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10(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25 00:09:06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捨離諸貪瞋。不住於憒鬧。】
可見得憒鬧是很容易引起貪瞋煩惱的。
【若有專住彼。是過不應作。】
你要是『專住』,「住」就是心裡存著,心裡面有貪心、有瞋恚心,這是過失,這是
不應該作的。
【憍慢及覺觀。皆由憒鬧生。壞行無戒人。稱嘆於憒鬧。】
讚歎熱鬧、喜歡熱鬧,佛在此地說了,這不是修行人,真正修行人必定遠離。即使住
在這個環境裡,也決定不染著,也決定不讚歎。再看第三首。
【愚人樂世論。退失第一義。】
喜歡世間的言論,這個言論包括了學術、文藝,以文藝這方面最多,像詩詞、歌賦,
大學裡面都特別開了這些課程。佛法裡面,這是世論。當年在東晉的時候,我們淨土宗初
祖遠公大師,在廬山建立第一個淨土宗的念佛堂,當時與會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在一
起念佛共修。那時候有個大文學家謝靈運,跟遠公也很熟悉,希望參加蓮社,我們遠公拒
絕,不讓他進來。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他喜歡世話,喜歡做文章、喜歡作詩、喜歡作詞,
這個東西心不清淨,怕妨礙別人,拒絕他入社。這是非常好的例子。
【放逸多覺觀。是過不應作。】
這些也都是過失,喜歡世論、放逸都是過失,不應該作。
【比丘捨多聞。言論不如理。損減諸禪定。常思惟世間。耽著思惟者。何得於寂靜。
其心常散逸。永離於正觀。】
這兩首教給我們,特別指著出家人,一定要『捨多聞』。四弘誓願裡頭,第三句不是
明明教給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地方又叫我們捨多聞,有沒有矛盾?給諸位說
,沒有。你要知道,此地是對誰說的?初業菩薩。初學的菩薩你的定力還沒有成就,智慧
還沒有開,你應當一門深入,這才對。如果你是慧行菩薩就不一樣了,那佛就叫你廣學多
聞。所以,四弘誓願這四句可以說是行門的最高指導原則,你不能把它看錯。第一叫你發
願,發普度一切眾生的大願,為什麼先要發願?你要不發願,後面這三條根本沒希望。你
想斷煩惱,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你念念想到自己,你還能斷得了煩惱嗎?自私自利的
念頭放不下。所以佛叫你發願,念念度一切眾生,以這個為基礎,念念想一切眾生,「我
」就忘掉了。這個法子妙絕了,我執不斷,自己沒有了。決定不能夠為自己著想,決定不
能為自己小道場著想,念念都要想到盡虛空遍法界,念念想到一切眾生,這跟佛、跟大菩
薩的想法就完全相同。以這個為基礎去斷煩惱,你的煩惱才斷得乾淨。煩惱斷乾淨,智慧
開了,智慧開了之後才學法門,學法門就快了。智慧沒有開,學法門不但時間很長,而且
可以說你決定不能成就,你所學的那些東西都不是正知正見,不是佛之知見。清涼大師說
得很好,「有解無行」,行是什麼?行是斷煩惱,解是學法門。沒斷煩惱學法門,後來結
果是增長邪見,你學得愈多你的邪見愈多,你學得愈深你的邪見愈深;換句話說,將來的
結果是增長墮落,不是出離,這個一定要知道。初業菩薩一門深入。『言論不如理』,不
如佛的教導必定有障礙,障礙你的禪定。
『常思惟世間』,這個世間法,世間法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你要是耽著,你心裡頭
染著,你還想念,還不肯放下,『何得於寂靜』?寂靜是禪定,是清淨心,你怎麼能得到
?所以諸位要問,我念佛什麼時候得一心不亂?什麼時候你的妄想、雜念統統捨掉,你就
得一心不亂,有一個妄想,一心不亂得不到。「我什麼妄想都沒有,我就希望得一心不亂
」,還是個妄想,這個妄想就是障礙你得一心不亂。把得一心不亂的念頭也捨掉,一心不
亂就現前;有個一心不亂在那裡擋住,一心不亂就得不到。這個道理要懂,所以萬緣要捨
棄。『其心常散逸』,散是散亂、放逸,『永離於正觀』,正知見不會現前的。再看,這
個偈頌一共是有二十四首,第六首:
【速得非梵行。】
這就是講一般人的心理,求快、求新,這是錯的,不是正確的觀念,這不是梵行。
【諠雜無儀檢。】
『諠雜』是熱鬧、雜亂,失儀、失於檢點。
【亦不曾愛佛。及愛於聖眾。】
這就是遠離三寶。
【棄捨離欲法。耽著非法言。】
『離欲法』是正法,這是諸佛菩薩教導一切眾生的。下面說:
【我常捨千身。支分及頭目。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這個四句是世尊為我們舉例說明,他老人家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法捨身。這段故事在
