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11(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26 17:05:35
再看下面這一段,下面這段有兩首。
【智慧諸菩薩。能知世話過。常愛樂思惟。第一義功德。法味及義味。解脫第一味。
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
這兩首是一段。『智慧諸菩薩』跟初業菩薩不一樣,這是真正開悟的、真正覺悟的這
些菩薩,經上通常都是指法身大士,至少他們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
他們明瞭,知道世話的過失,所以他們的言語很少。『常愛樂思惟』,他的心清淨,思惟
是聞思修三慧,菩薩修的三慧,三慧裡面透露出來的是『第一義功德』。第一義功德很難
講,講了我們也沒有法子體會,這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此地得要說一說。諸位在佛經裡
面常常看到,像《無量壽經》大家念得很熟,你們看到十方菩薩常常到極樂世界去參訪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他講經說法。阿彌陀佛真的為他講經說法嗎?真的!經上釋迦牟尼佛
給我們轉述,講了不少。那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的,好像翻譯一樣,釋迦牟尼佛替我們
翻譯的,佛說了這麼多。其實佛有沒有說話?佛一句話沒有說;那些菩薩有沒有問問題?
菩薩也一句話沒說,彼此對佛的意思,他就明瞭,妙不可言!
哪有那麼多廢話說?彼此溝通意見,說法利生,還要用言語,那太笨了,怎麼會用這
個東西?給諸位說,我們凡夫,高級的凡夫,都不要用語言。到哪一層凡夫?二禪光音天
,光音天彼此交換意見,放光,不用說話。很奇怪,他一放光你怎麼就懂得?你要不相信
,你走到十字街頭,你看那個紅綠燈一放紅光,你不就站在那裡不動,何必要說話?「不
能走,不能走」,「快走、快走」,你說這個多麻煩。光音天以上的人彼此交通,廢話就
沒有了,哪有那麼多廢話連篇。
你就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法身大士,佛對他們講經說法哪要用言語,沒這回事情。才
曉得那個世界奇妙,每個人心都是寂靜的,佛的意思能體會,菩薩的意思佛也懂。彼此在
寂靜當中,佛就令一切菩薩開悟,就得利益。要曉得言語的功德非常有限,低級的教學法
才用言語,高級的教學法已經不用言語了。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在沒有言語的時候,第
一義功德就顯示出來。『法味及義味,解脫第一味』,法是佛所說的一切諸法,義是法裡
面的義理,明白這個義理,就解脫了。解是解開,無始劫以來的結解開了,脫是擺脫掉,
一切迷惑顛倒、妄想統統擺脫掉,第一味就現前。第一味就是前面講的第一義功德,這是
真如本性裡面的法味出來了。『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哪有真正智慧的,開了智慧
的菩薩,他不喜歡這個事情,他怎麼會喜歡世話?下面兩句:
【是故應棄捨。無利諸言話。】
這是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因為上面所說的緣故,你看看智行菩薩,跟我們不一樣,應
當把沒有利益的言語統統捨掉。除非我們在一起討論經論、討論正事,應該要討論的,除
此之外,有什麼話好說的?那就不如老實念佛。下面這六句是總結。
【常樂勤思惟。殊勝第一義。】
佛教導我們,勉勵我們,應當常常喜愛思惟,思惟修『殊勝第一義』。聞思修三慧是
菩薩所修學的總網領、總原則,小乘修行的原則是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裡面有圓融、
