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9(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20 16:35:51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倒數第六行,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樂
欲離諸業障纏縛。自無損害而得解脫。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於他過失不生分別。
志求如來真實功德。】
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地方。從這一段以下是本經第十大段,我們這個段落是依蕅益大師
分判的。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慧行菩薩與初學的菩薩不同之處。前面曾經說過,經上所
講的慧行菩薩,是指的法身大士,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這樣的菩
薩,他跟我們初學確實不一樣。我們看底下經文。
(一)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佛言如是如是。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薩
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這個開示裡面,意思很深很長。彌勒菩薩前面這幾句話講得非常重要,在前面已經解
釋過了。大意是說在末法時期,當然是指我們這些人,我們要想消除業障,要想在這一生
當中真正的超越生死輪迴,實在講這個問題,除了求生西方淨土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相
當困難,我們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實在講沒有把握。如果是修學淨土求願往生,可以說
任何一個人,只要你能信,你肯發願,認真的去念佛,決定成就,正是古德所謂的「萬修
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失的。凡是念佛而不能往生的,總是這三個條件當中有一個出了
問題,信、願、行,你仔細去觀察,總是有一個出了問題,所以他這一生耽誤了,不能去
。如果這三個條件沒有問題的話,決定得生,這就是『自無損害而得解脫』。
而菩薩教給我們在行門當中,重要的綱領一定要守住,第一個你要『深生信解』,菩
薩行當中深生信解。因為你信得深,正如《金剛般若》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你信不會退轉、願不會退轉、行不會退轉,這是成功的條件。其次在日常生活當中凡夫最
容易犯的毛病,孰不知這些毛病對我們修學產生重大的障礙,這就叫業障。什麼業障?說
別人過失,找別人的毛病,這就是『於他過失』要『不生分別』,不要找、看別人的過失
,也不要講別人的過失,別人過失與我們不相干。果然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恭喜你,你的
業障消除了。這就說明,業障裡面最重的就是天天看別人的不是、天天說別人的不是,這
是業障。天天要消業障,業障現前都不知道,你怎麼能消得了?所以彌勒菩薩這個話重要
,非常要緊。他這麼一說,佛立刻就讚歎,給他印證,佛叫著彌勒菩薩,『如是如是』。
怎樣真正能做到?佛這個地方開示重要,一定要把慧行菩薩的方便之行,要「深生信解」
,因為這些菩薩的大行確實難信難解。而這些菩薩在哪裡?說不定就在我們周邊,我們肉
眼凡夫不認識,因此普賢菩薩才教給我們「禮敬諸佛」。哪些是諸佛?除自己之外,一切
眾生都是諸佛。我們能有這樣的態度,你就修的是普賢行,與淨宗法門完全相應。《無量
壽經》在第二品裡面「德遵普賢」,德遵普賢不是讚歎好聽的,是教我們要效法,我們要
學習。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凡夫愚人。以貪瞋
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而須陀洹於貪瞋癡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沒有講到慧行菩薩,這是做個引子。小乘須陀洹,不要瞧不起
他,他的地位很低,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雖然他還沒有能力出三界,但是他決定得出
三界,佛在經上說得很多,大小乘經上都是這麼說,他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出了六道
輪迴。在過去我們對於經教沒有深入,總以為小乘人還著相,總以為小乘人還不究竟,諸
位念念《金剛經》,你看須陀洹,我們能不能比得上?我們還可不可以小看他?世尊在《
金剛般若》上講得很清楚,小乘須陀洹就已經離四相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須陀洹就離四相。所以經上說得很明白,他證得須陀洹果,他並不以為他證得須陀洹
果。如果他要是覺得「我證須陀洹果」了,我相有,「你們還沒有證得」,那人相也有,
四相就具足。他沒有這個念頭,這就是他高明之處。