《涅槃經》上,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為求半偈而捨全身。這就是『我常捨千身,支分及頭
目』,支分是部分,或者是手,或者是足,這是捨一部分,頭目腦髓,為法不惜身命。這
個公案古德常常引用,「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故事我們在
此地也不必說了。這是說明菩薩在求法的時候是以法為重,身命為輕。
【是諸非法人。少聞便厭捨。】
這是感嘆,有些初學的菩薩把自己身命看得很重;換句話說,輕視了佛法,聽到一點
他就厭倦,就捨棄了,不能夠勇猛精進。底下一首是又舉了一個公案,也是世尊在因地上
的事情。
【我昔作國王。為求四句偈。妻子及財寶。悉皆能施與。】
這個故事在《賢愚經》裡,在《賢愚經》第一卷,佛在因地做國王的時候,那個時候
他的名字叫修樓婆王,也是為了求一首偈,真的是佛法難聞。那首偈的內容好像是「一切
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因空無相,無有我我所」,為聞這首偈,而捨妻子財寶,所以他
真正肯捨。
【何有於智者。而不勤聽法。】
哪有一個有智慧的人,不肯聽聞佛法?這就說明佛法是真實之寶,世間所有一切財寶
不是真實的,充其量只能夠幫助你生活上一點方便,在物質生活上一點方便。可是人生最
大的問題是生死大事,世間所有一切財寶不能解決的問題,佛法能解決問題。有人聽一座
經,就是聽一次,甚至於像世尊在因地上,一首偈,甚至於半偈兩句,他真聽明白了,就
能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佛法稱之為寶,就在此地。佛稱之為寶,佛能說。僧稱之為
寶,僧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這才稱之為三寶。有智慧之人對於三寶重視,哪有有聽經
的機會,他不肯來的?沒有這個道理。再看下面偈經文。
【我嘗捨一切。非法之戲論。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
這一首也是世尊以自己做榜樣。他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的時候,沒有一樣不能捨,真
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非法的戲論他也放下。為什麼原因?『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
』,這個東西如果要不放下,沾上一絲一毫,對你修行證果都是大障礙,所以你不容易解
脫。
【汝等應欣樂。志求微妙法。】
這兩句是勉勵與會的大眾。我們今天是世尊滅度之後三千年,我們能在此地聚會,展
開佛的遺教,實在講與世尊當年的法會沒有兩樣。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能夠領會佛的旨意
,能夠奉行佛的教誨,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比當年與會還要深厚,還要不可思議。
【若樂於解脫。最勝功德者。世間諸事業。皆所不應問。衣食無勝利。亦不證涅槃。

這六句是說一樁事情,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果我們真正愛好解脫,『最勝功德』,
要用眼前的話來說,我們真正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希望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
要真正有這種見解、有這種意願,就是經上這兩句話,你應該要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世間諸事業,皆所不應問』,你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應
問」真正的意思是決定不能放在心上,眼前有這些事情,可以做,這個不妨礙。問題是不
可以把它放在心上,事來了就做,做完了心就清淨,這樣就對了。
也許有人說,我要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我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得好?世間大多數人
都認為這個話很正確,這個觀念是對的,你們學佛的人胡說八道。殊不知你一天到晚把這
個事情放在心上,怎麼去想還沒有把事情辦好。佛的方法妙了,什麼都不想,事情來的時
候辦得有條有理,一點也沒有辦錯。你要不相信的話,你去讀佛經,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