有次第,次第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它有次第,圓融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叫圓
修。可是菩薩的三慧沒有次第,他就是圓融的,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絕對不是聞了以後
再去思,思了以後再去修,那是凡夫,哪裡是菩薩?我們對於三慧不能夠誤會,不能望文
生義,那你就把意思完全給解錯了。「聞」是代表接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聞做代表
。「思」是代表明瞭,我們凡人要明白一個東西得想一想,菩薩還要想嗎?菩薩如果一想
,他就是凡夫,一想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他們已經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轉八識成四智
。人家是四智菩提,不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怎麼會去想一想?所以思是代表明瞭。「修」
是代表沒有過失,可見得一接觸就明瞭,就不迷惑。從不迷就說之為修,從明瞭說之為思
,從接觸說之為聞,一次完成,哪有三次?這才高明。所以三慧是什麼?三慧是戒定慧的
慧,你要沒有開慧,你決定不到。
所以千萬不要誤會,我修菩薩行,我在這裡聽經,我聞,回家去慢慢去想,想了以後
我再怎麼去做,那就全錯了。你在這個地方聞,聞是道聽塗說,回家去想是胡思亂想,你
去修行是盲修瞎練。你還自以為你是菩薩,你說糟不糟?這是糟蹋菩薩。所以不能產生誤
會,這三個字跟三學不是一個講法,一定要搞清楚。佛教給我們要學菩薩。
【如是第一法。諸佛所讚歎。是故明智人。常樂勸修習。】
一切諸佛讚歎什麼人?讚歎菩薩的三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就通達明瞭,這是一切
諸佛所讚歎的。他就能把這些事實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一接觸統統明達,這就是
殊勝的第一義,這才是諸佛讚歎。我們再看末後的結論。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
彌勒菩薩難得,彌勒菩薩的讚歎是代表真聽懂了,他沒有聽懂,他怎麼能夠讚歎的出
來?世尊這樣的智慧、這樣的善巧,把喜歡說世話的過失跟我們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
明白。
【思惟勝義利益功德。】
我們接受佛在末後的教誨,應當常常思惟最殊勝的義理。如果就本經來說,本經到最
後「彌勒十心」也是導歸極樂,這個地方的勝義,就可以稱說彌陀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
議,能夠常常憶佛、念佛,利益功德無量無邊。
【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
彌勒菩薩很感歎的說,哪有菩薩如果是真正發心,一心一意要求如來圓滿的智慧,『
如來真實智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了求無上正等正覺,還會喜歡世間虛誑的這
些世論?這不可能的事情,菩薩一定捨棄。我們要真正想學菩薩,真正想在這一生有成就
,也要跟這些菩薩一樣,把這些世話捨棄。以上所說的是世話二十種過失。
(七)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
下面這一段,彌勒菩薩代我們請教世尊,睡眠有些什麼過失。喜歡睡眠的人很多,我