可是他在這個世間示現凡夫行,為什麼要示現凡夫行?為了度化眾生,示現凡夫,跟
凡夫合光同塵,幫助凡夫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凡夫跟須陀洹地位差別很大。不但
我們人道跟他很大的差別,天道也不行,色界天、無色界天也不能跟他相比。為什麼?凡
夫愚痴,被煩惱所纏縛,所以他要搞六道輪迴,這就是『以貪瞋癡之所纏故墮諸惡道』,
六道輪迴,他搞這個。須陀洹他對於煩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煩惱性空,他可以
示現,但是他決定沒有,『善能了達』。所以他雖然沒有出三界,決定不墮三惡道,他只
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為什麼不墮三惡道?這個經上講得太好了,原來他對於貪瞋痴善能
了達,他明瞭通達了,所以不受其害。這個開示非常寶貴,非常難得,我們要記住。再看
下面經文。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瞋癡習氣未斷。彼亦別餘初業菩薩。】
這是講的『慧行菩薩』,慧行菩薩煩惱確實斷了,比須陀洹高明太多,可是習氣沒斷
,斷習氣很難。習氣,菩薩位次不一樣,斷的習氣也有粗細差別不等。習氣要完全斷盡是
什麼地位?嚴格而論,八地菩薩。由此可知,七地還有很稀薄的習氣,那習氣很薄,在我
們凡夫就看不出來,八地習氣才斷盡。所以這些菩薩還有習氣,當然他們的習氣要比阿羅
漢、比辟支佛,那是細得太多,阿羅漢跟辟支佛他的習氣比較重,我們凡夫也能夠覺察得
到。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當中許多證阿羅漢果的,確實習氣都很明顯,我們在經上
都看到的。可是菩薩就很難覺察到,他們習氣雖然沒斷,跟初業菩薩不一樣。
【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
能出離。】
『出離』就是出離煩惱,出離生死,出離六道,這是說『初業菩薩』,我們現在都是
初業菩薩。出家都受過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你就是初業菩薩
。在家同修們也有不少受過在家菩薩戒,受了菩薩戒都是菩薩。什麼菩薩?此地講的初業
菩薩。雖然是個菩薩,沒有善巧,沒有智慧,跟一般凡夫沒有兩樣,所以不能擺脫煩惱,
不能了脫生死,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怎麼辦?後面有辦法,不能說是沒辦法,沒辦法
這個經說了就沒意思了。後面教給我們,彌勒菩薩教給我們發十種心,求生淨土。這十種
心是怎麼回事?給諸位說,原來就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
念阿彌陀佛」。彌勒菩薩把發菩提心講得詳細明白,說了十條,《無量壽經》只有四個字
,發菩提心,這個地方是一大篇,那一大篇就說明什麼樣叫發菩提心。我們讀了這個經就
懂了,清楚明白了。
【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慧行菩薩有智慧,極重的罪業他有辦法轉,用『智慧力』,就是觀行離相。觀行離相
講得最透徹、最詳細的無過於《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講的這樁事情。而世尊
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就佔了二十二年,可見般若是世尊一代時教的中心,
主要的一個科目,能令一切眾生消滅重罪,他當然不會墮於惡道。後面世尊舉了個比喻,
說明這樁事情。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燄轉熾彌更增明無有
盡滅。】
這個比喻好懂。譬如有人燒了一盆火,火燒得很旺盛,他不斷的在添柴火,給它加燃
料,這個火當然愈燒愈猛烈。這是喻,比的什麼?請看下文。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
慧行菩薩就像這種情形一樣。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個比喻諸位想想看,要把它想清楚。智慧像火一樣,煩惱是什麼?煩惱是柴火、是
燃料,進到智慧裡面那就會燒盡,煩惱就盡了。煩惱怎麼樣?煩惱不就變成了火光嗎?煩
惱就變成菩提,煩惱就變成智慧。你要是沒有煩惱,你哪裡來的智慧?所以,大家煩惱多
不要怕,一轉過來就是智慧,沒有煩惱就沒有智慧,就是看你怎麼轉。會轉的就是菩薩,
不會轉的,我們凡夫把我們自性裡面智慧都變成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凡夫把智慧
變成煩惱,菩薩能把煩惱變成智慧,煩惱跟智慧是一不是二,這才明瞭佛常常在經上說「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佛菩薩把生死變成涅槃,凡夫把自性裡頭大涅槃變成生死,
你說冤不冤枉?所以,生死跟涅槃是一樁事情,煩惱跟菩提也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我們今天要學,則學菩薩怎麼個轉法。這個比喻非常好,意思很深。
【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怎麼個『難可了知』法?下面經文要對我們細說。請看底下經文,這在卷下,二十一
面。
(二)初業菩薩當捨何法?當修何法?
