有沒有這個意願,『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我看看同修們當中有。我聽木源居士
告訴我,你們同學當中有晚上讀書讀到兩、三點鐘的,這就是「護持正法不惜身命」。這
樣認真努力在做,這是正確的。用功還要求三寶加持,求三寶加持不是跪在佛菩薩形像面
前磕頭作揖,那個沒用處。你的心願要跟佛的心願相同,就得佛力加持,所以形式上不關
重要。形式有什麼用處?形式有用處,形式是唱戲、表演給別人看的,自己修行是在後台
,這個要懂得。譬如在大會當中作法會,我們在表演,就跟唱戲一樣表演,表演給那些初
學的人看、未學的人看,讓他們看了有所感動。這些人對佛這麼恭敬,他起心動念他也想
學佛,是做樣子接引他們的,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要做得很逼真、很認真去做,你才能
感動人。你在做的時候敷衍塞責,人家一看不像、假的,人家一看就退心了,不再對佛教
起仰慕的心。所以表演的時候要做得很認真,要誠心誠意去做,不能夠虛假,我們明瞭這
個意思。自己用功就是心願解行樣樣如佛,你就得佛感應。不求佛是決定不行的,一定要
求佛,這就是護持正法。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不但在國內,在全世界都一樣,弘法的人太少,諸位真正能發弘
護之心,立刻就得諸佛護念。過去隋唐時代,高僧大德太多了,到處都是,不稀奇;像我
們這種人得不到佛護念,比我們高的人太多了。現在沒有了,你一發心你就是寶貝,每尊
佛菩薩對你都關心,唯恐你不發心,一發心你就是諸佛的寶貝弟子。這個都是事實,一定
要明瞭,要勉勵自己認真去努力。
【住阿蘭若空閑林中。】
這些經文不可以望文生義,望文生義古人常講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一看到
『住阿蘭若』,我就找個阿蘭若去,找一個『空閑林中』去,你到哪裡去找?要明白他的
意思。阿蘭若是梵語,意思是很安靜的處所,避免熱鬧的場所,找個安靜的地方,空閑林
中也是這個意思。一個修道人、一位菩薩,無論在家出家,就在我們環境裡面鬧中取靜,
這是說你居住的所在。
【常勤精進不求利養。】
『不求利養』是非常重要,後面本經的下卷有很長一段經文,佛給我們講利養的過失
,所以這個一定要把它避免。如何能避免?就是我們的生活一定要知足,也就是前面所說
的「安住頭陀」,安住在一個清苦的生活。清苦的生活,世間人認為我們出家人很苦,他
們在眼目當中看我們都很可憐。肉都不吃,衣服一年到頭就穿一個樣子,也沒什麼花樣好
變,說我們的生活很單調、很可憐,他們看我們。我們看他,他也很可憐,他比我們還可
憐。道理在哪裡?他不懂得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世間人不懂,現在科學家、
醫學還沒有發現,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你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
惱,常生歡喜心,每天生活所需,一點點就夠,你說怎麼不快樂?人到這個境界,在社會
當中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他快不快樂?這才過得是真正人的生活。如
果你再提升一點也可以,他過得是神仙生活,也講得通。
所以要精進,「常勤精進不求利養」,精進就是要一門深入。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
你選擇之後就決定一門深入,不能搞多、不能搞雜,凡是搞多、搞雜的,成就都非常困難
。我們看古來的大德,看他們的歷史,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學了許多的法門,可是到
晚年他什麼都捨掉,他就一門。這個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我們看了之後,要不要學他?
你們自己去想想,是學他聰明,還是不學他聰明?你要是學他你就是笨蛋,你不聰明。怎
麼笨?因為他沒有智慧,他年輕的時候到處去摸索、去找路,找了幾十年才把路找到,找
到之後他就一門深入,他就成功了。我們如果聰明的話,他路找到了,我就跟他的路走去
,他那幾十年的摸索我們不就省掉了嗎?這才叫聰明。你要跟他學一樣的,也去摸索去找
,他找了幾十年路找到了,你找幾十年可能路還找不到,那才叫冤枉!所以諸佛、祖師大
德,特別是到晚年教誡學生,那真是苦口婆心,前半段不能學,學後半段才叫高明,這都
是教給我們一定要一門深入。
但是這個事情難,真的要大善根大福德,為什麼?習氣很重,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
環境的誘惑力量太強。看到別人都學好多東西,樣樣都學、樣樣都精通,好像我搞這一樣
,顯得太笨拙、不如人,這叫業障現前,沒智慧。如果自己有善根、有福德,真正遇到一
個善知識、遇到好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一門深入,過個幾年你再看看誰有成就?那個
學的東西很多的,到後來沒成就。學得太多,門門都不精,用現在世間話來說,沒有一樣
東西拿出去能出人頭地。那個學一樣的,譬如學《彌陀經》,十年就學一部《彌陀經》,
十年之後你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大家看到你合掌:阿彌陀佛來了。你是活的阿彌陀佛
,這一點不假。為什麼?什麼人能在一部《彌陀經》上下十年工夫?你這一門出人頭地,
世界第一,沒有人能跟你相比。你要十年學十部經,你平平常常,誰也瞧不起你,你的東
西很普通。這就是一個專精,一個廣學,一比較就出來。
佛經上教給我們廣學多聞,那不是現在的事情,那是什麼時候?像《華嚴經》上善財
童子五十三參,廣學多聞。你要曉得,善財童子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去參學?見思煩惱斷
了,等於阿羅漢,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他智慧開了
,這時候才有資格廣學多聞,四弘誓願裡頭「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我們現在。現在我
們幹什麼?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現在是斷煩
惱;煩惱斷盡,智慧開了,才能夠廣學多聞。所以學一部經、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是斷
煩惱。你同時學得很多很雜,不但煩惱斷不掉,正是佛此地所講的「或復增長」,你增長
煩惱,你不會斷煩惱,這不能不知道。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多少人看了也沒看出來
,聽了也沒聽懂,還是盲修瞎練,到最後說佛法不靈,謗佛、謗法,造阿鼻地獄罪業。諸
佛菩薩看到搖頭,佛菩薩沒講錯,是你自己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所以精進重要,特別注重
在「精」,一定要守規矩,要如法,一門深入。
【善入一切眾生心行。】
這一句意思很深,不是普通人的境界,是普賢菩薩的境界。意思我們略略的透一點,
就是一切眾生與我是一體,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是屬於這樣的境界。這個境
界不是我們現前做得到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相似,趣向這個方向、目標,雖遠但是方向
很正確。怎麼做法?念念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願望、一切眾生的需求,幫助一切眾生
斷煩惱,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就接近這個意思。
【咒術言論悉能了知。】
『咒術言論』是世間人所崇尚的,是世間人所喜愛的,菩薩也知道。你知道的菩薩都
知道,菩薩知道的你還不知道,世間人對菩薩才能起恭敬心,才能起仰慕之心。
==
如果自己業障消除,就是是非人我念頭少了,不再執著。
如果我執、自私自利的觀念、這種行為一年比一年減少,你的業障就少了,逐漸在消除。
如果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頭是一年比一年強,雖然讀經、念佛也沒用,
你經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多,世間人所講食而不化,不起作用。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16 19:1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16 20:0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16 20:1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5-17 02:5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unnypanda (明辨是非)   2018-05-17 13:4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17 17:44: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