們看看。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睡眠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
進不生熱惱。】
睡眠是六道眾生很重的習氣,睡眠重的人,諸位要知道,不能生天。天人的精神飽滿
,不打瞌睡,常常打瞌睡,不是個好事情。你看阿[少/兔]樓馱過去聽經就喜歡打瞌睡,
釋迦牟尼佛給他的教訓,那裡頭很有道理,佛沒有妄語的。佛講他打瞌睡,麻煩,將來像
螺絲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你將來投胎投到那種動物,喜歡睡覺的。所以這要有警惕。彌
勒菩薩很慈悲,替我們問出這個問題向世尊請教,『云何名為睡眠中過』。『若觀察時』
,假如菩薩有高度的警覺,能夠觀照覺察到睡眠的過失,他自然就會發起精進,不會生煩
惱。睡眠是昏沉,昏沉是煩惱的一種。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
世尊在一般經上通常跟我們講法,多半是講十種,這講二十種是加了一倍,可見得這
個問題很嚴重。我們在《華嚴經》上習慣看到,世尊講法的時候都講十種,頂多講個十一
種、十二種,二十種很少。我們在此地看到二十種,二十多種,這就是說明這個問題很嚴
重。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我們今天聽了佛的開示,能不能提起覺觀?能不能提起警覺來觀察這個事情,也能讓
我們自己精進而不懈怠。請看經文。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一者懈怠嬾惰。】
這個不必說了,喜歡睡眠的當然是『懈怠嬾惰』,精進提不起來。
【二者身體沈重。】
這個麻煩來了,沉重是有病,身體不健康。所以你要曉得,許多的病從哪裡來的?貪
睡來的,你還能貪睡嗎?健康的人身體輕快,塊頭再大,他動作敏捷,他身輕,這是健康
的現象。人不太胖,看起來好像千斤之體很難移動,這個毛病就不輕快。看到這個樣子,
大概是喜歡貪睡。
【三者顏色憔悴。】
面黃飢瘦,顏色不好看,健康的人容光煥發。不健康一看就看到,就看出來,也都是
貪睡。
【四者增諸疾病。】
沒病他也睡出病出來,何況有病,那就更麻煩。
【五者火界羸弱。】
『火界』就是我們今天講體溫,你的體溫弱,體溫下降,就是說你體溫不夠。怎麼樣
吃補品,像高麗蔘這一類都是熱性的,體溫不夠大多數用這些藥物來補,來進補。可是你
貪睡也就睡掉了,沒用處,起不了作用。
【六者食不消化。】
多睡的人消化不良,為什麼?他腸胃在裡面蠕動得很慢,所吃的東西很不容易消化。
不消化就得病,多半是屬於腸胃病。
【七者體生瘡皰。】
多睡的人,如果身體生瘡生皰,那個相當嚴重,睡得太多,就會有這些毛病。多半是
一般生病的人,躺在床上太久,他確實容易生這些瘡皰。
【八者不勤修習。】
當然他不能夠精進,不能夠勤奮努力的來學習。
【九者增長愚癡。】
這個好懂。
【十者智慧羸劣。】
沒有智慧,縱然有智慧,因為睡眠是昏沉,確實把你的悟門都阻塞了。
【十一者皮膚闇濁。】
健康的人皮膚是光亮的,這個皮膚發暗。『濁』是不乾淨,怎麼樣洗,你看看這個皮
膚都不是乾淨的樣子。
【十二者非人不敬。】
『非人』是鬼神,諸天鬼神看到多睡的人,他看了都搖頭,對你就生不起恭敬心。
【十三者為行愚鈍。】
『為行』就是所為所行。你所為所行都是愚痴闇鈍,不聰明、不敏捷。
【十四者煩惱纏縛。】
昏沉一定妄想多,多睡的人惡夢多,睡也睡不好。真正睡好,大概不需要睡得那麼多
,愈是睡不好愈貪睡。這裡頭也有因果循環,所以必需要把精神振作起來。
【十五者隨眠覆心。】
『隨眠』是佛學的術語,也就是說煩惱種子。煩惱種子在哪裡?含藏在阿賴耶識裡。
這個東西在睡眠當中,它起作用、起現行,把你的清淨心、把你覺悟的心蓋覆,讓你的智
慧生不起來,蓋覆你的心。
【十六者不樂善法。】
善法不喜歡。
【十七者白法減損。】
善法,中國人說善法,印度人講白法,我們中國人講善惡,古印度人他們喜歡講黑白