沒有預備,沒有預先想想,這個人來的時候,我要想想跟他講些什麼?沒想!你看他講得
多有條理、多有層次。你們現在同修們,科判一展開,不要想是智慧,一想落到第六意識
裡去,怎麼想都有毛病,怎麼想都不周全;不想就沒有毛病,不想就樣樣都周全,這個妙
!可是世間人不相信,這就是他信假不信真,聽騙不聽勸,這個沒辦法。佛給你講真的,
句句是真實話,我們要能夠體會到,要把一切放下,讓心地常常保持清淨。事情來了,你
用智慧觀照,哪裡會錯得了;絕不要落在意識裡頭,意識就是思惟、想像,這個東西不是
好事情。
底下兩句話說得妙,『衣食無勝利』,勝是殊勝,利是利益,衣食沒有什麼了不起,
沒有什麼真正殊勝的利益。這個就是常講,底下一句我們念下去,『亦不證涅槃』,涅槃
是佛法,這兩句合起來,法尚應捨,「亦不證涅槃」就是法尚應捨;「衣食無勝利」是何
況非法,衣食是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法跟佛法都要放下,都不要放在心上,你
的心才清淨。《無量壽經》上修學的綱領,你完全掌握到,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好
,都在經題上,我們修的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得的是「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報
,那是你得到的。
【當稱嘆最勝。善來諸比丘。應敷座令坐。互說諸法要。】
應當『稱嘆最勝』,最勝之法是什麼?我們也要舉個例,不舉例好像太空洞了。譬如
佛在經上常常教給我們「萬法皆空」,《金剛經》上說的「因果不空」,這是最勝之法;
特別是現前的大眾根機,對我們最有實用的。而經上還有兩句話重要,對我們念佛人來講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要真正知道這個最殊勝的因果,要常常讚歎這個,常常
以這個法來教化一切眾生。不必講多,只要把這兩句話講清楚、講明白,他要能接受、能
奉行,就得利益。
所以『善來諸比丘』,這是講出家人在一起,不要說這些世間言論,不要說世話,應
當『互說諸法要』,聚會在一塊應當說這些。這個「法要」,佛在此地講的只是個原則,
是個綱領,我們修學的法門不一樣,依據的經論不一樣,法要也就不相同。譬如宗門裡面
,它的法要是二句一偈,《金剛經》上最精彩的二句一偈,一偈就是最後「一切有為法」
這首偈。淨宗的法要就是六字洪名,就這一句佛號。「互說諸法要」就是大家在一起念佛
,就是這個意思。
【人身甚難得。隨分行白法。讀誦及禪定。汝應如是問。】
這是世尊教彌勒菩薩,常常向人請教,應當問這些事情。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
身確實不容易,既得人身,應當斷惡修善,隨分隨力去做,『白法』就是善法,教我們斷
惡修善。經不可不讀,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每天要讀經,工作再忙碌,每天念五分鐘也
好,經文念一段也好;不能念一部,念一段,經不可不讀。讀經,聽佛的教誨,以恭敬心
、真誠心接受佛的教誨,養成一個習慣。所以一般佛弟子都有早晚課,早晚課當中,有一
段的時間讀經。我們淨宗的同修,我們特別定了一個課誦,觀察現代人的根性,在這種繁
忙、壓力沉重的社會當中生活,所以我們選擇的經文,早晨早課選擇《無量壽經》第六品
,四十八願,晚課選擇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三十二到三十七就是此地講的「隨分行白法
」,教給我們斷惡修善,也就是持戒念佛。
『讀誦及禪定』,禪定就是修清淨心。這個地方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叫你每
天盤腿面壁。如果你有時間,也很好,沒有時間,要曉得這是廣義的,禪定就是清淨心。
念佛的時候就是修禪定,一切放下,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繼,這就是修禪定。所以在早課當
中,你念經文是讀誦,你念佛號是修禪定,就統統都具足。『汝應如是問』,我們學佛的
人佛弟子相逢,彼此互相問訊,要問這些,你讀經讀得怎麼樣?有沒有心得?有沒有悟處
?談談這些好,不要談些是非人我,那個造罪業。
【如來入涅槃。遺法當滅壞。比丘多放逸。樂眾棄閑靜。為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

末法時期的現象,世尊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如對目前。『如來入涅槃』,佛
滅度之後,『遺法當滅壞』,這是講現代這個時代,此地經文雖然沒有明說,意思都具足