1.當捨:利養、憒鬧、世話、睡眠、眾務、戲論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
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底下這一大段,說明初業菩薩應當捨什麼法?應當修什麼法?目的何在?彌勒菩薩說
得很清楚,特別是對出家菩薩說的。初業菩薩既然已經出家,在中國,出家人無論是男眾
女眾,都必須受三壇大戒;換句話說,都是出家菩薩的身分。可是既出家了,我們總是想
斷煩惱開智慧,經文在此地也是這個意思。『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智慧沒有開,我們想
開智慧,想開智慧,要捨哪些法?要修哪些法?這個重要,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得
到下面的效果,『未生慧力能令出生』。你智慧沒有開,你會開智慧,已經得到的智慧會
增長,不會退失,這正是我們夢寐所希求的。你要是真的想消災滅罪,開智慧,這段經文
就要用心的來聽,認真的來學習。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
失。應須捨離。】
這第一樁事情教我們捨的,『當捨何法,當修何法』,先教給我們哪些東西要放下,
捨就是放下,要捨棄。第一個就是『利養』,我們常跟名聞連起來講,名聞利養。「名聞
利養」這四個字一定要捨棄,決定沾惹不得。這四個字你只要沾上一個字,你的業障不但
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長,你的智慧沒有開發的指望,為什麼?被業障蓋覆住。所以要想開
智慧,第一個,名聞利養要捨掉,不能幹這個事情。下面還有幾樁事情都是要捨的。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應捨
利養。】
所有過失裡頭,把利養特別看重,為什麼?所有這些都與利養有關係,利養去掉,下
面這些過失不難離開。所以一切過失,利養是個根。滅罪要從根本上拔除,在煩惱裡面就
是貪,在事相上就是利養。外,把事相的根拔掉,裡面把貪瞋痴消掉,你的業障就徹底消
除。這以下講了幾樁,『憒鬧』就是現在所講熱鬧,喜歡熱鬧這是毛病,你的心怎麼能清
淨?所以熱鬧的場所要避開。『世俗言話』,世俗言話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多、非常之
廣;換句話說,不是佛法都是世俗的言話。世俗言話裡面有正論、有邪說,哪些是正論?
像我們中國儒家、道家的典籍,古聖先賢的文章,這是正論。雖是正論,你要曉得那是世
法,不能出離三界。為什麼?裡面有情識在裡頭,好的文章都有豐富的感情,這是生死輪
迴的業因。還有,除了這些正論之外,譬如世界各大宗教家,宗教家也是世俗言話,為什
麼?他能夠幫助人生天,叫你斷惡修善,目標是在生天。多數的宗教大概都是生忉利天,
印度有些高級宗教他們修禪定,可以能達到梵天、色界天,甚至於到無色界天,還是世俗
言話。其餘就可以類推,不必細說。
世間的典籍我們也要捨離,因為我們在世間壽命很短,佛法已經浩如煙海,我們已經
沒有時間、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涉獵,哪裡還能夠把時間浪費在世俗這些典籍當中?這是我
們必須要覺悟的,一定要明白的。我們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如果這一生不能夠往生
淨土,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這些東西不能不捨。不但這些要捨,甚至於連佛法也要捨,
佛法捨了我們靠什麼?佛法不是叫你完全捨掉。佛法在中國大乘有八大宗,小乘有兩大宗
,我們專修淨土宗,其餘大小乘九宗我們都要捨掉。這個捨是說這個,不是說連淨土也捨
掉,那你還修什麼?正如同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念大學,我們念哪個科系,這個科系我
們抓得牢牢的,其他科系不要去涉及,不必去過問,這就對了。你四年下來才能畢得了業
,學位才可以拿到。專依淨土典籍一門深入,這就對了。
下面,『耽著睡眠』,這是很多人的毛病,貪睡。睡眠有什麼不好?睡眠把時間浪費
掉了,睡多了頭腦就昏沉,愈睡愈糊塗,這個要知道。睡眠是必須要的,實在講睡眠比飲
食還重要,你一餐飯、兩餐飯不吃,還沒有什麼問題,如果睡不好的話,你精神就沒有了
,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所以睡眠要好,睡眠的時間要短,不要長,要養成習慣。這個
東西實在講,貪睡是習氣!把念頭轉過來,轉過來就不會有這個毛病。所以念頭要轉過來
,不能貪睡。佛在經上把這個列入一個大毛病,這不是小障礙,這是大障礙。