,黑法表示惡,白表善。這個地方也是翻譯的人在文字上,大概是當年文字的修飾潤色,
如果用兩個白法就不好看。你看前面是不喜歡善法,這個地方是善法減弱了,縱然有善法
,也減損,減弱、消損了。
【十八者行下劣行。】
『下劣』範圍就非常之廣。一般講凡夫行、六道行都是屬於下劣,不能在這一生當中
修行證果。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下劣行就是貪瞋痴慢這一類的行為。起心動念,一切
造作,都離不了貪瞋痴慢。
【十九者憎嫌精進。】
看到別人精進,不但不讚歎、不仰慕,他還恨他,還討厭他、嫉妒他,他在造罪業。
【二十者為人輕賤。】
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多睡眠的人、懶惰的人,幾個人重視他?幾個人能尊敬他?所以
一般大眾對他都輕賤。佛在此地,睡眠給我們說了二十種過失。下面又有偈頌重說。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下面也是二十首偈。請看經文。
【身重無儀檢。懈怠少堪任。顏色無光澤。是樂睡眠過。】
喜歡睡眠,身沉重、沒有威儀、不知道檢點、懈怠懶惰,什麼樣事情他都擔不下來,
擔負不起來。顏色沒有光澤,這是多睡眠過失的現象。
【彼人常病惱。風黃多積集。四大互違反。是樂睡眠過。】
多睡眠一定多病,一定多愁、多煩惱。『四大』就是講四大不調。『風黃』,風是一
種風病,睡眠很容易得這些所謂風寒一類的。無論是在冬天、是在夏天,睡眠時候要吹到
風決定不好。因為睡眠的時候,一個人差不多全身毛細孔都是張開的,很容易受風寒,就
是容易得病。這是四大不調。第三首:
【飲食不消化。身體無光潤。聲嘶不清徹。是樂睡眠過。】
多睡眠的人,音聲也嘶啞,不清脆。飲食不消化,這個都好懂。第四:
【其身生瘡皰。晝夜常昏睡。諸蟲生機關。是樂睡眠過。】
這昏睡不醒。『機關』意思就是機會,身體生這些寄生蟲,給牠們繁殖的機會;或者
講病菌,病菌繁殖的機會,這很麻煩的事情。
【退失於精進。乏少諸財寶。多夢無覺悟。是樂睡眠過。】
多夢,前面長行文裡沒有,這一句是補出來的,補充說明的。喜歡睡眠人當然不能精
進。世間財富固然是你前世修的因,前世不修因,你今生怎麼樣勤奮你也發不了財。所以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
因雖然有了,因要不遇緣,果報也不能現前,緣是什麼?緣是精進。你命裡頭有財富,有
因,可是你不精進,天天躺在床上,你的財富從哪來?不可能!你必須要精進去經營,你
有這個緣,你的財富才能現前。所以睡眠把善緣斷掉了,命裡頭縱有財富,也不能現前,
你說苦惱不苦惱?所以『乏少諸財寶』。『多夢無覺悟』,多夢決定是惡夢多。這是睡眠
過失。下面一首:
【癡網常增長。樂著於諸見。熾盛難療治。是樂睡眠過。】
『網』是比喻,愚痴那個形象就像羅網一樣,那個孔密密麻麻,形容愚痴增長,智慧
當然就沒有了。他還喜歡執著他的成見,『諸見』是他的成見,一切事都是自以為是,不
能接納別人的意見,就是主觀成見很深。這個毛病很不容易治療,也就是說他不容易覺悟
。第七首:
【損減於智慧。增長於愚癡。志意常下劣。是樂睡眠過。】
這一首的意思好懂。智慧損減,愚痴天天增長,這個人沒有大志,在這個世間得過且
過,過一天算一天。確實,生不曉得從哪裡來,死也不曉得從哪裡去,正所謂醉生夢死,
這是說這樁事情。
【彼住阿蘭若。常懷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樂睡眠過。】
這是指一類修行人,如果他閉關,『阿蘭若』是寂靜的處所,或者是他住山,我們一
般講住茅蓬,都是修行養道的行者他們修行的方式。可是他在這個裡面不是真用功,在關
房裡面睡大覺,在茅蓬裡面高臥,搞這一套,這就懈怠,這不是真的精進。佛菩薩不護念
他,妖魔鬼怪得其便,『得其便』就是他把自己的把柄授予妖魔鬼怪,於是妖魔鬼怪就會
控制他,我們一般人講著魔。這一點要知道,多睡眠的人不但沒有別的還著魔。什麼魔?