。前面講過,佛滅度之後五五百年,就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佛法逐漸變質。雖然科技
發達,經典流通的量也多,流通面也很廣,照這樣說起來,佛法怎麼會衰滅?衰滅是變質
了,大家把它講錯、解錯、行錯了,佛法就滅了。從哪些地方看?出家人放逸,在家人就
更不必說了。而實際上我們冷眼觀察,現在出家人真正成就的往往比不上在家人。以台灣
做個例子,台灣這四、五十年當中,在家念佛往生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就很多,不
生病預知時至,走得那麼瀟灑,那麼自在。而出家人當中,沒有聽說一個,走的時候好像
都生病,都昏迷不醒,不如在家人。你要問什麼原因?在家人放下了,在家人年歲大了,
家業交給兒孫,真的自己一點牽掛都沒有,所以他能走得那麼自在。而出家人還有徒子徒
孫,還有廟產都放不下,這個糟糕。你仔細想想,都是這本經上講的過失,一條放不下都
有麻煩,何況是條條都具足,那還得了嗎?所以這是比丘喜歡聚會、喜歡熱鬧,不喜歡閑
靜,『為飲食利養』,名聞利養,畫夜還要談世話。
【愚人於夢中。驚怖而漂溺。自知多毀犯。當墮三惡道。】
這首所說的還算是不錯,為什麼說他是『愚人』?他造作罪業就是愚痴。還算不錯,
他還覺悟,他還『自知多毀犯』,有這兩個字他還有救,要沒有這兩個字就沒救了。我們
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宋朝的瑩訶,他就是這樣的人,大概也被釋迦牟
尼佛看出來,這條可能就是說的他,他是宋朝時候人。自己曉得自己破戒,恐怕將來要墮
三惡道,求同參道友幫助他,有沒有辦法救他。這個同參也不錯,給他一本《往生傳》,
叫他自己去看,他看了非常受感動。於是一切放下念佛,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
,真心念,三天三夜不吃飯、不睡覺,就是求救。因為自己曉得自己要墮地獄,犯的罪業
太重,求阿彌陀佛救他。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這十年當中好好
的修,到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訶法師也了不起,他說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
誘惑,十年當中又不曉得要作多少罪過,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阿彌陀佛也
點點頭,同意: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瑩訶法師也很開心,好!三天之後,跟阿
彌陀佛約定三天之後。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果然來接他。這是造作惡業,自己知道要墮地
獄,求阿彌陀佛都能求得來。問題是我們同學們:我求了多少年,都沒有求來!你不是真
心!你是妄想心求,你是亂心求,那當然求不來,人家是一心求,就求來了。所以一心不
亂,感應道交,就不可思議,才曉得一心之可貴。第十八首:
【應生歡喜心。獨處於閑寂。若在阿蘭若。志求無上道。】
這是佛教導我們,應當生歡喜心,常生歡喜心,喜歡寂靜,離開一切熱鬧場所。『阿
蘭若』是梵語,它的意思是寂靜處。寂靜處的標準在哪裡?從前那個時代大多是農業社會
,農家都養的有牛,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就很寂靜,以這個為標準,牛叫的聲音聽不到。
現在找寂靜地方就很困難,現在車馬之聲、飛機的噪音,比牛叫不曉得要高出多少倍。現
在這個寂靜處只有從心地上求寂靜,減少應酬,不必要的應酬儘量減少。這個事情也有困
難,我在此地再說一遍,講經當中我曾經講過很多遍,希望大家不要給我寫信。我收的信
件還是太多,每年的信件堆起來都一大堆,我沒有辦法回人的信,所以不要給我寫信,也
不要打電話給我。我將來想,在房間裡我電話都不裝,都不要。老實念佛就好了。你們說
有事情要來問法師,有什麼事?都是些不相干的事;換句話說,都是不老實,老實人什麼
事都沒有,老實人什麼念頭都沒有,一心念佛還有什麼事?這才是大事!所以,古德的行
持、行誼,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體會到。『志求無上道』,今天「無上道」就是念佛
求生淨土。
【不應見人過。自謂最尊勝。憍恣放逸本。莫輕下劣人。彼於遺法中。漸次而解脫。

這個六句是佛教給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議論別人的是非,這是大病。不但與人
結下冤仇,惹禍上身,實在講於自己修行是很大的障礙。所以世尊慈悲,在本經一開端就