底下『廣營眾務』更不得了,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務是事務,眾是眾多,營是經營,
廣營眾務。哪些事情是廣營眾務?後面說得很多,說了二十多種。譬如你要興建道場,蓋
廟,廟蓋得愈大愈好,愈莊嚴愈好,叫廣營眾務。廟蓋得那麼大,蓋大有什麼用?沒用處
。裡面供幾尊佛像,讓人家來拜拜,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道場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
世尊當年在世,以音聲做佛事,音聲做佛事就是教學,天天講經說法。道場大小要看聽眾
人數多少,人數多就建大一點,人數少就建小一點,夠用就好了,不能廣營,不能多事。
你看叢林的規矩,過去唐朝時代,馬祖、百丈兩位大師創辦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
。在這個以前,佛教裡面講經說法有的,祖師大德都是講經說法,但是沒有在一起共修的
。就像我們現在這個講堂一樣,聽了之後各人回去,各人修各人的,沒有在一塊共修。在
那個時代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大概是一千五百多年,去佛時間遠了,於是大家喜歡聽經,
聽了回去之後就算了,沒有去照做,就是有解無行,就產生這個毛病。所以說多聞第一,
不肯認真去幹。馬祖、百丈兩位大師看到大家有這個毛病,所以才提倡建叢林,建叢林是
大家在一起共修,共修是他們兩位提倡的。大家在一起共修,你就不能懈怠,不能偷懶,
彼此大家互相監督、互相勉勵、互相警策,確實收到很大的效果。叢林是我們中國佛教的
特色,成就了許多人,所謂是依眾靠眾,我們自己懶惰、懈怠,老毛病去不了,一個人無
論如何都改不了這個毛病;入叢林,大家彼此在一起生活,一起作息、一起修學,用這種
方法。因此,道場一定是夠用就好,如果以後人來的更多,就再添房舍。中國過去大的叢
林,都不是一次建成的,原來都是很小規模,以後人多了,逐漸擴建。並不是一開頭就有
計畫,有規劃的來設計的,不是的。可見得佛教給我們,一切要考慮到事實的需要,不浪
費精力,也不浪費財力。而百丈清規最重要的一條給我們說「叢林以無事為興旺」,可見
得不可以廣營眾務,清淨道場以無事為興旺,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修道人在道場,
身心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這是非常要緊的。
『樂諸戲論』,樂是喜歡,喜歡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這些話,沒有實義的這些言論
。像現在的唱歌、跳舞、戲劇,這些都是屬於戲論,而現代社會認為這是藝術,哪個地方
不提倡,熱鬧的很!佛菩薩眼光裡這是戲論。你仔細去看,他們自己也承認我們是在演戲
,演戲那不是叫戲論嗎?這個修道人要遠離。所以『如是過失』,因為它沒有實義,沒有
真實義,『皆應遠離』,統統要遠離。『是故應捨利養』,剛才說了,利養是許許多多過
失當中最重要的一條,這一段講應當要捨離,要放下。下面要給我們講哪些法應當要修的
,應當要學習的。請看經文。
2.當修:少欲、寂靜、實義、少眠、出世道、慈念
【修於少欲。捨諸憒鬧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實義。初夜後夜遠離睡眠。觀察思惟
隨行修習。捨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這一段是教給我們應當要修的。下卷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綱領,後面經文都是要詳細
跟我們說這幾樁事。第一個要修『少欲』,少欲知足,你才能夠離開利養。決定不能夠貪
圖享受,即使有充分的享受的條件,也不應該。民國年間,你們諸位同修都知道的,禪宗
的虛雲老和尚,淨土宗的印光大師,他們有沒有條件享受?足夠了。這兩位大德他們在家
的弟子太多了,其中許多都是大富長者、達官貴人,供養之豐富也不是其他出家人能跟他
相比的,他有足夠的條件可以改善他的生活環境。諸位可以到蘇州靈巖山去看看印光大師
居住的地方,你看他的關房,人家真的做到少欲知足。雖然每年有那麼多的供養,他還穿
的舊衣服,沒有做一件新衣服;還是跟常住吃一樣的菜飯,沒有開小伙。這是真正的善知
識,他們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應當要學習。所有十方的供養全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這兩位大德他們的作風有一點差別,但是為佛法、為眾生那是沒有兩樣。印光大師專門印
經,修法布施,而虛老和尚到處修廟,哪個道場年久失修,他去修。修好之後,找個好的
出家人,請他來做住持,他就走了,以後再也不回來,修好了,建好了,他就走了。兩位