《楞嚴經》上講的睡魔,糟糕了,這個麻煩大了。你們讀《楞嚴》,《楞嚴》五十種陰魔
裡的睡魔,這魔得其便。第九首:
【蒙憒失正念。諷誦不通利。說法多廢忘。是樂睡眠過。】
『蒙憒』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糊塗,喪失正念。他的現象,讀經讀得不順利,常常
掉字,常常看錯行,有這些毛病。這就是精神不能集中,睡眠不足就有這些毛病。如果講
經,在講台上忘掉了,經意思忘掉了,或者準備的東西忘掉了。這種現象在初學的人是緊
張,緊張會忘掉。這個不是緊張,這是睡眠不足,精神提不起來,往往有這些過失。第十
首:
【由癡起迷惑。住於煩惱中。其心不安樂。是樂睡眠過。】
睡眠太多,這個人總是迷迷糊糊的,頭腦不清楚,這就是愚痴引起的迷惑顛倒。心裡
面常生煩惱,那個心怎麼會安樂?學佛,你第一所得到的,第一個所得到的好處、利益就
是輕安,自在快樂,法喜充滿。如果這一點的好處都得不到,我們就要認真檢討,我們學
佛出了毛病。實在講,怎麼個檢討法?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看看犯了哪些毛病。如
果沒有犯毛病,可以說保證你學佛學得自在快樂,這一定道理。佛法是破迷開悟,離苦得
樂,你不能離苦,不能得樂,這種佛法你學它幹什麼?學佛不能離苦,不能得樂,不是佛
經不靈,是我們學錯了,我們不如法、不如理,所以得不到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境界、這
些功德利益。第十一首:
【功德皆損減。常生憂悔心。增長諸煩惱。是樂睡眠過。】
功是功夫,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佛在經論上說得很清楚,福德可以分給別人享受,功
德沒有辦法。功德是什麼?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沒有辦
法給人,這是我自己修的。持戒有功就得定,定就是得,功德的「德」字跟得失的「得」
,意思完全相同。你修功,你就有德,功是因,德是果。修定有功,開慧是德,這怎麼能
給人?這不能給人。福德可以給人,福德是什麼?我有財富,我可以給人,我有地位,我
也可以讓給人,這是屬於福德。福德可以布施,可以給人,與人共享;功德沒有法子,功
德一定要自己修。睡眠還修什麼功德?把功德都睡光了,所以他的功德沒有了。沒有了他
就憂慮,就後悔,憂慮、後悔裡面就增長煩惱,這是一定的道理。十二:
【遠離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樂睡眠過。】
當然好的朋友、善知識,看你天天睡大覺,不能不離去,不離去就陪你睡大覺,哪有
這個道理的?所以善知識遠離了。『亦不求正法』,他沒有精神,他也沒有智慧,也沒有
體力去求正了。『常行非法中』,非法是墮落,一定是一天一天就這樣墮落下去。下面一
首:
【不欣求法樂。損減諸功德。遠離於白法。是樂睡眠過。】
不喜歡求法樂,常講的法喜充滿,他不懂得,他也不想求法喜。法喜是真正的喜悅,
世人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高興,你看一身輕快。什麼事情最歡喜?修法有得
,修法有悟,那個歡喜是世間任何喜樂都不能夠相比的。可是這種歡喜,不是真正修行人
,你跟他講他也不懂。他什麼歡喜?今天發了財,中了彩票,他很歡喜,他很高興。你跟
他講修行,他認為修行是苦事情,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得那麼累。他不知道這裡頭有
樂,這裡頭寂靜之樂、明悟之樂,他不懂。所以這是真樂,喜歡睡覺的人,當然他不可能
得到法樂。所以他『減損諸功德,遠離於白法』,這些善法他沒有辦法修,也沒有辦法學
。第十四首:
【彼人心怯弱。恒少於歡喜。支分多羸瘦。是樂睡眠過。】
這個人『心怯弱』,心怯心弱;『恒少於歡喜』,恆是恆常,也就是他很少有歡喜心
。『支分』是講四肢,他的手足看起來都很瘦,不是一個健康的樣子,這就是他的身體四
肢一看就知道不健康。不健康,當然他身心羸弱。下面一首: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進者。樂說其過惡。是樂睡眠過。】
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曉得他的毛病,懈怠、懶惰、貪睡,他也知道。看到別人精進他
嫉妒,還要找人家的碴,說人家的毛病,這就是所謂自讚毀他,還要造這個業。請看底下
一首:
【智者了其過。常離於睡眠。】
下面幾首,是世尊勸勉我們、教導我們,應當要覺悟,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明瞭睡眠的
過失。『常離於睡眠』,睡眠是一種習慣,多半是心理上的作用。譬如飲食也是如此,因
為你心裡面常常念著一天要吃三餐,一餐不吃,就會害餓。什麼原因?心理作祟,妄念在
作祟。如果一個人持午,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他頭腦裡頭一天只有吃一餐,那兩餐不
吃,他不覺得餓,為什麼?他沒有想到。睡眠也是如此,你感覺到我一天要睡八個鐘點,
睡了六個鐘點,「不行,我還差兩個鐘點」,你的精神怎麼會打得起來?自然就沒有精神
。如果你要振奮起來,「我一天有四個小時足夠了」,你的精神就飽滿。
所以,我們這個身確實是受心理在支配,心理上妄想分別執著是大病,許多修行用功
的人都能夠體會到,確實是念頭在主宰著。好吃的人,三餐吃飽,一天還要吃三、四道點
心,哪一道沒有吃到,他的肚子就覺得不行,受不了,都是妄念在作祟。實際上,生理上