教導我們不求他過、不說人罪。你看一開端,就這樣教導我們,這句話重覆很多遍,在這
個地方我們又見到了。什麼時候我們不見別人的過失,你的過失就沒有了,你就沒有過失
。見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阿賴耶識裡惡的種子起現行,別人影子一晃,就把你阿賴耶識
裡惡的種子牽出來。不是他的過,正是自己的過失,別人哪有過失?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
想。
『自謂最尊勝』這是傲慢的根本,『憍恣放逸本』這句話是接前面兩句,前面兩句是
「憍恣放逸本」,這就是自己的大過失。『莫輕下劣人』,後面三句又是一樁事情,我們
對於下劣的人決定不可輕視,為什麼?你不要看他,瞧不起他,也許他的成就超過我們自
己,這個實在的。譬如我們講經說法的法師,得到許多信眾的恭敬、讚歎、供養,自以為
了不起。旁邊一個不識字的老粗,一個念佛人,也許人家念三年,站著往生,見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生搞不好還要墮三途,哪裡能比得上人?不可輕視。特別像諦閑法師那鍋漏匠
的徒弟,你們想想看那個成就還得了,在歷史上來說也是稀有。所以,不可以輕慢任何一
個人,他在如來遺法當中也許他得解脫。
【比丘雖破戒。深信於三寶。是則解脫因。不應見其過。】
現代出家人哪個不破戒?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出家人沒有一個破戒的。這個
話看起來好像是兩極端的,相矛盾的,其實是一句話。近代對於律學有研究的人,我們大
家公認的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在他著作裡面,在他《講演錄》裡面,過去他在閩南佛學院
講演的《講演錄》裡面有。他說得很清楚,據他的考察,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而
比丘受戒至少要五位比丘傳戒,你才能夠得戒,南宋以後中國就沒有比丘了,哪有真的比
丘?這是名字比丘,沒有真的。換句話說,既沒有真正的比丘,你所受的戒都不能得戒,
你戒都沒有得,你怎麼會破戒?沒有得戒當然沒有破戒,從這說的。
所以明朝末年,蕅益大師求戒,用什麼方法求?用占察輪相求,那也是屬於地藏菩薩
三經之一,《占察善惡業報經》。他用這個方法,在佛菩薩面前自誓受戒,用這個求。他
一生持菩薩戒、沙彌戒,菩薩、沙彌戒可以自己在菩薩面前求的,能夠得戒;比丘戒不行
,一定要有五比丘以上才能傳戒。所以他受了形式上的比丘戒,自己以後退戒,一生稱菩
薩沙彌,他是菩薩沙彌。他的徒弟看看老師是菩薩沙彌,他都不敢稱沙彌,所以成時法師
,蕅益大師的著作是成時把他整理流通的,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成時自稱「出家優婆塞」
。這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真正的身分,自己真正的身分是出家優婆塞,這是真正的身
分,這是我們要曉得。
縱然破戒,古德常講,破戒不怕,破見就不得了,破見沒救,破戒有救。瑩訶法師的
往生,就是破戒有救。所以真正懺悔,真正回頭,有救。破見是什麼?對於佛法因果不相
信,那他就不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想幫忙也幫不上,這就沒救了,要懂得這個道理。『
比丘雖破戒,深信於三寶』,可見得他沒破見,沒破見這就是『解脫因』。所以我們對於
他破戒的過失,不要去議論他,不要去常常伺求他的過失,那是錯誤。
【摧伏貪瞋難。勿驚於放逸。餘習法應爾。是故不須說。】
這是教給我們,為什麼不要求人家的過失?為什麼不要說人家的過失?貪瞋痴煩惱難
斷,不但斷難,伏也難,這個要知道。他的煩惱沒斷,想想我自己的煩惱斷了沒有?看到
別人,回過頭來想想自己,這是修行人應當的態度。對於別人放逸也不要去驚怪他,為什
麼?習氣!習氣不是這一生的,無量劫來的,『餘習法應爾』,這是正常現象,有什麼值
得奇怪的?所以不需要說,不需要舉別人的罪過。
【若清淨比丘。伺他人過失。是最非真實。不名修正法。】
佛這首偈說得好,如果是『清淨比丘』,決定不會伺求別人過失,決定不會說別人過
失。如果他說別人過失,這不是真實出家人,不是真實比丘。不但不是真實,是最不真實
,他加個「最」字,你說這語氣加得多重,這個不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從哪裡修起?從
「不說人過」修起,大家要記住。到道場來還張家長李家短,那你就不是修行人,從前不
知道,情有可原,現在知道了,從今而後不要再說是非。大家見面,合掌阿彌陀佛,這就
好了,這是正法,不要再說是非。古德常講,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閒話,這個很重要。