都是我們的好榜樣,一個著重在布施佛法,一個著重在使初學的菩薩,初業菩薩沒有那個
福報,讓他們有個安身立命之處,幫助他們有個適當的修學環境。所以第一是要少欲,也
就是遠離利養。
第二要修『寂靜』,就是離諸憒鬧,要歡喜寂靜,心清淨,環境也要清淨。現在這個
社會跟從前不一樣,像過去那種清淨的環境,現在已經不可多得。可是我們一定要知道,
要懂得在鬧中取靜,儘量避免外面環境的干擾,這個要懂得。
第三要『捨諸世話觀於實義』。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六根要懂得觀照外境。不單眼是
觀,耳也是觀,用智慧就是觀,觀照外面境界。怎麼個觀法?《金剛經》跟我們講得很好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時、一切處常常做如是
觀,你就會開智慧,你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染污,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無論是人、是事、
是物皆是夢幻泡影,它的存在時間,相續相如露,真實相如電。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
清楚,「實義」就是事實真相,看清楚了,你怎麼會有染著?你怎麼會迷惑?當然不會。
所以在一切事物當中,要觀察它的真相。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我們現在業障很重,雖然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儘可能的減少
。古印度夜三時,他們講的是六時,古時候印度把一日夜分做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夜
三時,「初夜」就是下午六點鐘到十點鐘,這是初夜,「後夜」是晚上兩點鐘,到早晨六
點鐘;換句話說,叫你睡眠是什麼時候?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這個太早了
,中夜。那我們實在不能,現在人的習慣,十點鐘睡覺,能夠四點、五點鐘起床就很好了
,就不錯了。不能睡太多,有很多人,特別是富貴人家有錢的人,你看有些信徒,有錢的
人、富貴人家,跟我們連絡的時候,早晨九點鐘打電話還沒起床。上午九點鐘還沒起床,
這個怎麼能修行!所以在佛門裡面,雖然是信佛,只能種一點福而已,了生死,念佛往生
太難了,貪睡。晚上過夜生活,這是喜歡熱鬧,喜歡名聞利養,貪睡。貪睡當然就貪吃、
好吃,這一定的道理,這連帶的,大毛病!「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在一切時、一切處,在這些地方用
功夫。所謂用功夫,就是能提得起觀照功夫。提得起觀照功夫,好處在哪裡?好處在能放
下萬緣,然後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你放不
下。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不曉得。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哪有看
不破的道理?
另外就是要捨『眾務及諸戲論』,因為眾務、戲論我們佛門裡面有,道場本身就有,
特別是在末法時期。道場原本是學校,原本是佛陀教育的機構,現在我們教育不辦了,辦
其他的事業,這就錯了,這就有大的過失。所謂是捨本逐末,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值得
我們反省的。
『修出世道』,這句是總結,前面全是屬於自利,末後一句是利他。『慈念眾生』,
以大慈悲心護念一切眾生。先把綱領說出來,下面一樁一樁詳細來說明。
==
智慧像火一樣,煩惱是什麼?煩惱是柴火、是燃料,進到智慧裡面那就會燒盡,
煩惱就盡了。煩惱怎麼樣?煩惱不就變成了火光嗎?煩惱就變成菩提,煩惱就變成智慧。
煩惱就變成火光,火光就照亮世界。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20 20:2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20 21:49:00
Q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20 22:21: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21 19:5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5-23 00:2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