並不是真正需要的,妄想!這也是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飲食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都消
耗在妄念上,我們身體的能量消耗在妄念上。心清淨的人,睡眠少,飲食也少,智者明瞭
這個過失,他能夠離睡眠。世尊在世的時候,僧團裡面睡眠只有中夜,四個小時。
【愚人增見網。】
你看增長邪知邪見,這就是妄想執著,他增長妄想執著。
【無利損功德。】
絲毫利益都沒有,把自己修學真實的功德傷害了,破壞掉。
【智者常精進。勤修清淨道,離苦得安樂。諸佛所稱嘆。】
『清淨道』就是清淨心。『離苦』,從少睡眠能離苦,少飲食能離苦。現代人的觀念
,這個妄念相反,他認為多睡眠,要多飲食,他才樂,哪裡曉得許多的疾病都從這個地方
生。煩惱從這生的,愚痴從這生的,這哪裡有安樂?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能捨離,才得諸
佛讚歎。第十八首:
【世間諸伎藝。】
伎是技術,藝是才藝,這是講世間一般的工藝。
【及出世工巧。】
出世法裡面,也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去做的。
【皆由精進力。智者應修習。】
無論世出世間,許多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你要不精進,天天懶惰、睡眠、懈怠,你
能成就什麼?所以,智者應該要勤奮來修學。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過。安住精進力。覺悟生慚愧。】
學道的人,真正發心趣向大菩提,我們這一生要修行證果,要往生不退成佛,你一定
要知道睡眠的過失。懈怠懶惰的過失一定要知道,要提高警覺心。『安住精進力,覺悟生
慚愧』,常有慚愧心。
【是故諸智者。常生精進心。】
這些大菩薩、有智慧的人,他們常精進。
【捨離於睡眠。守護菩提種。】
這兩句話好。離開睡眠我們才能把菩提種守住。
這是重頌二十首。我們看後面結論,這段的結論。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
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好像彌勒菩薩過去不曉得有這麼多過失,世尊這一說才曉得,發
現睡眠有這麼多的過失。
【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癡。】
這是彌勒菩薩在教訓我們,我們今天聽到佛這番開示,如果還不知道憂愁、不知道悔
過,不能把睡眠捨棄,反過來勇猛精進,彌勒菩薩說這個人是『大愚痴』的人,不是普通
愚痴,大愚痴。所以我們要常常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彌勒菩薩所講的大愚痴的人?
【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
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彌勒菩薩的話語重心長,慈悲到了極處。他說假如有一個菩薩,這位菩薩他一心一意
要求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說得比較普通一點,說得白話一
點,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聽到世尊在此地的一番開示,世尊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義,沒有
一句是假的,我們明白、覺悟了,這就是真正的功德利益。『於諸善法』還要生懈怠,還
不能精進,安住在『菩提分』,菩提分就是覺,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叫住
菩提分。這句話裡面,就是三皈依裡面所講的,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心要安住在覺正淨
,這就對了。不能安住在覺正淨,你就錯了。所以他要「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沒有這個道理。菩薩聽到這番開示、這番教誨,決定心安在菩提分上,一定精進,離遠
懈怠。這個話翻過來就是這個意思。
==
西方極樂世界法身大士,佛對他們講經說法哪要用言語,沒這回事情。
才曉得那個世界奇妙,每個人心都是寂靜的,佛的意思能體會,菩薩的意思佛也懂。
彼此在寂靜當中,佛就令一切菩薩開悟,就得利益。
心清淨的人,睡眠少,飲食也少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26 17:22: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26 21:0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26 22:23:00
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5-27 07:2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27 20:46: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