【如理修行者。當須自觀察。求道諸比丘。捨離惡言論。常以歡喜心。獨處於閑靜。

『如理修行』,如佛之教誨,佛經教裡有道理、有方法,而且說出這些善惡因果的境
界,我們修行要如理如法,修正自己的行為。『當須自觀察』,修行從哪裡修起?自己要
知道觀察。觀察,依照這部經上所說的就好,可以從這部經下手。『求道諸比丘,捨離惡
言論』,世論世話尚且要捨,何況世間的惡言論?諸位要曉得,說這些惡言論,你每說一
遍你阿賴耶識裡頭又落下一個惡的種子,你說多麻煩。為什麼不讓阿賴耶識落阿彌陀佛的
種子?所以古人才教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個話很有道理。你說一句話,那
個話是廢話,如果話是惡話就更麻煩,你就在造惡業,阿賴耶上落下一個惡的種子,就是
你在造惡業。起心動念都是造業,為什麼不造佛業?成佛之業,為什麼不去造?怎麼造成
佛的業?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你是造成佛之業。你要想世間人我是非,你造六道輪
迴的業,你再要搞貪瞋痴慢,那你就是造地獄業,你何苦來?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自作自
受,沒有別人在管這樁事情。佛不管這個事情,神也不管這個事情,閻王小鬼也不管這個
事情,這個事情到底從哪來的?自作自受,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捨離惡言論」,這個非
常重要。
『常以歡喜心,獨處於閑靜』,人喜歡閑靜很難,難在哪裡?閑靜裡面的滋味你沒有
嘗到。你現在嘗的是亂烘烘的滋味,覺得很熱鬧、很喜歡,歡樂場所那個味道你嘗到,寂
靜之樂不知道超過那個多少倍,你沒有嘗到。這也就是一般講你水平還不到,要好好去修
養,你看諸佛菩薩真樂。
這個二十四首偈頌裡面多半是屬於重頌,孤起頌不多。我們看末後的結論。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
這是對世尊的讚歎。
【耽著憒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
這從來沒有想到的,實在說彌勒菩薩哪有不知道?我們大家沒有想到,天天去湊熱鬧
,沒有想到熱鬧裡頭有這麼多的過失。
【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
所修的功德都失掉了,確實沒有絲毫的利益。不但沒有利益,而且『增長煩惱』。這
是你現前確實,你一天到晚是非人我,你離不開憂慮煩惱,將來還要『墮諸惡趣』,果報
更苦。『遠離白法』,白法是世尊教給我們一切善法,你都忘掉,都捨棄了。末後這一句
,彌勒菩薩非常感嘆的說:
【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閑靜。】
要是真正的菩薩,菩薩就是覺悟之人,這個人真正覺悟了。『求善法者』,一心一意
求善法,善法當中最殊勝的、最究竟的、最圓滿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今天聽到世
尊為我們講這些過失,就應當捨離,應當放下,而樂於寂靜。大眾之中,處眾之中,我們
今天講現前的社會環境跟從前不一樣,現在我們要找個牛叫聽不到的環境已經不容易了。
從前地球很大,人口很少,現在人口密集,所以環境上是難得,可是在心境上就不難。雖
然在大眾處眾之中,我們念念是阿彌陀佛,不去想是非人我、不去想名聞利養、不去想五
欲六塵,保持清淨心,這就是現代人樂處閑靜。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在現
代環境當中怎樣如理如法的修學,不辜負世尊對我們的期望。
這一段到這裡講完,底下一段要說世話的過失,我們下次再講。
==
起心動念都是造業,為什麼不造佛業?
在大眾處眾之中,我們念念是阿彌陀佛,不去想是非人我、不去想名聞利養、不去想五欲
六塵,保持清淨心,這就是現代人樂處閑靜。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25 00:43:00
心淨則國土淨。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25 22:21: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25 22:35:00
老實人什麼念頭都沒有,一心念佛還有什麼事?這才是大事!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26 20:57: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